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宁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缺失的问题, 从教学层面分析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 并提出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它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教学,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A Brief Research on the College English Intercultural Teaching Practice
Hu Jiangning
Abstract: 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toward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ave been advanc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lish's status of becoming the world's universal language.A lack of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however, exists in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auses resulted in this situation, points out tha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suggests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can be achieved only by intercultural teaching.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intercultural teaching,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raining
教育部前副部长吴启迪 (2006) 曾经指出,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 国家与国家之间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密切。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日趋多元化的大背景下, 已经成为世界通用 “普通话” 的英语, 其在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政治、 经济商贸、 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出来。 因此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2007年7月, 教育部颁布了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 《教学要求》 )。 新的《教学要求》 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 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中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以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加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为教学目标 (教育部, 2007)。 “外语教学的目标、 内容、 方法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 (张红玲, 2007)。 培养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文化素质, 还应该使他们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 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活动中减少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从而使双方避免以本族文化观念去理解或解释这些误解与冲突, 而以积极、 宽容的态度努力去沟通并消除误解, 从而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 “文化鸿沟”, 构建 “文化桥梁” (颜静兰, 2012)。
一、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们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对外宣传工作日益广泛, 国际交流中用英语来表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问题重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交流政策的有效实施,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深入挖掘现存问题的根源, 认真分析研究, 找出症结所在, 从根本上解决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深入、 有效地开展。
(一)教学理念偏颇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很少涉及文化教学的众多影响因素中, 教师因素是英语文化教学能否落实到位的关键。 首先, 教师自身文化培训与文化体验严重不足, 文化意识淡薄, 致使教师的文化知识严重短缺、 不成系统。 其次, 教师本身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产物, 其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他所接受的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自然会在他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来, 这是教学理念偏误的具体表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教授语言的语用规则和交际技巧与技能, 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也不成体系,没有条理, 只是点到为止; 甚至有些教师对交际中的语言的得体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社会环境等重要因素对交际、 对学生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甚至还有教师认为文化教学没有必要 (魏朝夕,2010)。
(二)内容选择失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欠缺
我国的外语教学大纲只设有词汇表、 语法项目表、 功能意念表以及语言技能表等内容, 是外语教学与测试的主要内容依据, 但其中却没有文化项目表, 没有对文化教学内容和文化测试做出规定、 提供依据。 这使外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了很大影响(冯启忠,2000)。 近些年来, 人们对文化教学的认识有所增强, 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有所增加, 但注重介绍的都是目的语的文化知识, 极少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而本族文化的学习与掌握会积极地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有利于本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目前, 又出现一个新问题, 就是外语文化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强调过多, 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产生了文化 “逆差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欠缺, 时间一长, 就发生了 “中国文化失语症” 现象。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 中国文化的地位日益提高, 受到世界瞩目。 中国不仅仅要输入文化, 还要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就要求外语教学要重视和满足中国文化的输出需求, 在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方面有所作为。 然而, 在实际外语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没有把中国文化纳入文化学习内容范畴, 甚至还有教师在对比中西方文化时总是主观、 片面地去赞美西方文化,贬低中国文化。 这种做法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会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学生在运用英语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英语表达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 《教学要求》, 在教学目标、 内容、 方法、 模式、 手段、 考评以及水平定位等方面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 《教学要求》 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 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使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教育部,2007), 但对 “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要达到什么程度, 怎样才算是 “有效地进行交际” 并没有明确的阐释, 而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描述。 《教学要求》 还把具体的英语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 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希望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这三个要求为参照标准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文件。 而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根本不可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教学要求。 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只是模糊地知道课程标准的要求, 而对具体的要求并不清楚, 因此只能把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处于盲目的状态, 没有明确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有的老师甚至直接把四、 六级考试作为教学的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正如束定芳、 陈素艳 (2010) 所说,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是模糊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更没能提到日程上来。
(四)教学方法滞后,策略运用不合理
当前我国广泛使用的传统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文化教学来说过于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文化教学的开展。 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模式单一的问题。 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师生互动交流很少; 内容主要集中于强调单词、 语法和句子结构等方面的语言知识, 文化因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 忽略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广泛课外阅读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 扩大知识涉猎领域,一言堂、 灌输式的教学导致英语课堂沉闷无趣, 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日渐丧失。 此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学习策略能够帮助他们学习, 因此他们的学习效率很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传授和渗透非常少 (吴学忠,2011)。
(五)语言环境与交际场景匮乏
文化学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构建环境两种。 前者指的是学习者目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后者一般指的是学习者接受教育的课堂小环境。 许多研究表明, 由于缺乏真实性, 教室环境对于文化学习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教室环境是一个非自然的社区环境,因此 “基于教室的学习在本质上属于认知和推理层面的学习, 无法深入文化知识根基里去”, 其仅仅 “有益于对规则的学习, 但无助于语言和文化的习得” (肖仕琼, 2010)。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 一直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与争论。 尽管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事关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但总体来说, 应试教育仍占上风。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由来已久, 是一种以考试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英语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各环节的安排, 都以考试为中心, 极少涉及跨文化交际内容。 应试教育无限放大了语言学习的工具价值, 而忽视语言承载的文化精神。 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 大学英语教学忽略了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意识也更加淡漠。
二、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我们只有审时度势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满足社会需要。 课堂是跨文化教学的重要阵地, 课堂实施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环节。 大学英语教师将语言与文化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 主要针对语法、 词汇、 篇章等多个语言层面进行文化探索, 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学习中的深远意义。
(一)加强语篇与语法的文化分析
语篇一般用来指文章、 会话、 面谈等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 是使用中的语言。它是特定语境和社会文化中语言运用的产物, 语篇的形成和样式反映了意义交流时的社会文化语境。 口头篇章所涉及的交际风格和交际策略与文化密不可分, 息息相关;而书面篇章则是通过篇章结构以及修辞风格来体现其文化内涵。 语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文化的人所使用、 制造的语篇是不同的, 不同的语篇也会建构不同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现实 (肖仕琼,2010)。 东西方人在修辞策略方面的差异与各自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不同语言的语篇修辞模式, 才能真正理清语篇与思维模式的关系。 在进行语篇教学实践时, 要尽力将文化教学融入其中,即把文化教学作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突出其重要性; 而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设计读前和读后任务以及相关文化的讨论和学习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具体的篇章内容上, 既达到了语篇分析的目的, 也能帮助深入挖掘东西方在思维模式、 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文化异同及其对于篇章结构产生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丰富资源, 不断完善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二)加强词汇的文化教学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英语学习中, 学生十分重视词汇学习。 因此跨文化外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关注与兴趣, 使词汇及其蕴涵的文化意义的教学成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主要包括单词、 词组、 习语 (成语)、 谚语以及警句, 它们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语言、 文化、 习俗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并充分体现了其语言群体的思维模式、 价值观念、 文化环境、 文明程度以及生活习惯。 Sapir (1949) 曾说: “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 兴趣和工作的总汇。”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词汇本身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 因此, 词汇的具体含义往往要借助于对比不同的语言才能挖掘出来。 Lado (1957) 总结出词汇文化差异的三种情况: 形式相同, 意义不同; 意义相同, 形式不同; 同形同意, 分布不同。 这一分类模式对于词汇教学意义重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记住词汇的拼写与意义,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使用范围和文化内涵, 并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 另外, Richards (1976) 提出了词汇学习的内容标准: 知道功能和语境的时间、 社会和地理等因素对词汇使用所产生的限定作用; 掌握该词与其他词汇之间的联系的知识; 知道该词的语义价值 (指示意义和隐含意义);知道与该词相关的许多不同意义; 由于词汇在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和地理环境中使用时会产生不同的差异, 因此词汇必须呈现在文化语境中, 才能确保学生所学到的不是孤立的字面意义, 而是活的意义系统, 从而使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这些词汇。 每个语言体系中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而多元化的文化信息。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还体现了说话者不同的价值观念。 正因为每个语言系统的词汇以及词汇的运用都与其民族文化紧密相关, 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所以,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中除了注重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外, 还应该拓展该词汇的文化意义, 如词语来源、 使用语境以及使用该词汇的注意事项。 把词汇的文化渊源、 历史因素、 社会内涵融入词汇教学中是实现词汇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听说教学过程的文化教学(www.daowen.com)
听说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一部分。 因为, 听说活动可以让学生产生参与感, 并有机会切实感受跨文化交际过程, 使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差异并提高交际能力。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听与说都要建立在实际内容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 认真选择、 合理安排听说内容至关重要。 在文化教学中, 教师必须确保听说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实用性, 即听、 说的主题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听、 说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意义, 并能够反映出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的不同侧面。 因此, 编写听说教材时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求, 还要密切注意相关文化内容编排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在安排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时, 要注意使文化教学的需要与语言教学的需要有机结合, 使学习者在系统地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扩展了其他文化知识, 增强了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要注意利用课堂内外听说活动, 将非语言交际技巧、交际策略融入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利用文字、 图片、 音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刺激学习者的感官, 带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此外, 多媒体教学也是进行跨文化听说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将各种跨文化交际情景真实地展现给学习者, 促进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并特别有利于从情感和行为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张红玲,2007)。
(四)加强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学习中,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齐头并进, 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尽管写作的体裁不尽相同, 决定了其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各有不同, 但文化教学仍然可以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外语学习的各个阶段。 写作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经验, 更能呈现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 也就是说, 能够反映作者所身处的文化环境, 因此常被看作是讨论和学习日常生活、 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的理想的基石 (张红玲,2007)。 教师可对比同一主题下学生的作文与西方人的文章, 引导学生思考, 发现思维方式的异同, 也可以指引学生寻找修辞风格的差异, 如修辞格、 引用方式、 论证方式及谚语、 俚语的使用, 并进一步探索不同语言的深层文化根源。 与背景知识导入相似, 这部分教学也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提高跨文化意识。
(五)运用案例分析,加强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训练
案例分析是通过对实际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个案进行讨论分析, 从而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 掌握交际技巧。 课堂上, 跨文化教学的案例分析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注重案例选择的关联性和针对性, 也就是说, 案例内容与课文主题要紧密关联, 使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第二个原则是案例分析要循序渐进, 即教师要首先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案例, 阅读之后进行分析, 接着进行分组讨论, 得出结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庄恩平等,2012)。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实际场景模拟训练, 可以使学生获得运用外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体验, 为其实际解决跨文化问题提供方法指导和实践经验。 案例内容可以十分广泛, 既可涵盖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活动, 也可包含异国文化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 案例的完成需要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地在异文化和本族文化间变换角色, 不断地解读、 反思和调整, 使学生能够换位, 从异文化的角度思考、 表达自己的观点。 完成以案例为教学任务的活动需要学习者运用跨文化学科所包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有助于他们形成系统的跨文化学科体系。 案例分析是一个综合训练过程, 它能对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 (陈建平, 2004)。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中包括分析、 思辨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以及人际沟通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三、 结语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已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需求, 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研究有效对策, 构建切实可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教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与纽带, 加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教学方法的培训, 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除加强学生的语言技能培训外, 还能够加强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不但认知具体的语言形式还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如运用英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还应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价值观念的认知; 提高学生理解和认知异文化的能力, 使学生在未来进行跨文化交流时, 其话语不但符合正确的语言形式、 语言习惯, 还符合其文化习惯, 寻找 “保持自我” 与 “适应他人” 之间的平衡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循序渐进, 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才能够得以实现。
[1] Byram, M., Morgan, C..et al..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M].Clevedon, Av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4.
[2] Claire Kramsch. 语言与文化 [M].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 Hall,E.T.Beyond Culture [M].Garden City,NY:Doubleday and Company,1976.
[4] 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 [M].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 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6] Nida,Eugene 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 Richards, J.C.The Role of Vocabulary Teaching [J].TESOL Quarterly, 1976 (10):77-89.
[8] Richards, J.C.&Rodgers, 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2nd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9] Sapir, E.Language and environment [A].In D.Mandelbaum (ed.).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90-91.
[10] 陈建平. 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 [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4 (5):113-115.
[11] 冯启忠. 论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与改革方略 [J]. 外语教学, 2000 (3):55-60.
[1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3] 束定芳, 陈素艳. 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 “专业导向”英语教学模式的调查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0.
[14] 魏朝夕. 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 吴启迪.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R].2006.
[16] 吴学忠.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歌曲在汉语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11:38-70.
[17] 肖仕琼. 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 [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8] 颜静兰. 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A]. 庄恩平.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2-21.
[19]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0] 庄恩平. 跨文化外语教学: 研究与实践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194-1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