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边境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广西边境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边境县级职业学校基本是在此时间点创建的。边境地区各县市现有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没有1所属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没有通过合格评估。中越边境地区边境贸易逐渐蓬勃发展,各县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西边境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一、创建初期的情况 (1980—1991年)

(一)建设背景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调整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从此,职业教育成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广西边境县级职业学校基本是在此时间点创建的。其中最早的是创建于1980年的那坡县职业中学,最迟的是创建于2008年的东兴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东兴市于1996年建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边境职业学校的校名也发生了变化。由创建之初的 “职业中学”,到1996年变更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2000年前后,有部分职业学校把校名更改为能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名,如 “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更名为 “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形成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2010年,在职业教育资源大整合的形势下,有部分职业学校通过整合资源而更名为 “职业教育中心”,如龙州县职业教育中心;2012年应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边境职业学校统一更名为 “职业技术学校”。各边境职业学校更名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

广西边境县级职业学校的创建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原有普通中小学学校之上建立的,如那坡县职业中学、龙州县职业中学等;有的是新创建的职业中学,如靖西县职业中学、凭祥市职业中学等。相比之下,新创建的职业中学条件更艰苦。

(二)建校初期情况

广西边境县级职业学校创建之初工作难度大,办学条件艰苦。为了让大家了解职业中学创建之初的情况,现把凭祥市职业中学首任校长的建校第一年的工作总结摘录如下:

1986年4月组织上要我去当职业中学的校长,本着要干一番事业之心,又挑起这一重担。

学校基本情况:校舍不足且又简陋,仅有4间教室,仪器室、图书室、实验室、办公室一无所有;18个教职工仅10人有住房,而且是狭窄、潮湿、低矮的平房;住校学生69人,但食堂 (包含厨房)仅30平方米;由于学校的面积狭小,仅3466.6平方米,故教学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仅有的一块篮球场却坑洼不平,不能使用;由于校舍不足,校园狭小,无法办厂开店,且没有任何教学设备,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新办一所学校,困难确实很多:经费不足,教师缺乏,设备没有,一切从零开始。我本着 “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的精神去创办职业中学。

第一,制定了办学方案,确定校风、学风、教风,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岗位职责,制订教学计划和学生管理条例,使新办的学校各方面有条不紊,很快走上正轨。

第二,对师生进行 “四有”教育,老师对工作是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被有些人视为 “三流”的 “难教难管”的学生,还是守纪律、爱学习,表现还是好的,一年多来教学秩序是正常的。在这一年中反复宣传并组织老师学习有关开办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的文件、文章。师生们感到在职业中学中工作、学习是光荣的,是有奔头的。

第三,跑兄弟学校,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来办学,跑有关单位,跑上级机关,争取对办好职业中学的支持与帮助。磨嘴皮、找资金、要人手,在这一年中以财政局拨的几万元作为办学经费,并经市教育局调配了一些课桌椅、床架等,分配了七名高校大专毕业生到校任教,同时农委、科委、供电局文化局等系统的科技人员十多人到校兼任专业课教师,在这些兼职教师中有农艺师、兽医师,甚至还有局长,解决了经费不足、教师缺乏的困难。

第四,引导教师钻业务研教法,给老师们讲如何上好一堂课,并深入课堂听课,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与老师们研究教法,并向老师们提出课题:职业中学有什么特点?如何按照职业中学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虽然老师都是年轻的新老师,但教学质量还是有所提高的,这点可从1987年7月的期末考试成绩得以说明,如表1-1所示。

表1-1 期末考试成绩表

当了一年多的职业中学校长,确实是 “跑断了腿、磨破嘴皮、呕心沥血”。作为一校之长,一切以身作则,不谋私利,公而忘私,校而忘家,能团结依靠教师职工去办学。学校现已有初步规模,如今又争取到上海服装厂的支援,上海服装厂派出师傅来我校传授裁缝技术,得到教育厅和地区教育局的重视和关怀。相信在上级的关怀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凭祥市职业中学将会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发展状况

以1992年凭祥市作为沿边开放城市为基准,1980年至1991年的21年间,广西边境地区各县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仅达普通高中在校生的40%,最低的县仅为16%,最小规模学校如那坡县职业中学仅有学生185人。边境地区各县市现有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没有1所属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没有通过合格评估。由于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十分肤浅,职业中学不仅专业设置单一,而且,专业的设置严重脱离边境地区经济开放特色,如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990年开设的专业有电工、种养、裁缝三个专业,和内陆的中职学校一样,导致学校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差;师资和设备条件得不到改善,生均设备价值不足1000元,生源少,与国家规定的标准相距甚远。

二、开放后至 “职教攻坚”的发展状况 (1992—2013年)

1992年中越两国政府签署 《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凭祥市作为首个沿边开放城市,拉开了中越边境地区开放开发序幕。中越边境地区边境贸易逐渐蓬勃发展,各县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92年至2007年近15年时间里,边境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发展及招生特点

1.专业设置单一,专业发展缓慢阶段 (1992—2002年)

广西边境地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家电服务与维修、种养殖专业、服装设计专业。为了提高生源,有的学校还设置初中中考班和职高高考班。1992年自凭祥市作为广西边境地区沿边首个开发开放城市以后,广西边境地区各县市也逐渐成为开发开放地带。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各县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教育决策者缺乏政治和经济敏感性,没有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边境地区蓬勃的贸易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导致学校开设的专业单一,根本不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广西边境地区各县市职业教育具有代表性和后来成为品牌特色的东盟小语种——越南语专业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足够的重视。在7个边境县市里,只有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1992年秋季学期开设有越南语专业,在招生方面也仅招有一个班级,仅有35名学生。1993年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大量下岗工人冲击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边境地区的县级职业学校招生愈加困难,至1996年不少边境县级职业学校已经 “断炊”,到1999年几乎所有的广西边境县级职业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招收小学和初中教学班,以延续职业中学的 “香火”。至2000年,边境职业学校能招收到中职学生人数已经极少了。

2.专业设置较为灵活,专业发展进入快速阶段 (2002—2007年)

回顾2002年至2007年期间的职业教育情况,随着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相继出台的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们发现这个阶段广西边境各县市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较为快速发展的阶段。专业的设置重点面向旅游、商务越南语、泰语、物流、物业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幼儿教育等专业,特别是东盟小语种专业得到加强。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比较强烈,职业教育在此阶段的招生宣传工作得到大力强化,广西边境各县市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如: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学校越南语专业的开设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003年学校成立了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形成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学模式。2007年度,仅商务越南语专业在校生生源就达到1276人。龙州县职业教育经过整合,成立龙州县职教中心,开设护理、幼儿教育、烹饪、商务越南语、文秘等共12个专业,2006年各专业在校生合计870人。

3.专业发展回落阶段 (2008—2013年)

2008到2010年是广西的职业教育攻坚期。2012年2月广西出台了 《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进一步助推了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边境县级职业学校并没有抓住发展的好机遇。

(1)近三年来边境职业学校各专业全日制学生的招生情况。

广西边境各县市的近三年来全日制学生的招生情况,如表1-2至表1-8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广西边境地区各县市职业教育在此阶段专业发展的信息。

表1-2 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专业开设与招生情况

表1-3 靖西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开设与招生情况

表1-4 龙州县职业教育中心专业开设与招生情况

表1-5 那坡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开设与招生情况(学生全部上送百色职院)

表1-6 宁明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开设与招生情况(调查数据,与招生系统数据不一致)

表1-7 大新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开设与招生情况

表1-8 东兴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开设与招生情况

(2)招生情况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经过 “职教攻坚”阶段的政府政策支持、资金加大投入,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设备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广西边境地区县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比较多样化,有的专业招生人数比较稳定,有的滑坡,也有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开设专业的,如:靖西县职业技术学校和龙州县职业教育中心开设的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别具一格,适应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专业品牌 “商务越南语”处在急剧滑坡状态。有的专业虽然开设,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

①教育培训市场的冲击。商务越南语专业作为凭祥市职业教育特色品牌,在全区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人民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日报》等新闻媒体曾做过专题报道。该专业学生数曾达到1276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个省市,学历层次有本科、高职、中职,但到了2013年该专业仅招到158名学生,学历层次仅保留有中职。近五年来越南语专业的社会培训机构如春笋般生长,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三十个社会培训机构开设越南语培训,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冲击着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越南语专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个人及家庭电脑普及化,导致生源萎缩。边境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退出历史舞台已是大势所趋,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可以作为一门课程设置而不是以专业方式设置。

②某些专业的设置脱离本校本地区经济水平。一些中职学校开设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显然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县级职业学校,靖西县开设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而同期,作为物流发展较为发达的凭祥市,其职业学校开设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校的决策者显然是为了为当地或经济发达地区培养输送类似专业人才,但是,这两个专业投入的专业设备资金却不是小数目,资金从哪里来都是问题,谈何设备?没有教学设备,没有专业教师,显然开设这样的专业有欠考虑。凭祥市作为边境城市,人口仅十来万,经济均是由出口型贸易和旅游业发展支撑的,相对来说,物流并不是很发达,这些都是上述专业发展的软肋。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中职学校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时,招生人数经常爆满;进入21世纪,这个专业招生越来越困难,可以说是因为这个行业就业不理想所致。

③对学校特色品牌专业扶持力度不够。与著名的酒店一样,每个酒店至少都有一个吸引顾客的招牌菜;同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要有自己发展的特色品牌专业,这个特色品牌专业应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打造品牌专业的边境职业学校,使学校的发展状况趋向良好。在广西边境地区县级职业学校中,特色专业品牌建设方面,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越南语专业品牌发展建设比较好。但是,从表面上看,所有的边境县市职业教育对特色品牌专业的扶持发展力度还远远不够,有的职业学校忽略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习惯于随大流,没有培养具有生命力的特色专业品牌。有的职业学校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忽视了鼎盛时期学校内部潜力的挖掘和培养,导致专业教师和教学设备得不到改善,从而使特色专业品牌影响力逐渐衰退。

(二)师资力量发展状况

职业教育发展一靠核心品牌专业,二靠师资力量,三靠教学设备;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相对内陆地区的教育,广西边境地区的教育发展是极其落后的。在国内,从政府到民间社会,职业教育都被边缘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发展状况,根据实地调查所得的数据 (数据为2014年调查所得)分析如表1-9至1-16所示。

1.师资力量发展概况 (以2013年为基准)

表1-9 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表1-10 靖西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表1-11 那坡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表1-12 龙州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表1-13 宁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表1-14 大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表1-15 东兴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www.daowen.com)

表1-16 广西边境地区七个县市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统计表

2.师资队伍分析

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普遍得到加强,特别是经过 “职教攻坚”后,有以下变化情况:

①七所学校教师的学历达到本科学历 (职业教育标准),占教职工总人数的71.5%。

②七所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人数的79.2%。

③七所学校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1.5%。

④七所学校文化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48.5%。

⑤七所学校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0.9%。

⑥七所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1%。

⑦七所学校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4%。

从以上表格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教师已经基本达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本科学历的标准要求。

广西边境地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占任课教师总人数的比例偏大。与专业课教师所占比例相差无几。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专业技术传授,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双师型”教师所占任课教师总人数比例偏低。教师单一身份向双师型转变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级职称教师占任课教师总人数比例过低,并且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高级职称是普通中学系列的,高级职称教师的专业技术含金量不高,能担当学科带头人的不多,并且引领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能力不足,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作为边境地区的国门学校之一,发展面向东盟各国的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广西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优势。但七所边境职业学校中,仅有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龙州县职业教育中心开设越南语专业并聘请了5名外教,外聘教师仅占任课教师总人数的2%,这说明七所广西边境职业学校面向东盟各国所开设的专业少之又少。如何发展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推动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多元化,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情况

广西边境地区在历史上处在战争的第一线,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职业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也可以从职教攻坚前(1980—2007年)和职教攻坚阶段 (2008—2011年)两个阶段来看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办学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情况。

1.边境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边境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如表1-17至表1-23所示。

表1-17 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表1-18 靖西县职业技术学校

表1-19 那坡县职业教育中心

表1-20 龙州县职业教育中心

表1-21 宁明县职业技术学校

表1-22 大新县职业技术学校

表1-23 东兴市职业技术学校

注:该校是在职教攻坚期间建立的。

2.边境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情况分析

以上数据并不一定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变化,但从数据里可以看到有可喜的变化:

职教攻坚阶段,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职教攻坚阶段,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从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所用的实训基地建设上看,不但从无到有 (如龙州县),并且在专业上得到了扩展 (如那坡县)。

职教攻坚阶段,校园面积和建筑面积普遍得到扩大;教学设备得到完善;生均图书量达到国家标准;实训室基本覆盖了核心专业。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不足:有的职业学校品牌专业还没有专业实训室,如龙州职教中心的 《学前教育》专业,凭祥职业学校的 《商务越南语》专业等。

(四)课程体系发展情况

1.20世纪80年代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从文化课任课教师占任课教师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8.5%,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深受普通教育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边境各市县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绝大部分仍然参照义务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课程结构上,实行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致使学生接触职业世界较晚,不能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二是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的是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尽管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由于缺乏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又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而这两类知识却是职业教育内容的核心。

2.20世纪90年代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义务教育课改的影响下,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掀起了建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高潮,作为基层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对课程体系开展了探索与改革,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有以下模式:

(1)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建设。

针对劳动力市场对汽车、护理、旅游、东盟小语种、蔗糖制造、驾驶等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实践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知识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实际工作经验。职业学校以满足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根据广西边境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确立了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

(2)校企合作办学的课程模式的建设。

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是制约广西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缺乏战略性投入与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是脱节的。采取企业订单的形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学校是学习理论场所,企业是实训基地,教师学生下企业,企业人员上学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理论创新指导企业实践,以企业实践来验证课程理论,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从而达到校企双赢局面。

企业与学校互动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成效,体现在工作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编写适合学生上课所用教材;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建立评价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的科学体系,形成校企长效的教材内容及教学模式。

3.21世纪初

(1)校企深度合作课程模式建设。

进入21世纪,借鉴广东、江浙等发达地区的经验,广西边境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例如: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红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企业全程参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培养的人才完全符合红木企业的人才要求。

(2)跨国联合办学的课程模式建设。

国际化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广西边境地区各县市职业教育占有天时、地利优势,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开展跨国联合办学的探索。龙州县职教中心于2012年与越南高平市职业中心开展联合办学,在教师交流教学、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学生留学等方面进行合作。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与越南胡志明大学、河内国家大学、西贡国家大学、泰国商学院、柬埔寨国家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已有十几年,进入21世纪后,合作进一步得到了深化,如互派教师、学生交流学习等。从有代表性的两所学校跨国联合办学的经验上看,跨国联合办学的课程模式均由双方共建共享,双方共同为学生提供就业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