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婴儿之知识欲望皆极简单,故《老子》言及有修养之人,常以婴儿比之。《老子》又以愚形容有修养之人,盖愚人之知识欲望亦极简单也。然圣人之愚,乃修养之结果,乃“大智若愚”之愚也。此民与圣人之不同也。则理想的社会,即可成立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此即《老子》之理想的社会也。非无甲兵也,有而无所陈之而已。中国人文采彬彬,以弱不胜衣为可贵,此即仅有文明而无野蛮。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婴儿之知识欲望皆极简单,故《老子》言及有修养之人,常以婴儿比之。如云: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上篇页十九)

又曰: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上篇页二十九)

又曰: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上篇页八)

又曰: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下篇页二十)

圣人治天下,亦欲使天下之人皆如婴儿,故曰: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下篇页十四)

《老子》又以愚形容有修养之人,盖愚人之知识欲望亦极简单也。故曰:(www.daowen.com)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飏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二十章,上篇页十九至二十)

圣人治天下,亦欲使天下之人皆能如此,故曰: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下篇页三十二)

“不以智治国”,即欲以“愚”民也。然圣人之愚,乃修养之结果,乃“大智若愚”之愚也。“大智若愚”之愚,乃智愚之“合”,与原来之愚不同。《老子》所谓“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上篇页三至四)此使民即安于原来之愚也。此民与圣人之不同也。

“为道日损”,若使人之“知”与“欲”,皆“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下篇页十三)则理想的社会,即可成立矣。《老子》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下篇页四十二)

此即《老子》之理想的社会也。此非只是原始社会之野蛮境界;此乃包含有野蛮之文明境界也。非无舟舆也,有而无所乘之而已。非无甲兵也,有而无所陈之而已。“甘其食,美其服”,岂原始社会中所能有者?可套《老子》之言曰:“大文明若野蛮。”野蛮的文明,乃最能持久之文明也。

【注】一民族若只仅有文明而无野蛮,则即为其衰亡之先兆。中国人文采彬彬,以弱不胜衣为可贵,此即仅有文明而无野蛮。中国民族若真衰老,则即因其太文明也。

[1] 如《齐策》:颜斶云:“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战国策》,《四部丛刊》本,卷四页十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