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设计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思考

设计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思考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对我校四个设计学类专业的2013版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提出方案修订的相关建议。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院四个设计类专业以此次培养方案修订为突破口, 积极实践 “十二五” 规划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此次这四个专业结合2011版培养方案实际执行情况, 围绕推进教育创新, 深化教学改革的精神, 重新修订了本科生培养方案。

设计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思考

赵 英

摘 要: 学校为了强化 “分类指导、 分层培养、 因材施教、 突出特色” 的人才培养理念, 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 结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 对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 本文对我校四个设计学类专业的2013版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提出方案修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设计类专业, 培养方案, 修订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工作的依据, 培养方案体现了高校办学的教育理念, 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常规的工作, 意义深远, 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严格教学管理。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教育部颁布实施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 教育部 《关于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 (教高 〔2012〕 9号) 中要求, “各高校要依据新目录和新的专业介绍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全面修订”, 为了落实学校第四届党代会确立的 “学术立校、 人才强校、 开放兴校” 战略, 深化教学品质提升计划, 强化 “分类指导、 分层培养、 因材施教、 突出特色” 的人才培养理念, 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 学校决定对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我院四个设计类专业以此次培养方案修订为突破口, 积极实践 “十二五” 规划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

2012年版目录新增艺术学学科门类, 我校原艺术设计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 依照目录转变成为四个专业, 分别为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此外在设计学大类中还设立了 “艺术与科技” 特设专业。 此次这四个专业结合2011版培养方案实际执行情况, 围绕推进教育创新, 深化教学改革的精神, 重新修订了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 修订设计学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

1. 规范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专业的规范性是要求专业要采纳教育部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 》 规定的核心课程, 搭建学科大类必修课程平台, 这些平台课程包括设计素描、 设计色彩、 平面构成、 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 学科大类必修课程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 专业课程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前瞻性, 体现出了不同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减少必修课比例、 增大必修课选择范围, 增加选修课比例、 丰富选修课内容。 并搭建了多达12门的专业任选课程, 为学生的专业扩展提供了宽广的选课平台, 四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 有利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潜能的充分发挥。 各专业在第一学年均开设了不少于1学分的新生研讨课。 各专业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 全面掌握目前的人才培养动态, 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各专业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表

2. 整合课程内容,精简学时学分

四个设计学类专业由原来的艺术设计专业下的四个专业方向升级为独立的专业后,在学科大类平台的基础上, 充分整合专业课程内容, 突出专业特点, 经过整合, 四个设计类本科专业的毕业总学分均为170以下, 比较2011版培养方案精简了10~20学分。 毕业设计论文) 学分均为10~14学分。 为保证教学效果, 进一步规范了集中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大纲, 科学合理地设计了不同环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安排, 并制定了严格的课程考核方案。

3. 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强化实践教学

按照2012年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所列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了学生实习实践课程比例。 注重学科专业的内在联系, 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合理性, 注意课程衔接。 对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调整, 构建了循序渐进、 层次分明, 相互衔接、补充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确保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并不断探索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有效的实施办法。 增加了综合型、 设计型、 研究型实践环节, 创造更多师生交流空间和自我动手动脑的机会, 达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机会, 培养学生科学的批评精神, 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 四个设计学类本科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及实践教学总学分比例见表2。

表2 各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及实践教学总学分比例表

各专业均设置了认识实习、 专业实习、 毕业实习环节。 产品设计专业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安排在暑期进行。 根据设计学类专业教育的实际特点, 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开始, 并提前开展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

二、 设计学类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设计学类专业的共同培养目标是以满足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为目的, 培养德、 智、 体全面发展的, 具备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设计综合实践能力, 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艺术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服装与服饰设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除了服装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 通过服装材料、 款型设计、 色彩设计、陈列等系列专题设计课程, 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工艺设计、 立体裁剪、 服装CAD等系列实践环节, 使学生接受服装设计方法和成衣结构工艺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从事服装设计产品开发、 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根据现今服装行业及学科发展人才需求方向, 力求培养具有综合艺术创新设计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 具有较强艺术素养和市场预测意识、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技巧、 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包括: 强技能——在二年级进入服装工作室开始, 注重艺术设计的基本技能、 工艺技能课的学习; 重创新——在三年级设计专业课中, 强化艺术创造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训练; 重实践——在四年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与市场、 企业的结合, 加重专业课中的实践学时分量。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 是在深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 经过校内外专家多次研讨后制定的, 并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对2013版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 一致认为, 本版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 方案科学合理, 措施具体可行, 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基本要求, 符合当前我国和北京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体现了服装专业 “拓宽专业基础, 凝练专业特色, 优化课程体系” 的总体思路。(www.daowen.com)

2. 环境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北京地区的行业发展需求, 除了环境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 通过建筑摄影、 制图、 室内空间设计、 材料和施工工艺、 陈设、 绿化、 商娱空间、 文教空间、景观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 CAD施工图纸设计、 数字化环境设计、 室内设计家具设计、 环境设计等系列实践环节, 尤其是 “室内设计项目实践”,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辅助人才 (设计师助理、 设计绘图员、 设计监理员、 设计研究员), 既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 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 研究工作, 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 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 园林设计, 又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 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3版培养方案紧密围绕企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运行规律构建教学体系, 聘请行业设计人员参与教学计划制订及授课, 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 采取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的多元化模式, 锻炼学生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 空间、 材料、 结构、 外观、 尺度、 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设计。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表现能力, 能用草图、 图纸、 模型效果图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生动、 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 掌握基本的摄影技能及多种设计软件, 熟悉材料及加工工艺, 进一步探索 “学分置换” 的实践教学改革。

3. 产品设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

产品设计专业以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为依托、 以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为导向、 以北京文化地域特色为内容、 以市场人才细分化需求为目标。 “厚基础、 宽口径、 重能力”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办学宗旨, 培养具备扎实的产品艺术设计理论基础, 较强的艺术设计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使毕业生真正成为 “知识、 能力、 素质” 协调发展、 综合性的、 产品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针对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以及高端定制产品市场新的需求形势, 以实验室实践教学为亮点, 与产品设计切实挂钩, 作业即产品, 建立网络产品销售渠道, 使学生真实感受产品与作品的差异。 为北京市创意文化产业培养适需对路的知识、 能力、 素质协调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2013版培养方案除了产品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 通过创新性产品设计、 产品改良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 民间工艺、 北京传统工艺、 民用产品设计等系列实践环节, 尤其是 “自选课题设计”, 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 不断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研究、 开发、 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4. 视觉传达设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013版培养方案除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 通过图像、 图形、 排版软件、 印刷、 创意字体、 板式、 标志招贴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 印刷丝网、印刷、 包装设计、 书籍设计等系列实践环节,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视觉传达设计思维能力、 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 使毕业生通过这些设计训练, 具备专业创新设计的综合素质。

清华大学的专家一致认为, 教学计划的制订具有很好的整体理念, 同时具备了国内外本专业应有的专业视野; 课程的设置能够结合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状况,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注重结合当今数字技术与媒体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专业课程设置科学, 适当增加设计研究和批评的课程内容, 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独具特色。

三、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不足及思考

本次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是学校近几年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综合改革等新举措的具体体现, 为即将实施的学分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强调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的需要, 体现了本科教学改革的时代特色、 北京地区的地域特色。 不足之处包括: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足, 整体来说基本上还是 “教室中心、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留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不大; 培养目标缺乏可操作性, 应该按照国家新的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以及国家行业执业标准, 认真讨论好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能力体系, 能力界定要可行、 技能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忽视知识体系的协调性, 课程知识体系与技能目标体系的协调以及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的协调, 要有利于教学团队的集体教学、 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的弹性教学、 有利于探究性学习, 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安排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学校即将开始2015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 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要加强理论修养,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 修订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 修订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和深入探讨, 避免浮夸,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完善计划, 让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有所学, 而不应排列组合出一些眼花缭乱的课程。

2. 充分调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 如何培养有特色的人才已经成为吸引高考生的重要指标, 教育管理者和培养方案修订者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 进行充分调研, 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习习惯和学习期望, 全面掌握目前的人才培养动态, 科学合理地调整、 设计课程结构, 在专业课程中相对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 强化实验和实践课时。 学生既能学习完整的知识体系, 又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

3. 规范审核机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每个培养方案的修订者对修订目的都有自己的理解, 容易造成偏差, 有必要建立规范的审核机制, 邀请各方面的人员加入到计划修订中。 学生、 毕业生、 任课教师、学校专家、 行业专家均会从不同的角度, 提出对培养方案的要求。 由于有多方意见的参与, 才会加强计划的执行力度。 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和修订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修订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宣传和解释。 修订完成的培养方案完善与否, 还需要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 包括实施前的评价和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大多数院校会对计划执行过程中评价, 通常会忽视效果评价, 方案的修订者和管理者应该深入学生、 深入课堂、 深入社会, 更要与用人相关单位、 部门沟通交流, 多多听取教师和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一方面要紧随社会发展需求而改变; 另一方面也要尊重方案的稳定性, 因为只有在规范的审核流程中才能对方案修订进行科学的评价, 才能避免因方案修订对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谢东海, 李润求.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研究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5).

[2] 江晓帆. 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若干问题的思考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

[3] 京联教 〔2013〕 22号 《北京联合大学关于2013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 .

[4] 翁妮尔. 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