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有的放矢”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有的放矢”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 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条件首先要在吃准吃透教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有的放矢”

任雪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工作, 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有助于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实效性, 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1941年, 毛泽东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谈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时, 提出了要 “有的放矢”。 “‘的’ 就是中国革命, ‘矢’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到这根‘矢’, 就是为了要射中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 “这种态度, 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个道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同样适用。

一、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本) 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有的放矢, 我们今天所说的 “的” 是学生, 是学生的头脑和思想, 今天的 “矢”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要使这根 “矢” 准确地射中 “的”, 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进入学生头脑, 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首先必须认识学生, 了解学生, 搞清教育对象的特点, 搞清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位置, 这是搞好教学活动的前提。

(一)当代大学生(21世纪)的特点

(1) 思想活跃。 大学生群体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思想活跃, 反应敏捷, 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 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他们耳闻目睹了由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 这些变化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使得他们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 思想较少束缚, 不迷信权威。 但他们缺乏社会实践, 思想易脱离实际, 有时容易走极端, 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 表面性和盲目性。

(2) 信息量大, 知识的获取方式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 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又有了一个方便快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网络的开放性, 使得不同国家的思想文化、 意识形态、 价值观大量涌入和渗透。 而大学生本身兴趣爱好广泛、 知识面宽、 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强, 这对我国传统一元价值观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3) 处在世界观、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当代大学生信息来源广, 思想活跃,不愿被束缚, 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难以接受。 表现在学习过程中, 就是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单向的灌输、 背诵现成的结论, 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 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 但又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 不懂得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地思考, 容易出现困惑, 产生不满情绪, 导致对改革开放缺乏信心, 甚至表示怀疑。

如何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 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互联网、 多媒体等),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理解现实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特别是社会变革中存在的热点、 疑点、难点问题, 了解到这些问题存在 (或产生) 的原因、 发展的趋势、 造成的社会影响及解决办法等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去辩证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进入学生头脑, 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效不尽如人意, 一个重要原因, 是不了解当代大学生, 不了解受教育者的特点, 其结果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准确地 “有的放矢”; 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忽视了学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忽视了满足学生自身的需要,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不能科学地解剖与分析, 而是停留在一般的认识和理解上, 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高校一般课程。 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认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过程看, 一方面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客体, 是被动接受者。 但是如果只从这个角度出发, 课堂教学采取单向灌输式,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 学生并非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 其知识、 观点、 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获得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成为课堂的主人,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 学生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了解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联系大学生身边的事例,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 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前提和根本。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极为关注, 但是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了解得还不全面不深刻, 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能力还不强。

要坚持 “以学生为本”, 深入到学生生活中, 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 掌握他们在思想上、 学习上、 生活上、 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 从他们所关心的热点、 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 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 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当前,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 大学生对最新信息的掌握已基本和教师同步, 有的甚至已经超越了教师。 过去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某种 “权威” 已不复存在。 教师在教学中应讲好重点难点问题, 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 把道理讲深、 讲透、讲明白, 讲得让他们信服, 能为他们释疑解惑, 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 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 是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的课程。

二、 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条件

首先要在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下功夫。 目前, 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内容上做了精心设计, 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针对性、 创新性。 高质量的教材为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 就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好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要以新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 精心设计教案, 区分重点, 做好协调分工, 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二是要在讲好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 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极为关注, 但是,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了解还不全面、 不深刻, 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要坚持 “以学生为本”, 深入学生生活中, 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 从他们所关心的热点、 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 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 做到以理服人。 要在分析问题上多下功夫。 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 而且要尽可能地告诉学生为什么。 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的教学中, 应多联系我国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 针对学生的疑惑有的放矢地讲解; 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的教学中也要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三是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在教材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改进教学方法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教学实效显得尤为重要。 要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适应大学生的特点, 采取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 学得好, 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 要提倡启发式、 参与式、 案例式教学, 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 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生动鲜活的事例、 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 启发学生思考。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把专题讲座、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专题演讲、 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 志愿服务、 公益活动、 写调查报告、 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 按教学需要进行选择或组合, 有的放矢,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

三、 做好角色定位, 使教师成为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引领和纽带, 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教师既不能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搞一言堂, 也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所以要思考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要求。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给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重新定位。

(一)教师要从权威的角色变为求知的向导(www.daowen.com)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传统观念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学,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思维, 与学生在同一情境中共同生成相应的知识, 而不是简单地强迫学生接受知识。

高校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能辩证地分析问题、 看待社会、 解决问题, 因此课堂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 “一言堂” “满堂灌”, 教师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播知识, 而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这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来龙去脉, 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形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成为学生求知的向导, 这是时代赋予教师角色的新特征。

(二)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变为平等的首席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我们习惯于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 不允许发出与教师不一致的声音。 知识的 “霸权” 注定了教师要主宰课堂, 掌握和控制教学全过程, 以防 “偏离轨道”。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过程, 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协作。 课堂教学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步进行的过程,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 营造民主、 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使学生在这里主动学习、 积极探索, 教师自己要由课堂上的 “主播、 主演” 转向 “编剧、 导演”, 要从让学生 “听进去” 转向让学生 “动起来”, 动手、 动脑、 动情, 在实践中学习、 在体验中感悟。 施教之功,贵在导航, 教师要把握方向、 控制节奏、 全面协调, 做课堂活动的协调者。

(三)教师要从课堂的旁观者转向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师有着居高临下的 “师道尊严”。 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 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而 “以学生为中心” 的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由 “权威者” 转向合作者, 教学由 “霸权” 转向尊重、 理解、 鼓励和宽容。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知识只有自主参与才能真正建构; 知识是多样的、 流动交融的, 只有在平等、 宽松的课堂上, 师生互教互学, 启迪思考, 共同探究, 才能丰富已有知识, 发展产生新的知识; 只有合作学习, 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才能培养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 只有彼此交流、 分享感受, 情感、 价值观才能得到升华。

(四)教师要从教材的陈述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是搞好教学, 把握教材、 用好教材、 教好教材, 也就是说, 教师只是既定课程内容的传递者, 是教材教案的复述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要求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承载的只是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 重要的是, 教师和学生要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除了自己要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 包括图片资料、 历史文献、 网络资源和其他学科资源外, 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 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师生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分析和建构并创生新知识。

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第一章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为例。

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 他们想要搞清楚以下问题:

第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二, 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为主讲教师, 如何为学生讲清楚? 一要了解学生的关注点 (问题); 二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哪些知道, 哪些不知道); 三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什么方式学生乐于接受); 四要尽量找到相应的课程资源。

对于第一个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 课, 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本课讲授重点。 针对学生特点, 我们要分层次让学生了解、 掌握。

第一, 近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 运用资料片 《复兴之路》 相关内容的放映, 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 了解中国近代历史, 特别是近代那些仁人志士如何通过向西方学习, 希望达到富国强民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没有走通。

(2) 对于学习的失败, 中国的知识分子给出了解决办法——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改良国民性, 提倡民主和科学 (此处可以联系习近平提出的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及时和意义。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和可能。

第二, 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请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史 (大学一年级已修), 有哪些失败的教训, 原因何在?

(2) 共产党是如何吸取这些惨痛的教训, 取得革命成功的?

(3) 通过主讲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很顺利地掌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必然和必要。

从以上教学实证可以看到, 主讲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哪些学过), 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 (资料片放映), 通过层层引导 (学生回顾), 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这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社会在发展, 只有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关键, 利用好教材这个条件,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手段, 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式,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才能 “有的放矢”, 使理论真正深入学生头脑, 成为指导他们行动的指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