李春芙
摘 要: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和起点,语文阅读是理解性阅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立足文本,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厘清思路、品味语言、领悟主旨,培养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文本 理解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读得懂文义,却答不好阅读题;一些理科尖子生的语文阅读题的答题能力较弱,达不到理想的成绩;一些学生家长也经常问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困扰着家长,同样也困扰着语文教师。如何走出这些困惑,是语文教师经常思考和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阅读能力与文本意识
观察有这些困惑的学生并与之交流,就会发现这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共性:阅读量小或几乎不读课外书,读课本看个大概了解内容完事,即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从而导致他们没能形成阅读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文本是基础和起点,既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立足文本,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
二、阅读题失分现象剖析
无论是教材还是试题,阅读内容所占的比例最大,语文教材每册6个单元近30篇课文。阅读试题的分值最多,从历年情况看,这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部分。这里有多少是社会原因?有多少是教学原因?
2017年6月,我参加了成都市语文中考阅卷工作,正好分配阅的是阅读题。阅卷中发现相当部分考生没有读清阅读材料的文义,答题中文本意识、文体意识不清,组织语言能力差异明显,答题缺乏条理逻辑等现象突出。学生的阅读现状和解题能力令人担忧。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目前大量的课内阅读教学,费时费力而效果甚微。学生面对阅读题还是答不完整或答不出来,究其原因在于:教材所选的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习什么?学生没有完全明白学习课文的目的是什么?试题所选文本要考查学生什么?除了语文教师清楚这些问题,也必须让学生弄明白这些问题。
三、课外阅读方式严重影响到课堂阅读
生活中的阅读与学生的语文阅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有关学者专家把前者称为文章阅读或资讯阅读,把后者称为语文阅读或理解阅读。前者的目的是汲取思想,增加资讯,获得娱乐,属非理性阅读;而语文阅读的目的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属于理解性阅读,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www.daowen.com)
现在的普遍问题是,不少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往往采取的是资讯阅读方式,即浏览式阅读。浏览式阅读是资讯时代最基本的阅读方式,主要特征是阅读快速、阅读量大、传递快捷,主要是手机媒体、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视听产品字幕,这些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形式特征是文字短小、更新快捷,不在乎语言文字的精雕细琢和思想感情的深度表达,只求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所知信息和情感,既包容慌不择言,又包容词不达意,这是语文教学面临的严重的社会语言失序现象。
课外的阅读方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方式,学生有意无意中把阅读手机文字、网页文字和QQ聊天的习惯带到了课堂语文学习上,看似读了,实际上并没有读进去、没有读懂,浮光掠影式的浏览式阅读方式和心浮气躁的标题党阅读方式,尤其是手机、网络和QQ等新兴媒体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课堂语文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是首先要纠正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浏览式阅读习惯和标题党阅读习惯,其特征是眼睛在看、心里不想,看未看清、快速翻动,看未看完、快速跳跃,只求多看、不求理解。毕竟现实的力量强于教学中的力量,如果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学生和教师没有一起来强力纠正普遍出现的浏览式阅读和标题党阅读习惯,不解决用眼不用心和动手不动心问题,阅读失分现象将难以解决。
四、阅读要尊重文本、立足文本读进去
语文教材所选作品虽然不是专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然而我们去阅读学习它们、体会它们,就是在不断扩大我们感受和认知的范围。要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交流中不是重复自己已有的思想感情和话语表达形式,而是要通过对别人的思想感情的感受和理解,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围和深度。读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可以去感受先哲的思想与人格魅力;读《出师表》可以见证诸葛亮的忠心和赤诚;读《唐雎不辱使命》可以领略义士的风采。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不必成为作者,不必成为作品中的人物,但我们必须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和语言艺术技巧。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向语文阅读,学习语文阅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感悟,既要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目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语文教材是按主题、按文体、按单元编排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建立类型阅读意识,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小说等文体的阅读知识和方法。
2013年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七下选了安徒生的《丑小鸭》,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典故事,学生两三岁就在听,幼儿时代、儿童时代对这个童话故事已经耳熟能详,初中学生学习这篇童话故事该从中学习什么?该怎么去教?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①圈点勾画,提取重要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②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③领会“丑小鸭”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在“丑小鸭”的坎坷经历中,理解“丑小鸭”的形象,感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重读经典,在梳理“丑小鸭”所经历的种种坎坷磨难中,其实就是教给学生尊重文本、立足文本、走进文本去理清文脉。“丑小鸭”被迫流浪中,它流浪生活的地方,遇到的人物(动物)对它的态度就是“丑小鸭”从自卑、沮丧、胆怯,到心中有了向往,向往美好、幸福,不懈追求,最后梦想成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这实际上是“丑小鸭”的成长历程。理清文脉的过程,“丑小鸭”的形象也就清晰起来。在学习时,文章的线索,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丑小鸭”经历的事件,人物形象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动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等描写需要学生去仔细研读品味,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在感知、探究、品味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清晰建立起来,从而加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和对“丑小鸭”形象现实意义的感悟。
这就是语文课堂深度阅读的过程,学生在安徒生的故事语言环境中逐步深入地感知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进而联系生活实际领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阅读学习过程就是倾听、发现、沟通、感悟的过程。只有学会语文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提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才能提高。
五、总结
阅读课文要尊重文本、立足文本,在作者及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充分理解并体验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语言作为这种思想感情的载体的作用。在阅读中,要学习做一个倾听者、一个发现者、一个沟通者,去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努力去发现文本本身的美,从而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潜移默化地逐步提高阅读感悟能力,达到语文阅读学习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