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薛桂波[1]摘 要:主体性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热点问题研讨式教学、参与情境建构式教学、案例解析探究式教学、实践调研引导式教学等践行范式。在案例解析探究式教学中,通过大量鲜活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例剖析,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悟其真谛,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掌握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薛桂波[1]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主体性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热点问题研讨式教学、参与情境建构式教学、案例解析探究式教学、实践调研引导式教学等践行范式。这些践行范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制约了主体性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对其进行优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完善实践调研引导式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主体性教学的整合性,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范式;优化

随着创新教育改革的深入,主体性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主体性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仍然处于发展和逐步完善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主体性教学实际效果的发挥。本文拟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其基本践行范式进行探索和总结,并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力图促进主体性教学的完善,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

一、主体性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本践行范式

主体性教学强调启发式教育。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在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之间是一种主体和主体间的关系。他们都是主体,都是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相关的其他交往者的自主性、主动性作为交往的前提,在一定的规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共同承诺的遵循下进行交流、对话、沟通、理解、体验等活动,进而达到意义的共享和建构”[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性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践行范式:

第一,通过热点问题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热点问题研讨式教学以学生平等参与为特点,重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性思维。基本要求是:学生根据教学课程要求,自主查询资料,观察社会,搜集信息,以学生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切入教学过程,然后结合已掌握的理论独立完成问题的剖析,并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提出整体计划意见,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价值引导。例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社会道德现象”“如何面对就业压力”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后果”等问题进行能动的探讨,不仅使学生个体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相互间也在相互参照和影响中受到了启发,打破了课堂传统教学单向灌输的呆板沉闷局面,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统一。

第二,通过参与情境建构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参与情境建构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以讨论、辩论或情景剧为参与平台,让学生把基本理论具体应用到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中,从而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基本设计方案是: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一起选取具有现实性、理论性和新颖可辩的论题或情景剧,学生就此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和归纳,独立完成讨论、辩论稿或情景剧的总体设计和编排,并自行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活动,自行进行情景剧的编演和拍摄,最后再进行活动总结汇报。例如,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拍摄道德情景剧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道德基本理论的理解。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对讨论或辩论选题进行客观评估,在教学活动中调控整个流程,并针对讨论或辩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三,通过案例解析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案例解析探究式教学中,通过大量鲜活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例剖析,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悟其真谛,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掌握理论。基本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分析、选择具有现实性、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启发性等特点的案例,然后进行分析、探究和解构,使学生从中获得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案例解析探究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出基本理论主题,使学生从案例中获得体验和启示,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念的理解,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另外,案例教学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充分论证和科学分析,这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四,通过实践调研引导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反思和创新能力。主体性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逐渐推动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教育渠道的相互渗透,使得实践调研引导式教学范式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主体性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现实中有针对性的问题,选取调研主题,鼓励学生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分析并总结,通过完整的调研报告阐述自己的结论和心得体会,而教师就学生的报告进行评述。另外,有效地组织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堂教学真正具有开放性,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贴近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团队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使思想政治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主体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上述主体性教学的具体践行范式促进了学生在自主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主体参与,从而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主体性教学的各种践行范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受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性教学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和基础的。主体性教学并不否定、排斥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和评价的作用。换言之,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恰恰凸显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教师不但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特征,而且要精心安排、管理整个教学活动,在组织、指导、引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论在主体性教学的哪一种践行范式下,学生都不是任意张扬自身的主体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在整个教学设计的框架内自主学习。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主体性意识极度彰显的时期。如果在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往往会出现学习过程中的“跑题”“偏题”现象,不但思想政治素质难以形成,而且容易造成价值混乱的局面。所以,主体性教学并非否定、排斥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www.daowen.com)

第二,在主体性教学的框架下,出现了某种忽视教师讲授式教学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主体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主体性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教师的讲授式教学;相反,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完整地展现马克思主义学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帮助学生完成对基本政治理论的认知、理解和领会,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重要起点。尤其是对于理论性、概念性比较强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哲学部分“三大规律”的学习,政治经济学部分“价值”等内容的学习等,教师需要对概念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的内涵。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愿意参与问题研讨、案例解析、实践调研等主体性教学活动,但对教师对基本理论的讲授不感兴趣或者不够重视,甚至有的老师也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讲授方法的重要性,从而致使有些概念模糊,理论分析不够透彻,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领会,在实践当中极易造成偏差。

第三,作为主体性教学主要途径的实践调研引导式教学有待完善。当前,实践调研引导式教学的开展还不够充分。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实践还只是“纸上谈兵”。有些即使进行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也仅仅流于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习内容关系不大或者相脱节,而且有些社会实践缺乏反馈和评估机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之后由于缺乏总结和思考,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从客观情况来看,大体上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经费问题。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经费不足,不能承担起大规模的学生实践调研所需费用。二是学生人数多,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很难使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是没有建立实践调研的长期对象单位和合作基地,致使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只是临时性的、短期性的,缺乏稳定的组织性。当然,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还有思想上不够重视,不愿承担风险等主观上的原因。总之,如何克服主客观方面的不利因素,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研教学方式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大多数高校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四,主体性教学体系的整体性、整合性不够,尤其是评价体系相对滞后。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体现教学思想、方法、条件和评价方法之间的互相联系。主体性教学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应该在教学目标以及评价体系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套。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整体效应,提高实际效果。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个显著现象是:一方面是主体性教学的热烈开展,另一方面却是评价体系和目标的僵化落后。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仍然采取传统的评价体系,在目标考核上以知识为核心,以量化为手段,着重检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这种仅仅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真实情况,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参与主体性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全面优化的基本途径

第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各种践行范式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适应时代化的能力。“教师从来就不是冷漠的知识解说者,而是知识的再创造者……教师必须善于思考,勇于改革和创新,剔除传统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规律”[2]。教师应从宏观和战略高度理解、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深入了解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社会实际,善于全方位把握大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状况,提高掌握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并感染学生的能力。就课堂讲授教学来看,教师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单向的灌输式教学的基本模式上,而是要遵循主体性教学的要求,以师生互动为基础,更大地发挥主体能动性,从历史的逻辑和现实的需要出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深层透视和理性阐释,对学生进行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引导,引发学生主体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层认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起到主导作用,有效组织各种形式的主体性教学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完善实践调研引导式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管理、文化建设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应该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开拓大学生的心态和视野,从而加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领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的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范式中,必须明确预期的教育目的,在努力发挥实践教学系统整体性功能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设计并优化社会实践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例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项目,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社会调查,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实地参观,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调研等。二是要对实践调研活动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估和总结。在实践教学活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使大学生在共享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经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进行整合梳理,引导学生在辨析不同观点的过程中理解世界观、方法论对于认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三是社会实践要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实践教学是常态教学的意识理念,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促进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努力做到组织与安全的有效保障,从而推动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主体性教学的整体性、整合性,实现多学科的整合互动,促进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体化”。根据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专业特色,确立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目标以及各门课的具体目标,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整体性,杜绝各门课程之间的割裂。坚持教学体系建构的一体化,实现目标、内容、方法、评估和管理的统一和协调,深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例如,在考核环节增加“弹性”评估指标,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参与教学的整体情况、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纳入评价指标,增加实践环节考核的比例,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综合成绩在整体考核评价中的比例,减少纯粹的知识性、理论性内容的考核,逐步实现从单一的知识考核目标向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思想行为表现融为一体的整体化方向转变,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再到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的统一,实现不同践行范式以及多学科的交叉共进、深度整合。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作为推进主体性教学的辅助手段。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以开放、平等的优势,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腐朽思想、政治观点等方面的有害信息,极易给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产生冲击。所以,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上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不仅进行即时的网络交流沟通、在线解答课堂学习和思想认识中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对有害信息进行甄别和批判,而且可以将大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深化他们的思想认知并引导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认识和能动表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鲜活的社会和交往中,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充满对大学生成长的深度关切,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89.

[2]樊浩,田海平,等.教育伦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5-216.

[1] 作者简介:薛桂波,女,江苏泗阳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伦理学。 基金资助: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3/01/064)、南京林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课题(2012ZX2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2013Y12)、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YB2013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