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剧迷媒介消费的新特点的介绍

美剧迷媒介消费的新特点的介绍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网络在美剧迷的媒介消费中占有极其重要和显著的位置,他们利用互联网观看或是下载美剧视频,并根据网络提供的线索,经由多种媒介渠道来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因而,与普通观众相比,美剧迷对文本的控制权有了明显的增强。

美剧迷媒介消费的新特点的介绍

经由以上对美剧迷如何接受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产、创造新文本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新媒介环境下,作为一类新型受众,美剧迷的媒介消费行为远较传统受众更加积极主动和复杂多样,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方面:

(一)跨媒介、跨国寻找文本

在选择、收看自己喜爱的美剧文本时,美剧迷已经不再只是单一地依赖于电视的播出。当前,数字的融合促进和扩展了电视的关联性、影响力和获利渠道,电视的内容正在跨越包括传统的电视机、DVD、 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在内的多个媒介平台。因为内容在多种平台上流动,观众已经拥有了多个终端来接收内容,而不是仅仅通过家里的电视机屏幕了,电视不再限于家户之内了。[20]所以在数字时代,思考电视的关键就是根据屏幕(所有的形状和型号)而不仅是家户来重新认识电视。学者利文斯通指出,在新媒介环境下,受众表现出跨媒介寻找文本的特征。詹金斯也认为,当前媒介受众出现了迁移行为,他们可能到任何地方去寻求自己喜爱的娱乐体验。[21]由于内容在多个媒介平台上辗转流动,因而美剧迷常常游走于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从影像的洪流中积极地寻找、获取自己喜爱的文本,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电视的“喂养”,被节目所“选择”。

目前,网络在美剧迷的媒介消费中占有极其重要和显著的位置,他们利用互联网观看或是下载美剧视频,并根据网络提供的线索,经由多种媒介渠道来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他们也在网上进行分享、交流、生产创造内容等一系列的活动。之前的问卷调查也显示,与普通观众相比,美剧迷享有更多的文化与技术资本,他们有较强的理解和接受欧美文化的能力,是更加国际化的观众。在美剧论坛/贴吧中,我们也看到,美剧迷不仅限于在当地寻求内容,而是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搜寻自己喜爱的文本。

(二)增大了对文本的控制权

随着带宽的增加和以P2P、流媒体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传输工具的逐渐普及,大容量视频在互联网上的传输已经越来越简便、易行。影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分享,一种新的“世界大同”在互联网上得以实现。当前,互联网更像是一个庞大的节目库,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选择,也使他们逐渐摆脱了以往的一些限制,享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对于美剧迷来说,他们的收视选择不再依赖于电视的播出,受节目引进和播出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多种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 自主决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收看什么样的节目。[22]此外,美剧迷不仅消费文本,他们也进一步扩大了对文本的参与和再创造。他们对原文本进行挪用、补充和改造,将自我的喜好和个性投注其中,生产出新的文本,并以此在网络迷群中进行自我表达和展演。因而,与普通观众相比,美剧迷对文本的控制权有了明显的增强。文本不再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专利,凭借新的传播技术,受众也可以从中分享一部分内容主权。

(三)从“消遣”到“研究”文本

作为大众娱乐产品的美剧,多数观众一般都是将其看作闲暇时的一种消遣而已。但是,不管是在对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其观看情态上,美剧迷们的表现都不是“不经意的、可有可无的”,而是更接近于类似“研究”的状态。

首先,和普通观众相比,在选择具体的文本时,美剧迷们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他们并非人们惯常想象中的那种媒介重度使用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收看美剧,对于任何剧集都是照单全收;相反,他们是选择性很强的观众。美剧迷们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偏好,也比较善于利用媒介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他们的选择往往是经过一定的考察之后的结果。正如美剧迷们所提到的那样,在选择收看之前,他们一般都会参考媒介的相关报道以及他人的评价,那种随意选择的情况很少发生。

其次,从收看情态来看,尽管一直以来,“电视总是在避免对受众提出任何要求”,而受众也被认为在以一种散漫的方式来收看电视,但是,作为美剧迷而言,出于对文本的喜爱,他们希望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理解、占有文本,所以他们会“广泛地阅读,专心致志,对所阅读的内容做出反映和反馈”[23]。他们的情感投入也让他们对于细节和节目的连续性极为重视。美剧迷们在网上美剧论坛中的展演(发帖)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仔细分析论坛中的帖子,尤其是对于剧集细节的解读和那些挑错的帖子,便可以发现:如果仅仅是不经意的收看,绝对是难以发现这些剧中的细节和疏漏的;而美剧迷们异常专注于他们喜爱的节目,其观看情态不是休闲放松的,而更接近于工作(work),或是研究(research )。[24]对于美剧迷们来说,文本不仅是在闲暇时间里用来娱乐放松的,更多的时候,出于强烈的爱好,他们对文本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但掌握了关于文本的大量资讯和细节,而且还进一步深入挖掘出文本的隐含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们的状态更像是在“研究”文本,而不是简单地“消遣”文本。这种“研究”体现出了相当水平的解读能力,也为粉丝们带来了更多的收视体验与乐趣。

(四)循环和丰富文本

每周一次,每次在电视上播出的四五十分钟一集,难以涵盖美剧文本丰富的内容和层次,在播完之后,文本也并非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循环和丰富之中。美剧迷对于这种循环和丰富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霍尔指出:电视节目的意义,是由节目制作者的编码与受众的解码共同建构的。在互联网上,受众对原文本进行解码后,为了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向同好展示而重新进行编码,再由其他受众对这一文本进行解码,从而进入另一个接收循环之中。

同时,多级性也是网络传播的基本特性之一。不同传统媒体的多级传播,一级之后的传播往往是在媒体之外完成的;而网络中的多级传播可以全部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实现。因此,作为被“粉”对象的美剧,在互联网上可以说处于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接收关系之中。

如果以《越狱》为例来说明这一运作,即:原始文本(《越狱》剧集)是编剧在原有的意义结构下进行编码,此文本经由剧迷的收看之后加以解码,至此完成第一次接收循环。然后,某些剧迷将自己的收视感受或者对文本的解码,以在论坛中发帖的形式向其他观众展现出来。剧迷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加以编码,形成循环文本。这些张贴在论坛中的帖子因此而成为其他观众解码的对象。不断循环的接收关系由此产生。受众在接收、诠释文本的同时,也在为文本增加新的内容,通过文本的循环又不断为其附加上新内容与新意义。

粉丝们互文性的解读活动也使文本处于不断的丰富之中。他们以原文本为核心,扩展出了丰富的内容,如收集相关资料,找出剧集中的种种矛盾疏漏,主动弥补意义的间隙,并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与生产。如此种种,都丰富了原文本的内容,使之大大超越了在电视上播出的时间限制。

剧迷不仅扩展了原文本的广度,也加深了其深度。对于他们而言,寻找意义的关联,解读剧中隐含的意义,开掘出更多的内容层次,也是收看美剧的一大乐趣。在粉丝文化中,剧集远非一集四五十分钟那么简单,而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本体系。“在这样的语境下,剧集不再是一个最终的产品,迷的活动不断地增加了它的价值——尽管这种活动基本上都是无偿的。”[25]虽然原文本是由内容的生产者提供的,但是文本的循环和丰富却是在剧迷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文本的内容越丰富,对剧迷来说,就越具有吸引力,他们从中发现的乐趣也就越多。

(五)从消费文本到生产文本

一直以来,迷都被认为是最主动的一类受众。他们不仅是主动的消费者——极其熟悉文本的内容,对各种细节津津乐道,对于文本的衍生产品,也抱有高度的热情;同时,他们也是文本的生产者或创造者,他们的着迷行为激励他们去生产自己的文本。[26]迷不仅拥有从大众文化攫取、借用的残留物,还拥有一个用媒介提供的符号性原材料打造的自己的文化。[27]尤其是在今天,凭借互联网技术,迷群日渐庞大,迷的创造活动也更加丰富多样;而生产者为了吸引观众收看,也精心设计,为观众留出更多的参与空间,剧迷对于文本的介入程度也因此更为深入。

剧迷们在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再创作时,对原文本的挪用与重组创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式,但是,这种创作的目的却并不一定是要颠覆文本中的优势意义。费斯克认为:迷正是通过创造性地使用符号,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使用多种符号战术来颠覆主流文本的意义的。他强调大众文化文本是意义的争夺战场,在这里重新复制了文化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冲突。“在社会上处于无权地位的迷的这种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对统治集团提供的文化资源进行意义再创造的实践,不仅是反抗,也是获取权利和愉悦。”[28]但是,在参与观察和深访中我们发现,美剧迷在解读、创造的过程中,并没有着重于否定或颠覆文本的优势意义,在美剧论坛中,这一类帖子的数量很少。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游走于优势解读与协商解读之间,经由仔细观看、精心策划的意义填补与重建行动,以及充满想象力的创造活动,发展出有别于文本优势意义、以展现自我为中心的诠释与创造。这也说明了积极的受众并不完全等同于抵抗的受众。剧迷们能够积极地创造出各种意义,但是这些意义不一定和抵抗有关,它们也可能只是属于一种游戏性的解读而已。它们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但却不见得是抵抗性的、颠覆性的。

美剧迷的生产创造也并非是完全的天马行空。尽管和一般的观众相比,美剧迷更加积极主动,他们不仅消费文本,同时也在原文本的基础上创造、生产出新的文本。“这种生产者式的行为与生产原文本的活动十分类似,它既要求文化能力,同时也要求社会能力。”[29]美剧迷的主动性,通过参与和生产过程,转化为他们对于文本的权利。然而,这种权利的生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并不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生产、创造过程。虽然美剧迷和剧集之间都存在强烈的情感联系,但是他们在网上论坛中的展演却各不相同。有的粉丝只限于反复收看剧集;有的粉丝能发现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剧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有的粉丝能写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剧评;有的粉丝能够生产杂志,制作视频;还有的粉丝成为了字幕组的成员,推动了美剧的跨国传播。这些不同的展演形式,正是由剧迷本身所占有的文化资本和技术资本所决定的。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所持有的资本形式与资本量也不相同,因而造就了不同的才气或能力,在文化消费和创造中会展现出不同的文化言行与表现。或者说,在网络中,剧迷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展演,是由不同的资本形式所决定的,而不同的资本形式又是通过不同的位阶所取得或转换的。

(六)文本融入日常生活想象

对于美剧迷来说,剧集不再是闲暇时用于放松的对象,和日常生活没有任何的交集;相反,美剧迷将自己的爱好带入日常生活之中,并与之交织在一起,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剧集(文本)的喜爱与认同,美剧迷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文本拉入到自己实际生活的思考和判断之中。通过观察网上论坛的发帖,尤其是那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的帖子,我们可以看到,美剧迷们常常将剧情、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互印证,或是用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解释剧中人物的情感与行为,或是想象自己处于剧中人物的情境时会做出何种行动。也就是说,粉丝们经常以自我话语来诠释或是翻译原文本,使自己的观点与原文本产生融合;原文本成为粉丝们观照自我生活的镜子,他们得以从中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与日常生活经验。

比如,律政剧《傲骨贤妻》于2016年5月9日播出了全剧最后一集。5月5日“傲骨贤妻吧”的吧主贴出了【告别帖】 “Say Goodbye to The Good Wife”,并写道:

“大结局将于5月9日下周一播出,此后,周一再无守候。TGW作为一部剧,陪伴了我七年。七年前我刚踏入大学;七年后现在的我即将研究生毕业。于我来说,它不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更是职场、婚姻、生活的导师。七季精品,足够我久久回味,The Good Wife never ends.”

这个帖子引发了该剧粉丝的共鸣,得到了252个回复。在跟帖中,除了表达不舍之情外,粉丝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该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尤其是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影响:

“从大学到研究生毕业,第一年看了两季之后就一直按节奏追,TGW已经是习惯和精神支柱。其实,这世界很少有以女性为完全主角或者是以女性的视角来叙述的故事,但是TGW是,一直都是。”

“六年中看TGW哭过、笑过(经常一边哭一边笑的鬼畜,哈哈哈),感叹过、心酸过,但最终还是和A(剧中女主角)一起成长,真的很有幸!在没有A的日子里,(我)也要和A一样好好做自己,在事业和家庭中不断追求和突破。这样TGW对任何真正爱它的人来说都不算是完结, 因为我们就如同A一样去爱、去努力、去尝试、去独立!祝愿世界上有更多和A一样优秀、智慧、独立、善良,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女性出现!”

“大一开始看这部剧,现在已经工作快满两年,A已经成了(我)潜意识里的老熟人。每当觉得脆弱、不坚定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她的眼神,那种无所畏惧的自信,真的很给人力量。不管是着装还是言行,都能给初入职场的人很大的指引。”

“初次追剧,我还是个对法律、对美剧一无所知的高中生。现在,(我)已经是一只‘法学狗’ 了。总是与人笑谈:是《傲骨贤妻》把我骗入了法学坑。追剧四年,不忘初心。”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些跟帖中我们可以看出,粉丝们并没有一味沉迷于剧集中而分不清现实与虚构。实际上,他们可以在剧集和现实生活之间自如地切换,将两者相互对照,通过对于剧情、人物的理性思考,获得启示与力量。

除了这些思考和判断之外,美剧迷们所迷恋的对象还频频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比如,美剧迷们多多少少、不同程度地都会收集一些和剧集相关的东西,如剧集的碟片、下载的剧集、相关的资讯报道或是一些海报、T恤等周边产品;他们喜爱的剧集也会成为聊天时的重要话题;他们会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相关活动;他们也可能将与同好在网络上的交往引入现实之中。此外,对于一些重度的美剧迷来说,剧集(文本)不仅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甚至还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大重心。他们被自己喜爱的影像所环绕, 日常生活中大量地充斥着文本的影像。正如一个《越狱》迷所说:“现在我的桌面已经变成了PB (《越狱》)的海报,MSN的头像也换成了MS(男主角),手机也换成了MS的桌面,铃声也换成了PB的音乐。我每天晚上都要看一遍PB才能睡觉,每天一上班就要先打开伊甸园(交流站)上的《越狱》论坛。”

影像大量地进入这些剧迷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他们生活的重心之一。他们沉浸于影像之中,感到自己似乎也成为剧集中的一部分,剧中人物好像自己熟悉的爱人、朋友或是邻居一样。他们以一种自恋、表演的迷群角色,试图制造自己与被“粉”对象之间的关系表演。在这个过程中,美剧迷与文本、偶像间的距离因此而缩小,甚至是弥合了,美剧迷从而将文本或偶像据为己有,建构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www.daowen.com)

【注释】

[1]〔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2]目前市场上电视剧压缩碟片的价格非常低廉,通常一季24集只需要10—20元。

[3]曹书乐、何威:《谁是美剧迷?——互联网上中国观众的美剧观看与接受》,《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9期。

[4]曹书乐、何威:《谁是美剧迷?——互联网上中国观众的美剧观看与接受》,《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9期。

[5]曹书乐、何威:《谁是美剧迷?——互联网上中国观众的美剧观看与接受》,《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9期

[6]〔美〕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7]〔美〕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第162页。

[8]〔美〕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第162页。

[9]单波、石义彬主编:《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10]新浪网娱乐频道每周都提供美剧的收视率数据和排名统计。

[1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V.Costello, B. Moore, Cultural Outlaws,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2007, p.127.

[13]J.Fiske,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 , In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ed L. Lewis, Routlege, 1992, p.37.

[14]在论坛中,“盖楼”就是为某个喜欢的角色或主题发一个主题帖,然后不断吸引其他粉丝回复该帖子,力求让这个主题帖变得超长。很多粉丝都喜欢“盖楼”,以此表达自己对于角色或主题的喜爱之情。

[15]L. Lewis(ed.), In the Adoring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Routlege, 1992, p.43.

[16]〔美〕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17]Cult TV是指能够激发起狂热、吸引到一群极度忠诚的受众的电视节目。

[18]H. Jenkins,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Routledge, 1992, p.37.

[19]《越狱》背后的中国字幕组,http://group.mtime.com/law/discussion/360122/2/。

[20]Gary R.Edgerton, The Columbia History ofAmerican Televis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21]H.Jenkins,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YU Press, 2008, p.18.

[22]Amanda D. Lotz, The Television will be Revolutionized, NYU Press, 2007, p.1.

[23]〔美〕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24]〔英〕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奥尔加·林耐主编,单波译:《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25]M. Andrejevic, “Watching Television without Pity: the Productivity of Online Fans” ,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2008, p.32.

[26]〔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27]H. Jenkins,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Routledge, 1992, p.49.

[28]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29]〔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 《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