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能力
《辞海》 中对 “能力” 的解释为: “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 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教育和培养, 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对能力的界定和研究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 后逐渐拓展到了哲学、 社会学、 管理学和教育学等许多领域, 并形成了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的能力概念。
心理学领域对能力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动态知识技能说。 认为能力并不表现在知识、 技能本身, 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 技能的动态上, 即操作的速度、 深度、 难度和巩固程度。 二是潜能说。 认为能力就是潜能, 是 “人在特定情境当中无数可能行为的表现”。 三是个性心理特征说。 认为能力是 “作为成功地完成某些活动的条件的那些心理特征” 或 “是符合活动要求、 影响活动成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哲学领域也对能力的意义和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有研究者认为: “所谓能力, 是人的综合力, 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 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 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
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一般较为认同能力是与职位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是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 技能、 判断力、 态度和价值观等的整合。
(二) 职业能力
关于职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 理论界尚无统一的定义,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 从总体上看, 国际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能力都倾向于从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界定。 教育部在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中也强调职业能力是 “综合职业能力”, 是 “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 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 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授受和处理能力, 经营管理、 社会交往能力, 不断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界则认为, 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 这一定义作为能力的 “下位” 概念, 虽然较为严密和科学, 但比较抽象, 不便于能力培养过程中目标的确定和实施。 国内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能力也给出了各种定义, 笔者认同的定义是: 所谓职业能力, 是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是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对已有的知识、 技能、 态度等进行类化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与整合, 才能形成职业能力。(www.daowen.com)
(三) 职业能力的特征
应用性 (职业性)。 职业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目标。
层次性 (复合性)。 人才素质日益向通用型、 复合型靠拢, 多层次、 多领域的能力要求是现代职业发展的方向。
专门性 (方向性)。 针对职业而言, 既包括适合职业社会的通用能力, 又包括针对某一具体职业的专门能力。
个体性 (差异性)。 职业能力的具体属性, 不同的个体既有能力性向上的差异, 也有能力水平高低的差异。
可变性 (动态性)。 一方面, 社会发展对同一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会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 一个人所经历的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