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学的地理教学与地理素养

中学的地理教学与地理素养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些内容是要求运用案例或者有关资料来阐述有关地理问题的,“教学要求”也给予了具体说明。高中阶段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终生的发展。

中学的地理教学与地理素养

付 陶

摘 要:让教师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因此从理念和方法上也要进行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中学地理教学教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学 地理教学 素养

2018年四川将进行课程改革。新的课改将更加注重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才能是真正意义的改革。

一、中学地理教学的功能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它对应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图表阅读和分析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解决遇到的问题,能解释一些现象等等。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说明有关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或规律的能力,阅读地理图表和绘制地理图表的能力。有的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理知识来描述、分析、运用有关地理事物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有的则是要求学生绘制地理图表来说明有关地理问题。《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些内容是要求运用案例或者有关资料来阐述有关地理问题的,“教学要求”也给予了具体说明。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地理问题的方法,能在分析其他案例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掌握地理基本原理或规律,掌握主要概念,通过对这些的掌握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地理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www.daowen.com)

它具有以下特征:明白地理科学知识的本质;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采用地理的视角和方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增进其对世界的了解;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恰当归类,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并接受地理学,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地理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具有许多和地理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地理素养的面十分广泛,涉及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专业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复合性的概念。地理素养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具有综合性、动态性、空间性、现实性、实践性和终生性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

可见,地理素养包括了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行为活动。

三、中学地理教学教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及其人文方面的影响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其关键的时期,我们通过有效的地理素养教育,来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综合素质。地理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多结合日常生活,再经过深入的思考和严谨的论证,来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习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加深对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进步,实现更高的发展。这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十分合理,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地理素养,可以对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既要抓紧地理基础知识的教授,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情感、地理态度等构成要素。地理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地理素养的重要性也越加突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高中阶段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终生的发展。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输”地理知识,还要侧重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的“养成”;不仅要提高学生自然地理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的态度和意识。因此,怎样通过教学活动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一,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开展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程度反映了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尽可能地将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引入地理课程,比如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我国的国土整治、经济区划、对外开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等。这样逐步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身边的地理现象。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这些事物与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呈现地理学习的内容,产生共鸣。让学生体验快乐。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有助于学生体验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认识到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兴趣。地理知识的获取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野外调查中得到的,通过野外考察、实际观测、社会调查获取地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回到生活中,各种理论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验证,通过验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三,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科间的结合。通过让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扩展知识,形成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地理思维,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观测调查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利用地图等工具展示地理信息,这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地理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角度和地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实际问题;有意识地明白地理学科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并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的发展。因此地理教学改革应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完善自我服务。地理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师的理念和教学的改革。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应该随之改变。从以教为主变为以导为主。以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收集资料、自主探究整理探究过程中的感受资料,体验成就感。教师要倡导和设立研究性学习的场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