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摘 要: 在当今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思潮的影响下,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学生也越来越崇尚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 若高校的课堂教学仍然故步自封,留恋于过去 “以授为主” 的传统模式, 将与新时期的学生思想相脱节, 与教育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背离。 因此, 努力探索新时期的教学模式, 是摆在每一个高校教师面前的且必须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演进以及与情景式、 互动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对比, 认为对不同的新型教学模式加以必要的整合, 有可能构建出符合当前社会特点的教学新范式。
关键词: 传统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 对比, 整合
作为一名教师, 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 因此如何掌控课堂, 使学生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专注于自己的求知、 求学之路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这实际上是课堂教育的核心要义。 但当我们严肃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 我们因单纯强调知识、 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 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 因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最珍贵的好奇心、 想象力、 创造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日渐流失, 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根本谈不上集中精神听课, 如果学生连起码的听课热情都消失殆尽, 驾驭、 掌控课堂将成为 “无米之炊, 无水之源”, 这应引起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深思。
那么, 如何使课堂充满活力以使学生热情地投入到教师的授课节奏中来呢? 本文在对传统模式以及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的基础上, 认为将新型教学模式加以适当的整合和创新, 或能构建出一条高校教育的新范式。 同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通过近几年的亲身实践, 对新范式如何实践提出了尝试性的思考。
一、 关于教学模式的几种理论概述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通常直接引用美国乔以斯 (B.Joyce) 和威尔 (M.Weil) 在1972年出版的Models of Teaching ( 《教学模式》 ) 一书中的观点, 即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 选择教材、 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何克抗先生则在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文中指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的范畴, 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单一的方法或策略, 而教学模式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给出的定义是: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而且是从教学原理、 教学内容、 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 系统的操作样式, 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总结中外学者对教学模式的不同定义, 笔者认为可以将教学模式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来理解: ①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形式。 ②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 教学理论,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③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为在某一种或一类的环境中围绕某个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相关的理论指导。
二、 中外教学模式的演进历程
在对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解构的基础上, 我们来观察教学模式的演进。
古代的典型教学模式, 即传授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的早期教育阶段被普遍地应用。 其结构是 “讲—听—读—记—练”。 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 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 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的。
到了17世纪, 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 以及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 质疑、 问答、 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 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 首次提出了以 “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还是没有体现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到了19世纪, 德国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通过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 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 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 从这一理论出发, 他提出了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的四阶段教学模式。 发展到这个时期,可见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不应当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但是他们还是没能把学生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位置上。
19世纪20年代,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强调个性发展思想的普遍深入与流行,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 应运而生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得到了推崇, 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 “以儿童为中心” 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活动教学, 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 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辟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新路。
三、 对传统及新型教学模式的对比介绍
(一)传统教学模式
纵观我国学校现在所使用的教学模式, 基本可纳入传统的教学模式范畴, 比较典型的包括以下几种:
1. 讲授型教学模式
其一般程序为: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只是单渠道地依靠教师来传递信息, 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收这些信息, 基本上就是早期的 “满堂灌” “注入式” 教学模式的另一种体现。
2. 模仿型教学模式
其一般程序为: 定向示范—模仿练习—自主操作—深化模仿。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依然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很难形成更深层次的能力行为, 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模仿式的思维模式, 从而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
可以看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这就使得在大多数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往往是被忽略的, 更多的是去片面强调灌输方式, 而且往往是这个过程中的教师或者教材的主体地位更加被强化了。
(二)新型教学模式
而新型的教学模式, 比如以情景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为代表的模式, 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更为符合教学模式演进后期的状态。
1. 情景式教学(www.daowen.com)
其一般程序为: 创设情境—置于情境—总结转化。 就是教师通过教学环境的恰当设计与运用, 使教材、 教师、 学生之间产生一种情趣性的联系,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课堂的体验更真实, 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还可以让学生在蓬勃的求知欲望中获得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充满活力的, 这样的课堂驾驭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2.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适应当代社会人文思潮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一般程序为: 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反馈评比—归纳点讲。 它的基本宗旨是师生双向互动。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可以看到, 对比传统模式, 不同类型的新型教学模式均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 重能力、 重学生、 重多样化、 重演绎教学。
四、 情景式与互动式教学的整合或突破为新教学范式
进一步观察两种具有代表性但又各有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重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使命不是知识的传授, 不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单向控制, 而是营造一种相互信赖、 平等沟通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信任感,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创造力与独立学习的能力。
而互动式教学则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 交流与合作,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革新教学的环节, 拓展教学的领域, 培养学习的兴趣,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为主导, 以学为主体, 教要自觉为学服务。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实验与思考, 自觉地把本学科前沿知识与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之中,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 然后精心讲解与组织讨论, 加深学生的理解。
可以看到, 二者之间天然的 “共性”, 或者说虽然表述不同, 但核心思想极其类似的教育理念使得两种教学模式有机会形成课堂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密切地配合在一起, 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五、 对教学新范式实践的几点思考
如果教学新范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那么如何在实际中践行这种教育理论呢? 笔者结合自身的从教经验, 认为以下因素是需要被加以统筹考虑的。
(一)设置合适的教学环境
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 高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 网络视频等新型技术的运用,形成学生更易接受的授课环境和授课道具。 其比单纯的板书授课更富乐趣, 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由 “不想学” 逐渐转变为 “喜欢学”。 比如笔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各种乐器的魅力, 会搜集、 整理各种乐器的中外名家的演奏录像, 让学生在欣赏不同乐器美妙音色的同时, 掌握各种乐器的基础知识。
(二)强调情感的介入
古语云: “感人心者, 先莫乎于情。” 现代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表明, 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发动机。 轻松、 愉快的学习氛围会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 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 教学过程不单纯是学生的学,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教师必须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 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并通过音乐这样的中介, 把课堂表现得富于乐趣, 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的精神状态。 比如在介绍小提琴这一乐器时, 笔者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全球最快的小提琴手David Garrett (大卫·葛瑞), 并提示其成年后更化身 “庞克型男”, 以他基础坚实的小提琴技法, 重新定义流行音乐, 放眼当今乐坛, 大卫·葛瑞是唯一能同时将古典榜及流行榜通杀的提琴超级玩家。 学生在听到这些非常贴合他们语境的介绍时已经流露出浓厚的兴趣, 待看到大卫·葛瑞的精彩演出后, 不少同学特别是男同学纷纷向笔者讨要他的演奏带, 让笔者知道这一节课是非常成功的。
(三)提高教案创造性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有些教师上课活而有序、 变而不乱、 挥洒自如, 这令人赞叹的驾驭艺术最核心的关键就在于精心的备课, 以及富有创造力的课件设计。 备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备教材, 又要备学生, 还要备方法。 具体而言, 以下三点是必须具备的要素:
(1) 教案的教学目的要明确。 一堂课该讲什么、 不讲什么都需有一个开门见山的简介。
(2) 教案的内容要富有层次感, 且层次清晰。 课件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 课堂要求进行有骨有肉的填充。 所设计的教案要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体现出清晰的层次感。
(3) 教案的设计角度要新颖别致。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把一些专业的影像资料带给同学们欣赏, 并进行点评。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音乐, 还对音乐的技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四)采用教学一体模式
中国最早的教学理论著作 《学记》 就曾说: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其指出施教与受教二者缺一不可, 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而且还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 唯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 互动的氛围,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提高认识、 净化心灵。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 非常注重和学生的交流, 通过学生的视野, 了解当今世界音乐比较潮流的因素, 并将其归纳、 升华后纳入正式的课堂教学, 既反映了学生的兴趣点, 又对学生的初始兴趣进行了升华, 从学生的反响看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讲究提问教学
适时、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 才能把握教学的节奏和方向, 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传道授业解惑也” 是传授知识的核心内容。 通过问题的反馈, 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还可以集中学生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 使知识顺畅地传授到学生的大脑中。
(六)提倡教学手段多元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 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 而是以课堂面授为中心,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 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 体验与建构; 同时, 也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集体学习与研讨作为必要的补充。 比如在课堂内, 教学材料的准备可以吸收学生共同参与, 包括案例的选择可以鼓励学生提供, 还包括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自制的课件以及学生自己的点评。 除增强课堂内的互动外, 课堂外还可以组织学习小组、 网络平台、 课外讲座、 社会调查、 音乐实践课等多种方式, 使得课堂教育的空间得到延展, 进而使学生有机会得到关注、 尊重的感觉, 减少课堂教学容量大、 互动时间有限的不利影响。 换句话讲, 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基础上的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孤立无助的自学,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主动、 有主见的学习; 同时, 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基础上的教师教学, 是一个不断反馈、 不断修正、 不断提高的过程。
以上是笔者关于教学新范式的初步思考, 其核心要义在于从 “以讲代学” 的传统模式, 逐步过渡到 “创造情景, 教学生更快乐地学; 有效互动, 教学生更主动地学”,这才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 也是未来教学无限生命力以及学生学习无限动力的根源所在。 可以说, 情景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的整合本质上是一种 “静” 与 “动” 的辩证统一关系, 是一种静态教学环境构建完成后动态的延续, 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 各有侧重的, 整合在一起恰为高校课堂教育提供了一种额外的新范式, 值得所有的教学工作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