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丽 薛 云
摘 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关系到该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在该课程建设方案中, 重点介绍了课程建设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评价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针对课程建设的成果开展了问卷调查, 并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该课程的建设, 得到如下启示: 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教学方法研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是学习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建设, 教学研究
引 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但一直以来,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 重讲授、 轻指导, 重结果、 轻过程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及建设改变上述情况。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发布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 》[1]中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原则,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 学生应用的计算机能力可以分为基本操作能力、 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三个层次。 应用的含义不仅包括对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和应用软件的使用, 更包括了能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通过二次开发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 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此为依据, 教学团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课程建设,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考核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和启示。
一、 课程建设方案的确定及执行
(一)课程建设总体方案的确定
2003年4月8日, 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在该通知中,教育部首次提出了精品课程的概念。所谓精品课程, 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 一流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根据上述文件精神, 教学团队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时努力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 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 即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学团队; 进一步明晰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定位, 在研究分析传统背景下本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重新进行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 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梳理, 力求在教学时更加突出重点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围绕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开展教学; 采用讲授法、 示范法、 实验法、 任务驱动法、 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为了满足不同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课程建设时还要加强对网络学堂的建设工作, 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突破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 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 实行动态、 双向的教学监控和信息反馈,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课程建设之前, 大学计算机基础有一半的学时在教室上课, 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缺乏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 对于一些操作方法与使用技巧缺少直观的感受。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多且琐碎, 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团队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析, 向学院教务处递交了该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上课的申请, 并得到了批准。 在进行教学方法研究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布鲁纳认为, 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理解、 转换和迁移能力[3]。基于这种认识,教学团队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教学方法,注意目标驱动、 适时引导、 注重启发,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确定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即讲授法、 示范法、 实验法、 任务驱动法、 探究法, 并将它们融会贯通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及运用能力。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简明、 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 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它是通过叙述、 描绘、 解释、 推论来传递信息、 传授知识、 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 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教学团队使用讲授法, 并注意在导入时要引人入胜,讲授时要重点突出, 总结时要简明扼要。
示范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法或谈话法, 通过展示各种实物、 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 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操作, 示范法能够让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 减少学生操作练习的盲目性, 在观察、 模仿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 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操作, 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 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 实验法特指的是学生独立地上机练习。 这对操作性、 技能性课程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任务驱动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任务驱动法和探究学习法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 通过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和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两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主动建构、 探究、实践、 思考、 运用所学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 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多个任务,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网络学堂建设及其对课程教学的支撑
为了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时增加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 教学团队还特别注意加强网络学堂的建设。 除了对原有的教师信息、 课程信息、 课程文档、课程资料、 实验练习、 佳作展示、 案例欣赏等内容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外, 还新增加了题库和测试、 常见问题解答、 教学调查等栏目, 对讨论板也加大了使用的力度, 使其成为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平台。
经过几个学期的建设及应用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对网络学堂的依赖程度和使用黏度大幅度提高。 他们通过该平台收看通知、 预习复习课程内容、 浏览链接的精品课程建设资料和课外学习资料、 进行学习内容的自测、 与老师进行交流、 和同学进行协作,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 使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以外的一项重要活动。 目前, 学生访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学堂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网络学堂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也为教师进行平时成绩的管理提供了颇为准确的依据,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的合理运用
课程建设前, 大学计算机基础虽然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 但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却多以笔试为主, 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忽视了针对该课程特点所进行的实践能力的评价。 另一方面, 在许多课程中存在的一考定终身、 以期末一张试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最终评价的考试方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这种教学评价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 调控以及改进、 提高等作用。
针对上述情况, 教学团队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综合成绩评价划分为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的评价包括了学生的出勤情况、 平时课上学习情况、 平时上机作业的完成情况、 三次小测验以及课程大作业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在开学第一课即以清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 这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和成果检测同步进行,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一学期全部课程掌握情况的考核, 采用计算机题库的形式, 整个学校统一进行, 每个学生在考试系统中抽到的试题类型相似、 难度相当,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又考核了学生对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操作的准确性, 对检查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反馈
为了了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成效, 教学团队利用网络学堂开展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共包含23个问题, 其中22个客观题,1个开放题。 这些问题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①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和学习意愿调查; ②对教学改革与建设、 课程的网络学堂应用情况调查; ③对学生自主学习意愿调查; ④学生学习方法调查。 最后的开放题是让学生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及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共收到173份调查问卷, 占全部学生总人数的40%以上。 这些学生分布在学院的各个班级, 而且是自愿进行, 对调查问卷的回答亦比较认真, 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数据的真实、 可靠。
(一)关于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和学习意愿的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 我们对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 基本操作技能欠缺, 尤其是还有2.3%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这一调查结果和学生入学前的测试结果相吻合。 入学前学生测试的平均成绩低于40分, 还有为数不少的20分以下学生出现, 表明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掌握的程度和很多人主观感觉有较大差异。
虽然如此, 但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还是非常喜欢的。 在我们的调查中, 有92%的学生表示愿意上计算机类课程, 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本学期所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将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较大帮助。
对于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 分别有14.5%和49.1%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部分或Excel操作部分在学习时最为困难, 42.8%的学生对PPT操作部分在学习时最感兴趣,这和教学团队的授课前分析一致, 也是老师们在上课时非常注意的重点、 难点、 兴趣点。(www.daowen.com)
(二)关于课程改革与建设、网络学堂建设与应用情况调查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进行网络学堂的重新设计和建设。 网络学堂总体建设情况是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 哪些板块使用频率最高, 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这些问题在调查问卷中均有体现。
在调查中, 超过90%的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学堂建设总体情况表示满意, 其中非常满意的比例占到了27.7%。 课程的网络学堂中涉及十几个板块, 其中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讨论版 (67.6%), 其次是课程作业和习题测试 (12.1%) 以及课程文档 (9.2%)。 对于今后网络学堂应该如何改进, 24.3%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访问速度,50.3%的学生认为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除此之外, 有6.9%的学生对交流的内容和老师的回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愿的调查
大学的教学应该不同于中学, 更多的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 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均应有别于其高中阶段。 我们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 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有多少, 能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和研究, 下面是有关的调查统计结果。
学生在一周内用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上的时间 (包括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 有9.8%的学生所花时间少于1小时, 54.3%的学生用时在1~3小时。 针对该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团队的老师们认为学生所花时间还是太少, 要想非常熟练地进行操作, 必须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 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
如果在学习时遇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 仅有26.6%的学生选择向老师请教,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以及自行上网搜索答案的学生比例较高, 占到了72%, 表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尚可。 但是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 有超过40%的学生认为虽然希望钻研, 但始终未能实施, 这一统计结果显示出学生在学习中还有较大的惰性, 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和鼓励。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 有近六成的学生认可老师先演示、 学生再进行操作的演示教学法。 有将近40%的学生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和作品竞赛相结合的方式非常好, 对学习有所促进。 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 仅有46.8%的学生能够按时、 独立地完成。
(四)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
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需要大量的课外练习。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 有14.5%的学生采用的是考前突击背诵的方式; 能够独立思考, 用学过的知识点去解决具体问题的比例仅占11%。 在做练习题时, 经常会考虑第二种, 甚至第三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比例为10.4%, 低于我们的预期值。 另外, 有超过54.3%的学生表示, 如果老师布置作业才会在课下进行练习, 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 因此, 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和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 学生表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听懂了, 但不会做,同时表示没有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 这二者的比例占到了67.6%。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开展得还是比较好的, 仅有不到2%的学生表示从不和同学交流或者是讨厌和其他人交流。 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方面, 网上聊天方式、 与人直接交流、博客或微博三种方式分别名列前三位, 所占比例分别为35.26%、 32.37%和24.27%,表示学生除了传统的方式以外, 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工具,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交流, 发表观点。
对于调查中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 同学们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及其他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 经归纳总结后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辅导和练习强度, 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②能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和内容; ③增强授课的趣味性;④提高网络学堂的登录速度; ⑤增加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实例。
三、 收获及启示
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 商务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首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 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其次是重新梳理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得在教学中重点更加突出; 再次是针对该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学方法研究, 尝试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是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提高了教学过程管理和监控的有效性。 几年来,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校统考中, 商务学院学生的平均成绩均位列前茅, 在课程竞赛、 启明星学生科技作品项目申请等方面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一)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的是一年级新生, 涉及的学生人数比较多, 学习基础差异大, 因此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该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注重了教学团队的建设, 从学缘结构、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 年龄结构等多个方面提高教学团队组成人员的合理性, 形成了一支教学水平高、 稳定、 敬业的教学团队, 为课程建设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在我国每年公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 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所占的分值比例也最大, 说明课程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符合科学性、 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一门课程的建设, 只有明晰了其课程内容, 突出了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才能较好地完成该课程的任务要求和培养目标。
(三)教学方法研究是课程建设的理论指导
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 为此必要的教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 了解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种类和应用范围, 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中, 我们教学团队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另外,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我们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例如网络学堂、 多媒体教室以及凌波系统等开展教学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是学习质量的保证
高等学校的教育是有其目标导向的, 无论其要培养的是学术型、 研究型人才, 还是应用型、 技术型人才, 只有将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活动引入教学, 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 才能使教学活动迈向更高层次, 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现阶段, 由于我国的高等学校不断扩招, 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如何保证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 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能力, 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确地、 严格地、 认真地、 客观地运用教学测量和评价, 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 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EB/OL].http: //baike.baidu.com/view/3433188.htm.
[3] 顾明远. 教育大词典 (上)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