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面质量管理模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模式到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模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模式到应用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预见,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TQM才能真正为我国高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独到且高效的培养模式。立足于此,本文对将TQM引入应用到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初探。对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诠释全面质量管理模型。长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原则被多方面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工商管理活动中。

全面质量管理模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模式到应用

崔诣晨[1]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全面质量管理(TQM)是公认的一种旨在提高客户满意度与组织绩效的管理理念。然而,TQM运行成功的前提是应用于适当的环境中。可以预见,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TQM才能真正为我国高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独到且高效的培养模式。立足于此,本文对将TQM引入应用到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全面质量管理;结构要素;选择要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次提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足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我国从战略高度制定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体现出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这一培养目标的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长期以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等教育改革有着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认清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发展任务,理清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及其培养目标。接着,需要从理论上构建一套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模型,并对其加以验证分析。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而国家竞争的关键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兼具较高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既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又有将之付诸实践的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此种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需,可以是复合型、学术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简而言之,创新人才的拔尖主要体现在能够创造、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1]3。2010年调查显示,在我国已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33所院校中,约24%的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21%的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还有55%的高校定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教学,轻实践”“重科研,轻能力”的教学传统密不可分[2]

在过去30年的改革进程中,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人才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从目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类型来看,广而不精、博而不专的复合型人才出现“软肋”,主要表现为社会和学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存在误区,专业学位授予配套制度跟不上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行业单位的合作意愿不强等[3]。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拔尖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4]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学校层面(如学科水平、课程设置、教材选择、领导重视程度、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等)的宏观因素,也有来自学生本身(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认知方式等)和教师层面(如师资队伍水平、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等)的微观因素。[5]从这些影响因素的权重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等都是成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唤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将逐渐被先进、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取代。通过对国外教学管理案例的比较研究发现,全面质量管理(TQM)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有助于加强全员素质培养,充分调动、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诠释全面质量管理模型。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理论依据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一种旨在提高客户满意度与组织绩效的管理理念。长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原则被多方面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工商管理活动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W. E. Deming)、朱兰(J. M. Juran)、克劳斯比(P. Crosby)、费根堡姆(A. V. Feigenbaum)等,从理论上支持并肯定质量提高的优越性,同时为大量的企业提供实际的质量管理咨询和培训工作。在企业界推行质量管理的影响下,考虑到高等教育本身提高质量、减少成本的需要,英、美等国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向企业学习管理技巧,提高效率,引入TQM作为应对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等国有关教育领域应用TQ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全面质量管理对教育的适用性讨论;②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及其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方式;③全面质量管理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模式探究;④全面质量管理被教育组织部应用及推行的案例分析等[7]

1.TQM的基本工作方法

TQM的理论基础是PDCA循环。这种循环由戴明博士提出,因此又叫戴明环。它是一种科学管理工作的运转程序。在PDCA循环中,“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循环链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基本方式。它反映了不断提高质量应遵循的科学程序[8]。TQM在PDCA的基础上把管理过程划分为4个基本环节和8个具体步骤。具体如下:

环节一,计划阶段(plan),即根据顾客及其相关方的需求,拟定质量目标,确立管理项目,制订活动计划。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步骤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步骤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步骤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出改进计划。

环节二,实施阶段(do),即执行计划。步骤5: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开展各种技术和管理活动。

环节三,检查阶段(check),即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步骤6: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对计划进行调整。

环节四,处理阶段(action),即总结成功经验,找出遗留问题。步骤7: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将其纳入标准、制度和规定,以巩固成绩,防止失误。步骤8:找出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继续考量。

2.TQM的思想基础

研究者认为,TQM应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一方面,TQM的实施取决于是否采用适宜的工具和技术,以及系统性思维;另一方面,要把重点从考虑控制手段转移到如何实现优选。这也是实施TQM的难点之一(Houston,2007)[9]

英国学者E. Sallis提出,可将学校的消费者划分为3个层次:一级消费者是直接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学习者;二级消费者是家长、教育官员和资助学生的雇主;三级消费者是未来的雇主、政府及社会[10]。这3种消费者都是学校教育的外部消费者。同时,应当认识到,在学校中每个人都在为其同事服务,而学校中的所有职员都是学校教育的内部消费者。内部消费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外部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保障。

英国南岸大学(South Bank)在对该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综合表述中指出,学生是学校的第一消费者。有学生,才有学校。学生的质量反映出学校教育的质量。学生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是学校信誉的决定因素[11]。所以,学生的需要和观点必须是每一所学校开展工作、谋求发展的重心和焦点。“消费者中心”作为实施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见图1)[12]

图1 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与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比较

三、拔尖创新人才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建构

研究表明,TQM的原则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境,而是取决于环境因素(Sousa & Voss,2001,2008)[13]。这意味着,要想将在欧美国家普遍适用的TQM原则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跨文化检验。可以想见,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TQM,才能真正为我国高校培育拔尖人才提供独到且高效的培养模式。因此,TQM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潜在范畴。那么,高校在对拔尖创新人才实施TQM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如何界定?

(一)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关键因素

Bonsitingle(2001)主张,可以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实用哲学,创造出质量学校。质量学校有四大支柱:顾客、持续改进、过程和领导能力[14]。S. Brian(2009)认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应包括5个层面:①确定质量的概念;②识别出4个相互联系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质量、人员、组织以及领导作用);③形成并利用相互作用的团队;④形成并利用一个计划性的组织机构;⑤强调最高领导的作用。[15]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笔者认为,有5项关键因素影响并制约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它们分别是:①使命认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能够得到广泛认同。大家愿意为此而努力并共同承担或分享责任、义务。②关注需求与过程——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重视将“过程导向”作为质量的基础。③团队建设——将拔尖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作为组织设计的一项首要工作或焦点,并将团队工作作为组织活动的基础。④挑战性目标——拥有理想和挑战性的目标,敢于追求卓越。⑤有效的反馈——拥有系统化的日常管理工具,即通过使用有效的测量与信息反馈工具,建立并完善学校日常管理体系。

(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方法初探

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初步构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三级(学校、学院和实习企业)管理、三全(全过程、全员和全范围)管理、一持续(质量持续改进)”的“331”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见图2),以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工程能够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高效有序地进行。具体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计划阶段

学校在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通过质量教育和培训,创造出一种质量文化氛围,在学校全体人员中牢固树立“质量中心”“消费者中心”的质量意识。只有学校全体人员都对拔尖创新人才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了解,都能较好地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都会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和工具,才能保证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校根据学习过程中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生源信息和就业信息,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国内、外的学生质量状况,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等,决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决策和日常管理模式,例如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以及质量责任制的建立。(www.daowen.com)

图2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331”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2.实施阶段

选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要素。这些要素有两种:第一种是作为整个质量体系的基本构成成分的结构要素(包括职责和权限、工作程序、各项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组织机构资源和人员)。一旦缺少结构要素,质量体系就不可能存在。第二种是选择要素(学校依据拔尖创新人才自身特点而选择并确定),做到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控制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部要素。具体要素见表1。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体系。质量体系的运行涉及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活动,而要保持体系的有序性,就一定要在目标、时间、联系和分工各方面使各项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次序协调一致,并对接口进行监督和控制。

表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体系

续表

3.检查阶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评价标准是关系到整个检查阶段是否具备科学性的关键因素。其评价标准应遵循以下规则:

第一,在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赋予创新能力和影响创新能力发挥的关键因素较高权重;

第二,评价的理念始终是以人为本,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增长为主要评价目的;

第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独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第四,在评价的过程中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评价结果的反馈原则。

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的反馈使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由闭合型变为开放型的信息搜集和转化系统。反馈工作继监督和评价之后进行,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3级组织结构,内部的质量信息反馈遵循纵向原则逐级向上进行反馈,最终汇聚到质量决策者手中;外部的质量反馈信息由校方统一进行收集,最终和内部反馈信息一起纳入到质量保障数据库中,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后作为质量持续改进的依据和动力。

只有当TQM按照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良制作出“一把精准的锁”,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便如“开锁的钥匙”一般为社会所需,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81-84.

[3]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陈皓明,姚期智.创新型教育实践——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1-5.

[4]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3-5.

[5]林崇德.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1(1):9-11.

[6]赵中建.英国沃弗汉普敦大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2):71.

[7]赵丹.英、美、日三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比较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3):41-43.

[8]常金玲.基于PDCA的信息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模型[J].情报科学,2006(4):584-587.

[9]张会敏,方向阳.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应用中的哲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45-47.

[10]谢安邦,覃玉荣.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在高校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9):16-20.

[11]Quinn A,Lemay G,Larsen P,Johnson D M. Service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 Total Qual. Manag. Bus. Excel,2009,20(2):139-152.

[12]Chen S 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J]. Qual. Quant,2011:1-18.

[13]Houston D. TQM and higher education:a critical system’s perspective on fitness for purpose[J]. Qual. High. Educat,2007,13(1):3-17.

[14]Williams R,Vander Wiele T,Iwaarden J V,Bertsch B,Dale B. Quality management:the new challenges[J]. Total Qual. Manag,2006,17(10):1273-1280.

[15]Venkatraman S. 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ing TQM in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s[J]. Qual. Assur. Educat, 2007,15(1):92-112.

[1] 作者简介:崔诣晨,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基金资助: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C-c/2013/01/032)、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专项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