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浅析课堂纪律的建构与维护

浅析课堂纪律的建构与维护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纪律是指导、 监督与惩罚, 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和工具, 实行纪律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孙悟空的经历对课堂管理很有启发意义, 当猴子野性难驯时, 紧箍和咒语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 当孙悟空历经磨难修成正果, 紧箍和咒语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首先, 教师引导建构课堂纪律。

赵永忠

摘 要: 本文首先强调了纪律的制定和执行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保障, 继而明确了纪律的内涵, 接着从教师、 班集体、 学生个人和教学活动四个方面阐述建构和执行课堂纪律要求的方法, 力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实现教学活动师生良性互动、 教学相长的目的方面做出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纪律, 教师, 班集体, 学生, 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与学之间最为重要的双向信息传递形式。 然而,由于主、 客观多方面原因, 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低效能的状况, 一些学生不能专注于学习活动, 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果, 也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 甚而影响了教师的授课安排和预期效果, 使得课堂教学深受影响。

究其原因,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课堂管理缺失, 课堂纪律的制定和执行不够到位,这的确是最容易被归纳的理由。 按照一般逻辑, 成功的管理、 严明的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管理松懈、 纪律涣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当课堂教学出现问题时, 我们常常听到的是 “学生纪律太差” 这样的评价。 笔者认为, 这里的 “纪律” 应该包括三个含义: 纪律最普遍的含义是 “惩罚”, 纪律太差意味着有相应的惩罚措施需要及时跟进; 纪律的第二个含义是 “以强迫服从或者顺从的方式, 对学生言行予以监督”, 亦即教师要目的明确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纪律的第三个含义是 “改正错误和强化的训练”, 即帮助学生对照纪律要求改正自身缺点, 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自我约束。

可见, 课堂教学中强调纪律的制定与贯彻, 并不是通过高压手段威慑受教育者,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服从纪律要求, 到认同纪律要求, 最后到达内化纪律要求,实现自律。 这当然是教书育人在知识传授之外, 学生在人文教养方面的理想状态。 青年学生进入高校, 摆脱了中学应试教育的束缚, 在大学开放、 民主的教育氛围下, 充分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课堂上, 不必再紧随老师身后亦步亦趋, 以期在考试考核中,凭借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博取高分。 学生体会到在高等教育环境下, 彰显个性地发挥个人潜力, 更有可能受到教师、 同学和社会的肯定, 于是他们有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内心冲动, 试图通过上佳的个人表现, 凸显压抑已久的个人价值, 在学习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众所周知, 在社会、 家庭和学生个人等多重因素作用下, 高校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 充满朝气, 但是在心理上, 尤其是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方面还比较幼稚和简单, 主要表现在以个人为中心, 忽视他人情感, 忽视集体利益, 过于敏感, 容易焦虑甚至出现抑郁情绪等。 这些都为高校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不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传递, 也在教师的影响下, 对学生教养的完善与提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知识的丰富和文明教养的提升对莘莘学子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毋庸置疑, 通过纪律要求对青年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高效课堂管理应当科学地运用教育学理论, 分析青年学生心理特点, 结合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 密切联系社会需求, 在 “自由、 公平、 民主” 的原则下帮助学生、引导学生, 最终实现学生自觉地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 也就是自律。 课堂管理必须有章可循、 有制度可依,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要讲求方法, 不可草率从事。 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 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高超的领导艺术, 确保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青年学生自律的良好习惯绝不可能在 “全” 和 “无” 两个极端的基础上养成。 “全” 是指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事无巨细、 亲力亲为, 时刻提防着学生每一个 “越界” 的行为, 一旦出现冒犯课堂秩序的行为, 哪怕是蛛丝马迹也要即刻制止。 通过监督批评, 甚至惩罚来树立教师个人威信, 站在道德制高点, 以强大的气场震慑课堂。 “无” 是教师托词高校课堂的 “民主与自由”, 即使有相应的制度和纪律, 具体操作上却宽松暧昧、 漫不经心, 自主设立学生课堂违规表现的宽松 “底线”, 任由学生在课堂上懒散表现, 尽力回避与学生在课堂管理上发生摩擦和矛盾。

笔者认为, “全” 与 “无” 的课堂管理方法都是以极端的形式, 诉诸教学实践活动中。 无论是高压式的严格管理, 还是散漫式的松弛放任, 都直接影响的是教学目的的实现, 破坏的是教学的效果。 青年学生经历严酷的高考洗礼, 内心的压抑和紧张在高校环境下自然释放, 高压式的管理只会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 于是, 师生专注于管与被管、 要求与服从的角逐, 而忽略了围绕知识传递的互动; 相反, 散漫式的管理看似师生相安无事, 和睦共处, 而宝贵的学习时间却在懒散的氛围中悄然溜走, 教师或许也是按时完成了讲授内容, 但又有多少内容走进学生心灵就不得而知了, 恐怕学生手里的私事更充分地填满了当下的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纪律是指导、 监督与惩罚, 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和工具, 实行纪律管理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学生的自律意识。 《西游记》 中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一路上英勇无畏、 降妖伏魔, 但是他最为纠结的还是头上的紧箍, 对唐僧念动咒语心怀抵触。 等到成功到达西天圣境, 被封为斗战胜佛, 他还是向如来佛提出自己已经成佛, 请帮他摘掉紧箍, 其实此时紧箍已经自行脱落。 孙悟空的经历对课堂管理很有启发意义, 当猴子野性难驯时, 紧箍和咒语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 当孙悟空历经磨难修成正果, 紧箍和咒语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同理, 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运用恰到好处的方式方法, 积极管理规范学生言行,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最终达到自律。 那时, 学生则可以 “从心所欲” 地行事, 但是已经自然地 “不逾矩” 了。(www.daowen.com)

笔者认为, 完善课堂管理, 发挥纪律效能, 使得课堂教学收到预期效果, 必须从教师、 班集体、 学生个人和教学任务四个方面踏踏实实地开展工作。

首先, 教师引导建构课堂纪律。 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 对建构和维护课堂纪律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就知识的传递和反馈开展的高度互动的活动。 师生间的彼此认可是第一位的, 没有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任何课堂活动都会受到严重干扰。 教师要想建构班级纪律, 维护教学秩序, 第一步就是要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教师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同, 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试想, 学生与教师之间充满对立情绪, 彼此没有信任感, 那么, 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怎么顺利开展呢? 笔者认为, 在教师与学生友好相处的气氛下, 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针对纪律建构开展工作。

第一, 明确纪律要求, 建构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 平等民主的课堂必须有师生认可的纪律要求。 所谓 “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教师必须在开课之初, 将各项规章制度、 纪律要求认真说明, 并解答学生有关疑问, 围绕这一问题与学生达成共识。 帮助学生树立对课堂教学活动重要意义的敬畏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意识。 当然, 阐述纪律要求的时机也很重要, 有些教师与学生见面之初, 立刻举起纪律大旗, 意在震慑课堂, 使守纪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其实, 这样做有失偏颇。 初见之时, 师生感情上尚处陌生阶段, 教师应当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 强调课程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获得学生认可。 然后, 再适时提出纪律要求,使学生明白纪律的提出不是为了树立教师个人权威, 而是为了对教学活动负责、 对学生自己负责。 这样, 学生当然更愿意接受纪律约束, 因为在学生看来, 纪律要求并不是教师的刁难, 而是师生合作的重要保障。

第二, 发展与限制要均衡。 青年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 表现为一方面他们需要有人对他们的行为指定限度; 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指导活动采取试试看甚至尝试挑战的态度。 面对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 在课堂上, 教师务必谨言慎行, 不要因为学生这些模棱两可甚至自相矛盾的动机而使教师自己陷入被动。 对于纪律限制, 学生的抱怨是预料之中的, “90后” 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叛逆意识, 但是有趣的是他们又不具有自行建构课堂秩序的能力。 如果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而忽略甚至放弃纪律要求, 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 那么一旦学生因放任自由而出现散漫行为乃至更为恶劣的行为时, 学生往往又会将责任归结为教师疏于管理、 师德懈怠, 才使自己犯下错误。 那时, 作为教师才懊悔不已。 反之, 如果教师无视青年学生心理特点, 试图以严格的限制和惩罚来维护课堂秩序, 也会招致学生的强势反弹, 在教学活动中造成严重对立, 直接损害的是师生关系和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 发展与限制要均衡处理,既要尊重发展学生个性, 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的平台, 又要从教育者角度予以正确引导和规范。

第三, 规范和体贴要圆融。 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显然是一个领导艺术问题, 必须讲求高超的领导技巧。 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规范和体贴两个方面的工作。 规范包括组织、 指导、 监督、 奖惩和维护等; 体贴包括征询、 同情、 调解和协助等。 作为教师,要把规范和体贴在课堂管理中统筹兼顾, 切不可偏重一方而排斥另一方, 要把二者贯彻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这已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但是, 规范与体贴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的比例安排却不可一概而论, 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不能回避的是, 每位学生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 规范和体贴并没有固定的比例, 需要教师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斟酌裁定, 才能真正起到既指导规范又关怀体贴的效果。

其次, 集体建构纪律。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 对青年学生来说, 教师的指导当然对他们发挥作用, 但是同龄人的评价, 同龄人对他们的反馈意见, 在一定意义上更加重要。 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扶植正能量, 培养班级中勤奋上进的良好作风。老师的力量相对来说毕竟是单薄的, 但是如果班级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和教师目标一致,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即使有少数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也会在从众效应下逐渐归队。 事实上, 班级中独来独往没有伙伴的学生是极少数的。 教师细心观察, 就会发现无论是专心听讲的还是自行其是的学生, 都隶属于某个学生群体, 或三四人,或五六人, 表现为座位集中或比较靠近, 课间会围绕共同的话题侃侃而谈。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群体的影响力, 潜移默化、 由少及多地逐步把学生小群体成员一一吸引到教学活动中, 最终使得全班绝大多数同学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

再次, 学生个人自觉遵守纪律。 众所周知, 事物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部因素,青年学生的每一点变化, 无不是外部环境作用下, 自身最终选择的结果。 课堂管理的目的也是促成学生的自我约束, 也就是自律。 因此, 促成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是十分重要的。 如前所述, “90后” 学生身上有着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更多关注的是个人需求, 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在他们看来, 课堂上自己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如玩手机、 小声说话, 并没有对教师讲课构成干扰, 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私事可以 “和平共处”。 这种情况下, 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认识到班集体的学习需要, 冷静评价个人行为是否符合教师和班集体的合理期望, 是否对班集体的学习情境造成负面影响。 只有当少数违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不是个人私事, 而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下, 破坏教学氛围, 有损师生尊严的错误行为时, 才能思考整改措施,重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最后, 教学任务促使纪律的建构。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蔡戈尼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心理现象, 即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 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称作 “蔡戈尼效应”。 当然这件事情必须要对人们是有吸引力的。 有吸引力就会牢牢抓住我们的注意力, 使得从事这件事的时间远比我们所期望的时间多得多。 同理, 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全神贯注于课堂的学生已经处于自律状态, 课堂教学就能自然有序地顺利进行。 这里就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停留在照本宣科、 朗读课件的阶段是不行的。 笔者认为, 学生通过阅读手中的教材, 对教学内容框架已经基本把握, 他们更期待的是教师演绎铺陈教学内容的方式和技巧,所谓 “戏法人人会变, 各有巧妙不同”。 成功的教学是高超的人际信息传播艺术和技术, 是我们教师非下一番苦功不能有所进益的。 另外, 课堂交流互动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根本谈不上教学相长的。 很多教师设计了师生交流和小组研讨环节收到一定效果, 但后来又往往流于形式。 自由讨论时间, 一名教师毕竟不能掌控每个小组都能围绕课堂话题展开交流。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的契合点, 不能过于艰深, 也不能漫无边际,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论点的佐证, 并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 教师不但要及时鼓励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同学, 还要针对学生的观点归纳总结, 使得话题拓宽和加深。 这样的教学任务设计既充分讲授了教学内容,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成功的教学实践活动, 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完成的, 会引起学生高度的自豪感, 并由此产生对课堂教学的高度认同, 其结果是教师通过课堂任务设计实现了学生学会自律的良好初衷。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纪律的保证, 但是, 依靠教师的角色高度震慑学生是根本行不通的, 必须从教师、 班集体、 学生个人和学习任务等方面, 围绕建构班级纪律, 维护教学秩序, 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