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自学耳哲学与老子不同但其有所谓道之则与老子同物

自学耳哲学与老子不同但其有所谓道之则与老子同物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学之哲学,与《老子》不同,但其所谓“道”、“德”,则与《老子》同;前已言之。兹述《庄子》书中所谓道。道非事物,故可称之为“无”。庄子亦以道为“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无所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颇能说明道德之所以同,及其所以异。物之将生,由无形至有形者,谓之命。及其成为物,则必有一定之形体。其形体与其精神,皆有一定之构造与规律,所谓“各有仪则”;此则其性也。

自学耳哲学与老子不同但其有所谓道之则与老子同物

庄学之哲学,与《老子》不同,但其所谓“道”、“德”,则与《老子》同;前已言之。兹述《庄子》书中所谓道。《知北游》云: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卷七页四十九至五十)

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大宗师》云: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卷三页十)

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故曰: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天地》,《庄子》卷五页二)

天即自然之义,故曰:

无为为之之谓天。(同上)

又曰:

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同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庄子》卷六页二十一)

“道兼于天”即《老子》所说“道法自然”之义也。

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天道》云:(www.daowen.com)

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庄子》卷五页二十四)

所以者何?道即表现于万物之中,故万物之自生自长,自毁自灭。一方面可谓系道所为,而一方面亦可谓系万物之自为也。“吾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庄子》卷六页二十)《齐物论》云: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庄子》卷一页二十一)

万物之所以如此,“咸其自取”,所谓“夫固将自化”也。惟其如此,故道可“无为而无不为”,如《老子》所说。

道非事物,故可称之为“无”。《天地》云: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生成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卷五页八至九)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老子》云:“道生一”。庄子亦以道为“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由此而言,则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故曰:

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天地》,《庄子》卷五页四)

惟因道德同是物之所以生之原理,所以《老》、庄书中,道德二字,并称列举。江袤云:

道德实同而名异。……无所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试以水为喻。夫湖海之涵浸,与坳堂之所畜,固不同也;其为水有异乎?江河之流注,与沟浍之湍激,自其所得如是也。谓之实同名异,讵不信然?(焦竑《老子翼》卷七引,渐西村舍刊本,页三十八)

江氏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颇能说明道德之所以同,及其所以异。不过依庄学之意,则应云:道者物(兼人言)之所共由,德者物之所自得耳。物之将生,由无形至有形者,谓之命。及其成为物,则必有一定之形体。其形体与其精神,皆有一定之构造与规律,所谓“各有仪则”;此则其性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