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七宗中后三宗所持,皆中国哲学中所向无有,且与中国哲学之实在论相违反。然在此佛学中,此则对于外界最普通之见解也。道安之本无宗及支遁之即色宗,盖于此种见解及中国哲学之实在论中间,得一调和。僧肇讲此甚详。僧肇者,《高僧传》云:
“释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爱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后罗什至姑臧,肇自远从之,什嗟赏无极。及什适长安,肇亦随返。姚兴命肇与僧睿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肇以去圣久远,文义舛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及见什咨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后,肇便著《波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竟以呈什,什读之称善。乃谓肇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时庐山隐士刘遗民见肇此论,乃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远公。远乃抚机叹曰:“未尝有也!”因共披寻玩味,更存往复。……晋义熙十年(西历四一四年)卒于长安,春秋三十有一矣。(卷六,《大藏经》卷五十页三六五至三六六)
鸠摩罗什为有系统的介绍印度思想入中国最早之人中之一;僧肇亲受其教,又以本善《老》庄,故所作诸论,均兼有佛学玄学之义。对于世界之起源,僧肇亦以老学与佛学混合讲之。僧肇《宝藏论》云:
夫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也。何谓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种种颠倒者?但为一念迷也。又此念者从一而起,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一,一为无为;一生二,二为妄心。”以知一故,即分为二。二生阴阳,阴阳为动静也。以阳为清,以阴为浊。故清气内虚为心,浊气外凝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应于阳,阳应于动;色应于阴,阴应于静。静乃与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谓一切众生,皆禀阴阳虚气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万法也。既缘无为而有心,复缘有心而有色。故经云:“种种心色”。是以心生万虑,色起万端,和合业因,遂成三界种子。夫所以有三界者,为以执心为本,迷真一故,即有浊辱,生其妄气。妄气澄清,为无色界,所谓心也。澄浊现为色界,所谓身也。散滓秽为欲界,所谓尘境也。故经云:“三界虚妄不实,唯一妄心变化。”夫内有一生,即外有无为;内有二生,即外有有为;内有三生,即外有三界。既内外相应,遂生种种诸法及恒沙烦恼也。(《本际虚·玄品》第三,《大藏经》卷四五页一四八)(www.daowen.com)
“本际”即宇宙之本体方面,“三界”及“种种诸法”即宇宙之现象方面也。《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在中国以前原有哲学中,心与身之分别,向少言及。此则以阴阳配心身,“格义”之类也。于此段中,可见混入道家哲学中诸观念之佛学。《宝藏论》又云:
夫迷者,无我立我,则内生我倒。内生我倒故,即圣理不通。圣理不通,故外有所立。外有所立,即内外生碍。内外生碍,即物理不通。遂妄起诸流,混于凝照。万象沉没,真一宗乱。诸见竞兴,乃为流浪。(《离微体净品》第二,《大藏经》卷四五页一四六)
为一念之迷,本无我而妄立一我。因有我遂有非我,主观客观分峙对立,而现象世界即于此起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