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借助微信平台进行英语教学课外辅导学习的尝试

借助微信平台进行英语教学课外辅导学习的尝试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 微信的普及使用为公众的沟通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微信群的使用很有特色, 在微信群进行交流不受时间、 地点和文本形式的限制, 这些特点非常适合语言学习的课外延伸, 因此笔者在所教的三个班建立了微信群, 进行了这个方面的尝试, 虽然尝试时间不长,而且还不够成熟, 但是, 微信群对于课外辅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将对微信在课外英语学习中的尝试总结如下。

借助微信平台进行英语教学课外辅导学习的尝试

欧阳娟

摘 要: 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分析和总结了借助微信平台开展课外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 建议利用微信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鼓励学生在微信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 同时还提出了利用微信群进行其他课外英语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 微信群, 英语教学, 课外辅导

一、 引言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 教学内容多、 需要讲解的量大, 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练习, 班级学生的人数有时又偏多, 老师照顾不过来, 这些是在教学中老师普遍碰到的问题。 如果学生入学时英语未达到大学所要求的英语水平, 这些学生又集中到了同一个班里, 四个学期后像普通班一样需要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困难会非常大。 连年的四级考试通过率连50%都达不到, 这样的考试意义如何, 这种考试对教学的反驳作用是positive还是negative就不言而喻了。 谁都知道不能为的事情而还要为,其结果就是应试技巧大行其道, 且不说应试技巧是否能够提高英语语言水平, 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业修养到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能也需要打个问号。 那么,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照顾到更多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帮助到更多的学生是一个比较不好解决的问题。

在解决上述问题上, 网络课堂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网络版的教材大大开拓了课外自学的空间, 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很多方便和丰富的资源。 但是, 外语教师教的班多、 学生多, 教师没有其他可用资源, 备课、 上课、 进修、 写论文、 搞项目, 再加上照顾家, 再找出合适的时间进行课外辅导答疑真的是比较困难, 而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英语程度不太好的学生来说, 课外答疑和辅导还是需要的。 近几年, 微信的普及使用为公众的沟通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微信群的使用很有特色, 在微信群进行交流不受时间、 地点和文本形式的限制, 这些特点非常适合语言学习的课外延伸, 因此笔者在所教的三个班建立了微信群, 进行了这个方面的尝试, 虽然尝试时间不长,而且还不够成熟, 但是, 微信群对于课外辅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将对微信在课外英语学习中的尝试总结如下。

二、 目标

利用微信群建立英语课外学习团队的目标: ①创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问与答的互助学习交流的空间。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看, 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应该不少, 每周有限的固定地点和时间的答疑和微信群中的答疑相比, 微信群中的答疑更方便、 更节省时间, 而且更便于互相学习。 ②学习资料互享。 有好的语言学习资料放到微信群里和大家共同分享比较方便,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大家还可以自发地分享读后或者看后的感想, 在不强制和不打扰的情况下自愿地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

三、 实施情况

目前有两个班建立起了专供外语学习和交流的微信群, 分别是信息学院的信息电科1203B班和自动化学院的1203B班。 两个班建立微信群的积极性都比预想得高, 在建议提出之后, 一个班在当天中午就建立了, 另一个班在次日建起。 他们组建好之后加入了教师。 这两个班中一个班的入群人数约为77%, 另一个班是100%。 77%的班还在陆续加入和被加入, 没有入群的学生中有少数是因为目前使用的不是智能手机, 所以尚不具备使用微信的条件, 这一点也比较可惜。 入群的学生当中, 当时就有学生积极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微信群刚刚建起, 马上就有学生开始交流, 虽然交流的人数比较少, 但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两个群的留言在短短的两三天中都有百余条, 英语发言占多数, 个别同学申请使用中文, 但是两三个回合之后这部分同学中的大多数也自动转成了使用英语。 虽然和一般的微信群相比, 发言次数不是很多, 没有几百上千条, 但是还是开始了, 没有出现笔者所担心的大家根本不想建立群或者没有人关注的现象。(www.daowen.com)

发言内容有彼此寒暄的, 有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小感想的, 有链接, 当然也有感情符号, 但是到目前为止, 没有一个就英语语言本身或者英语学习或者四级考试内容提问的, 这一点有些出乎笔者的意料, 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几年来课间和课后来问问题的学生并不多,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这个现象使笔者感到对自己的学生了解不够、 估计不足, 因为建这个群的初始时期笔者认为学生平时问问题不方便,现在方便了, 学生随时可以把不懂的内容放到群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应该有不少人提问, 但是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现在提问的人开始多了, 问题涉及通知、 安排等,同时也有不少对语言本身方面的问题, 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搭话解答)。

四、 问题及讨论

在提出建议建立班级英语学习微信群的时候, 顾虑还是比较多的, 比如, 如何尊重学生和老师的隐私, 是否能够满足群里学生的不同需求, 老师会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面对百名学生, 是否能够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 这些都是令人担心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感到心里没有底儿, 所以在建立微信群之前还是犹豫了一段时间。 在这两个群建立起来之前, 已经有一些零散的和学生的微信联系, 和他们的微信联系慢慢地使笔者建立起了信心, 也有了一定的想法。 正是出于不打扰学生的私密空间的考虑, 提出了为外语学习单独建群的建议, 这样就和学生自己特有的交流圈和模式分割开来了, 学生会比较放松和自由, 老师也不会被淹没在学生的small talk中, 微信群的目的和目标也就更加明确了。

在建立微信群之初, 还有的学生建议建立微信值班的制度, 比如在班里大家组成4~5人的小组进行微信值班, 每个小组负责三四天, 每天用10分钟的时间在微信上组织英语学习活动, 解答大家的提问, 推送学习资料, 甚至发送小的测验等。 但是由于建群时间比较短, 一些想法还不是特别成熟, 所以还没有很好地落实。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的学生认为, 微信上的交流特点就是比较随意和灵活, 所以可以不设置值班小组, 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在微信上 “潜水” 或者 “冒泡”, 这样大家会感觉比较轻松, 而不至于把它当作一个额外的负担或者任务。 无论怎样, 在开始的阶段还是要以学生的想法为主, 跟着学生的感觉走, 不强求, 学生自己感觉应该做和值得做的时候再做, 他们才不会感觉是额外的负担而产生抵触的情绪,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微信交流的功能比较全, 如果把它作为英语课的课外辅助工具来开发和使用,开发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目前笔者并没有做太多, 只是借助一些现有的资料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加关注。 比如英国文化使馆教育处是一个成立于1934年的负责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组织, 这个组织有最权威的英语学习专家, 因此通过微信群把这个组织建立的微信公众账号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加关注, 使他们能接触到最强的语音播客和最实用的英语学习问题答疑。 另外还把央视英语频道创办的 “看中国” 微信账号介绍给了学生, 让学生加关注, 这里有一个 “Old before Rich” 的四集话题讨论, 还配有音频和文字, 发音纯正。 学生在 “China is growing old before it grows rich.The generation that built the country is now retiring but will the society buckle under their weight?How can we care for the old but ensure that the society is young and vigorous enough to keep growing?”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关注这个话题的讨论并进行学习。 通过关注这些资源,增加了学生的英语练习机会。

五、 小结

虽然现在在此微信群里, 有关英语语言学习本身的问题还不是特别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提问和答疑的空间, 可能是大家对于这种方式还不习惯, 也可能是有其他方面的顾虑。 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调查, 逐步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大胆提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学习平台。

除了提供答疑解惑和共享学习资料之外, 微信群还可以组织一些其他英语学习活动, 比如, 开发建立外语公共微信账号, 开展英语学习方面的小组活动, 如进行英语作业展示、 佳文欣赏等, 鼓励学生自创的微视频或者文字版本的推送, 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英语版本的微专题讲座或者创建自己的公众号。 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写作和翻译练习更加方便。 例如, 笔者曾把一段汉语放到群里, 让学生翻译后把译文也放到群里, 大家点评, 两三天后给大家参考译文。 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再如, 给学生一幅画, 在这幅画中展示了一个人脚下没有书的时候、 脚下有一摞书的时候和脚下有一摞很高的书的时候, 他分别看到的世界, 学生积极地把他们对这幅画的描述和讨论的小文章放到微信群里, 共同丰富对这幅画的理解, 共同分享关于 “书和人生” 话题的认识, 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由于各种原因, 本论文没有进行文献综述, 只是对做过的工作进行梳理和反思,因此, 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可能缺乏客观性, 其意义需要进一步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