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嫣茹
摘 要: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包括课程结构单一、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对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 “单一化” 与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 “多元化” 之间的矛盾。 对此,文章提出了多元化课程设置体系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策略。 文章旨在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多元化, 课程设置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素养
一、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世界各国在金融、 贸易、 科技、 文化、 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英语作为世界各国信息交流的 “通用语” 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领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 然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并存却又相互碰撞的世界, 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各领域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使得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 的趋势。 这一趋势也正渗透并影响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 “纯语言、 纯文学” 的单一外语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 “多元化” 需求。 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 当今的外语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能力并懂得其他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 (如金融、 贸易、 医药、 保险、 法律等)。 唯此才能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不同领域的国际交往事业中真正扮演其重要的角色。 因此, 当前的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 肩负起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 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英语人才。
二、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 英语专业第一志愿填报率也随之降低,加之外语类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 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生源萎缩, 英语专业课时减少,部分英语专业任课教师被迫去上大学英语的公共课程, 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遭遇瓶颈。
高考人数的减少或许可以说是阻碍英语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那么英语专业教学自身是否存在问题? 根据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2010年对连续三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约三成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持续集中在英语、 法律、 会计、计算机等专业。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近年来社会对高端英语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1](冯莉,2010)。一方面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高失业率;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量的增长, 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无疑说明当今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实际需求是严重脱节的。 因此, 分析英语专业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寻求英语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课程设置单一
纵观我国自英语专业成立以来所制定的教学大纲不难看出, 大纲虽然几经修订,但由于外语专业的单科特征, 其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基本上都是以围绕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 通过基础阶段开设的听力、 语音、 口语、 阅读 (精读和泛读)、 语法、写作等课程以及高年级阶段开设的翻译 (口、 笔译)、 英美文学、 语言学、 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帮助学生最终获得 “语言技能”。这种 “以技能为导向 (skill-oriented) ” 的单一化课程设置体系长期支配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 虽然几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和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 “以技能为导向” 的课程设置体系却存在一种弊端, 它忽视了语言学科之外的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内容, 从而造成了英语专业整体课程内容单一, 基本上只涉及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 学生在完成四年的学业之后仅仅只是掌握了较高水平的语言技能, 而知识面普遍很窄, 相关行业知识也很薄弱。 由此, 学生们在毕业时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难以满足社会对他们的实际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以 “技能为导向” 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制约着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 “英语+文学、 英语+语言学” 的套路。 然而,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 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只是 “具备娴熟的语言技能”, 而是要求他们还要懂得其他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并能将他们掌握的语言技能融合到实际的业务工作中去。 实际上, “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 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 如外交、 经贸、 法律、 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 因此, 以往那种“纯语言、 纯文学” 的单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三)缺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素养的培养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异质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不同。 而这些 “非语言因素(non-linguistic factors) ” 的文化差异往往容易造成交际双方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交际失误 (communication breakdowns)。 这就意味着活跃在国际交往事业中的外语人才在掌握娴熟的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素养。 然而,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普遍偏重学生英语技能的训练,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较为忽视。 语言技能强并不意味着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强, 语言能力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通过专门训练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虽然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高年级开设了一些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课程, 但从内容上看这些课程大都是以 “知识性文化” 为主 (如 “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史” “英美社会与文化” 等), 针对 “交际类文化” 方面的课程设置甚少。 因此,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导致了英语专业毕业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匮乏。
三、 多元文化语境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
依据现行 《大纲》, 英语专业课程被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 如语音、 口语、 听力、 阅读、 语法、 写作、 翻译等; 第二类是英语专业知识课程, 如文学、语言学、 西方社会与文化等; 第三类是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如金融、 外交、 商务、 法律、 科技、 旅游等。 《大纲》 对这三类课程的课时比例设置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占67%, 后两类课程只占33%。 然而目前考入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较 《大纲》制定时的10年前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得益于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普遍提升), 因此当前外语专业应当适当降低 《大纲》 中设定的语言技能课课时, 调高后两类课程的课时比例,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 “复合型” 英语人才提供课时保障。 各高校可本着 “厚基础、 宽口径” 的原则 ( “基础” 是指语言基本功, “口径” 是指不同的专业方向),采用“2+1+1” 教学模式,建立起 “英语技能+ (跨) 文化素养+不同专业方向” 的多元化课程设置体系。“2+1+1” 多元化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为:
(1)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开设两年 (大学一、 二年级, 占总课时50%)。 英语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减少至50%。 但课时减少并不意味着语言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下降。 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英语技能仍然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立身之本, 也是英语专业较其他专业的优势所在。 因此在缩减课时的同时需要加强语言技能课的教学质量, 这一点尤为重要。
(2) 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开设一年 (大学三年级, 占总课时25%)。 学生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必须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 熟悉英语国家以及本国的历史、 地理、 文化、 风俗和礼仪等, 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这是英语专业人才不可偏废的专业素养。 而这类课程恰恰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比较薄弱也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因此特别需要在课时倾向和课程建设方面加强培养。
(3)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一年 (大学四年级, 占总课时25%)。 要使学生成为适合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就必须加强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复合。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 师资力量和市场需求等条件选择开设不同的专业 (如金融、 法律、 外交、 医药、 保险、 旅游等), 不必统一模式, 以拓宽专业方向的口径。 每个专业方向都应该开设数门专业基础课和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一门专业知识。 教师应该采用全英语授课的形式将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讲解有效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语的技能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www.daowen.com)
各高校可以根据“2+1+1” 课程设置模式确定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重心。 基础阶段 (大学一、 二年级) 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中级阶段 (大学三年级) 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素养; 高年级阶段 (大学四年级) 重在让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采用 “模块式” 教学方式 (“模块” 即不同的专业方向)。 各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 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 选择开设不同的“教学模块”, 从而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 学生则可以在高年级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 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
需要强调的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应该是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 其他专业知识只是在这一层面上的拓宽, 即在强化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上, 做到专业培养口径的多元化。 还需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 盲目增开所谓的热门课程。 因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人才培养则是周期性的, 一种行业这几年可能是热门, 但几年后可能会因为这方面的人才过剩而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造成人才的浪费。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基于市场需求研究来确立。 市场需求研究包括语言需求研究、 社会领域需求研究、 职业需求研究、 岗位需求研究以及制约语言功能实现的语境需求研究[1](冯莉,2010)。 各高校要在专业前、 专业中、 专业后、 就业三年、 就业五年等多个时间段进行追踪性的需求分析研究, 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 改进课程设置, 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必须要有师资力量的支撑, 即需要一批既精通英语又懂得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 “复合型” 教师。 然而目前大部分在任的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都比较单一, 基本上都是学英语语言文学出身, 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不甚了解, 真正能用英语讲授具有一定深度的其他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师很少。 因而,要实现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加强外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鼓励本专业的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培训、 进修等 (如果有条件争取获取其他专业的学位)。 另一方面, 各高校可以根据所开设的专业方向 (即各学校根据其办学优势设置的教学模块) 聘请校内教授该专业且英语又好的教师承担相关专业知识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这一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为明显), 也可以适当引进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英语人才补充师资队伍, 以此优化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为实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首先, 要改进课程设置, 增强 “交际类文化” 方面的课程内容 (如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商务沟通” 等), 将知识文化教学和交际文化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其次, 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学习中西方文化各自的思想基础、 基本观念、 文化差异外,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文化差异背后的社会根源。 比如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经典案例或电影 (如 《刮痧》 《喜福会》 《推手》 等), 采用启发式、 讨论式、 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这些案例和电影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并学会思考如何解决由这些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 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再次, 多元文化时代并不是只有英美文化, 学生毕业后也并不只是和英美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因而, 教师还要让学生广泛地涉猎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以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底蕴(如果课时有限,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课外阅读, 课上提交阅读报告的形式)。 最后,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国文化。
需要强调的是,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点不是异国文化知识的传授, 这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上, 即要让学生学会用多元文化的视角看世界, 学会以尊重、 平等、 理解、 开放的心态和客观、 无偏见的文化理念与世界意识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各领域的国际交往事业中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 结语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多元化促使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各外语院校和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力求突破自我,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创出各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为社会各领域培养出既有扎实语言功底和广博文化知识又懂得其他专业知识且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的新型外语人才, 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
[1] 冯莉. 外语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先行[N]. 光明日报,2010-12-03.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 外语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陈葵阳.ESP教学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 (6).
[4] 蔡基刚.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3).
[5] 戴炜栋, 张雪梅. 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 [J]. 外语界,2007 (4).
[6] 胡文仲, 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人文教育: 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5).
[7] 王才仁. 总结经验, 深化改革, 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 [J]. 外语界, 2009 (1).
[8] 周燕. 英语教师培训亟待加强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6).
[9] 周燕, 高一虹, 等. 大学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