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芳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欠缺, 分析了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策略, 指出同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 人文教育, 文化理解力, 文化思辨力, 综合素质
一、 引言
关于人文精神内涵的探讨由来已久, 仁者见仁。 清华大学冯虞章教授曾对人文精神做出这样的认定: 所谓人文精神, 即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 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 孕育而成的精神。 这种精神, 在宏观方面, 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 在微观方面, 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1]
人文是教育的本质内涵。 斯普朗格说,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理的 “唤醒”, 这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不过分地说, 笔者认为人文教育应该重于科学教育。 国家要想发达, 社会要想文明, 必须着力将其国民培养成人文素养高、 价值观健康的人,否则再高深的科学知识也不一定能保证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 培养出底蕴丰厚、 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英语教学的角度而言,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 因此, 在英语语言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需要寓人文精神于其中, 也是语言自身特性的必然要求。
二、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中一直比较重视人文教育, 这使得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步调基本一致,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渗透, 教育达到了一种平衡。 可以说, 对人文精神的强调推动了欧美大学教育的发展, 人文教育继而促进了欧美各国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极少能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的。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 考核评价标准主要以考试为主, “看成绩说话” 使得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最大化地发挥了负面的作用。 这种导向性从某种程度上讲, 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处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之中的结果, 笔者每每看到无数的美文美句被设计成冰冷的语法选择题, 都不禁感到惋惜。 重功利、 轻人文的结果是:学生能通过四六级考试, 但文化素养却不高, 眼界狭窄, 并且体会不到文学作品的美和更深层的含义。 从小学阶段起, 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就一直在对听、 说、 读、 写、 译等基本技能进行练习, 但效果却一直不好, 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英语文学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提高。 详解语言知识点, 而忽略挖掘和引导学生体会英语文章中的人文因素的教学比比皆是。 学生只盯着考试, 眼睛里没有真善美, 脑子里没有辩证的思考, 自然会使其学科视野狭窄, 人文素养缺失, 必然会影响其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提高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作为学校和教师, 应该强调大学英语的人文性, 要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 提高文化素质。
三、 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 华南理工大学秦秀白认为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将审美情操和智力发展相结合。[3]他说: “在高等学校里, 英语教学实际上不单纯是一门技术课, 更重要的它是一门素质课。”[4]英语教师应该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 力求做到中西合璧、 兼容并包, 使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与人文水平完美结合, 同步提高。
(一)大学英语教师应首先重视起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 “传道、 授业、 解惑” 的过程中, 为人师者本身的文化底蕴、 授课风格、 阅读习惯、 反思能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若想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积极的人生观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敏锐的文化理解力。唯有首先做到学贯东西, 才能轻松地西学东渐、 反思自己本身的文化, 才能于课堂中带给学生清新且深刻的文化感受, 帮助其游刃有余地游走于两种文化之中。 时刻保持一颗不断学习、 交流、 对比、 反思的心, 对于外语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人生岁月里读过的书、 走过的路, 都会成为教师的人文底蕴的铺垫。 具有人文底蕴的教师知识丰富、心智豁达、 情感纯净, 对学生而言是再好不过的良师益友。
(二)挖掘精读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倡导人性美、 提倡人文关怀的美文。 例如 《21世纪大学英语》 中 Stevie Wonder 一课向学生传递了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Conversational Ballgames将来自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的谈话方式比喻为打网球或打保龄球,从而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中人们的行为差异; 《新视野》 教材中A Good Heart to Lean on表达了人世间亲情、 友情的珍贵, 教会了学生去爱; Culture Shock说明了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价值观这一事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文章中的人文内涵, 积极引导学生, 则能使其在思想境界上得到升华, 在心灵上得到熏陶,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此外, 学生在课下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形成。 文学作品的摄入, 不仅会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更能加强人对生命的感悟。 文学作品中对于美、 丑、 善、 恶、 虚、 实、 真、 假的表达不仅能帮助学生丰富语言, 更能协助其建立良好的思辨能力,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与此同时, 文学著作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 充满情感的语言比应试训练中枯燥的语言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可谓一举两得, 既学习了语言, 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不同教学环节中人文知识的拓展及思辨性引导(www.daowen.com)
事实上, 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为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途径。 例如听说练习中的学生听到不同的口音, 教师可以就不同口音进行挖掘和介绍, 令学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 写作课中议论文的练习, 可以设计成思辨性的讨论或辩论,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力及辩证思维能力。 时代的发展使得 “非黑即白” 的观念在某些状况下不再适用, 当今社会中的国际化人才一流的外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沟通力, 首先来自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包容和思辨。 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好一门语言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因此, 教师应该利用好各个教学环节, 从视、 听、 说、 读、写、 译等各个方面充分提取能够进行人文教育的材料。
以电影Forrest Gump为例, 这部作品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可圈可点: 阿甘是一种进取的象征, 智商只有75的他, 因为身上具备他人少有的执着, 而一口气跑了三年六个月, 最终成为全国知名人物。 在他的身上, 我们看到那个时代所缺少的美德: 认真、勇敢、 诚信、 执着。 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并没有太大野心的人, 由于能够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 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 他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理想人格的标杆。 从电影作品鉴赏和分析讨论之中提炼和传递人文精神, 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 使人文教育事半功倍。
(四)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教育通常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然而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 更是知识的建构者, 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而潜力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任何教师都替代不了的。 此外, 每一个学生又都是独特的, 从学生个体角度着眼, 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有差异的。 因此, 大学英语教育既需要面对全体学生, 也应兼顾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发展人的个性,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 和谐的师生关系
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若想以学生发展为本, 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教与被教的关系, 而是平等的、 互动的, 甚至是互助的。 人文精神能否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思想情感, 能否激活学生所学知识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如果说,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中, 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决定了学习的成败, 那么教师作为外因, 若能有效地激励和推动内因的发展, 便必定能加速学生的进步。
3. 对过程性学习的重视和认可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以应试为指挥棒, 结果是哑巴英语、 试题高手层出不穷。 脱离了社会环境的实际, 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模式不再适用。 为了最终考试通过而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疲惫不堪, 且收效甚微; 呆板的学习程序禁锢了学生的主动性, 最终获得了应试中的高分, 实际应用中的尴尬局面却反而使学生厌倦英语学习。 因此, 如果能从考评机制入手进行一定的改革, 不单单认可英语学习的最终考试成绩, 而是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也加以认可, 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 在过程性学习和考评中, 强调实际英语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也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渗透。 目前我校正紧跟形势, 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积极改革, 参与TEP口语测试体系的建设, 在大力加强输入 (听练) 的基础上, 投入大量课时和精力, 旨在加强学生输出 (说) 的能力, 此举得到了学生的强烈支持, 是因为学生在听说课上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的快乐。
四、 结语
人文精神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会反作用于学生语言本身的习得。 在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将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刻不容缓。 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一个蕴涵着极大价值与开发空间的课题, 究其研究内容的微观层面, 针对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领会语言学习传递的人文主义精髓的探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5]高校英语教师应从这个角度出发,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
[1] 冯虞章. 试谈人文精神 [J].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2):1.
[2] 栗景妆. 斯普朗格: 德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开创者 [J]. 教育与职业, 2013 (19):112.
[3] 孔繁东.自主情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探析 [J].大家,2011 (19):146-147.
[4] 崔英杰.大学英语教材中人文精神探讨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 (7):141-142.
[5] 章柏成. 中国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现状、 局限与展望 [J]. 教育与科学研究,2011 (7):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