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基于“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探讨了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需要国家、高校和学生自身3个层次的共同努力。在“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理念又有其具体内涵。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

贾荣荣 曹顺仙[1]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江苏南京 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探讨了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需要国家、高校和学生自身3个层次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及内涵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这是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一词,也是中国共产党用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词语表达了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美丽中国”的概念被提出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是对“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全面阐释[2]。专家学者对“美丽中国”的内涵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李建华和蔡尚伟指出,“美丽中国”概念的内涵包括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第二个层次是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后的物质文明科学发展之美,精神文明的人文化成之美,政治文明的民主法制之美;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生活的和谐幸福之美(即美好生活)[3]。许瑛教授认为,“美丽中国”包含环境美,和谐的社会美,人与人关系友好的人之美[4]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认为,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5]。虽然各位专家学者的见解不同,但是都可以看到“美丽中国”内涵的共同之处,即都包括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和人文环境的社会之美。

二、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

生态文明理念是指人们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对生态文明综合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看法、思想,以及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思维成果的总和[6]。在“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理念又有其具体内涵。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它包括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7]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与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8]恩格斯又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9]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所取得的巨大物质财富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如今大自然以雾霾等环境污染,农林等生态系统退化,煤炭能源资源紧缺的结果报复了人类。于是,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人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符合生态文明的一种终极的道德态度,是一种基本的伦理原则;顺应自然则体现了自然的地位和内在价值;同时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破坏,因此,有必要在全人类范围内树立保护自然的理念[10]。这种生态文明理念背后体现的是人类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存在价值,不能再以人类为中心,而要尊重自然的价值;其次要遵循自然法则与规律,也就是要顺应自然;再次,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保护自然。总之,这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却涵盖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2.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国际环境和中国国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都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提出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我国的粗放型产品只有实现产品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在国内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人民群众温饱已得,进而求环保,生存无忧,进而谋生态,于是开始追求生态产品。面对国际和国内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在总体的发展方针上就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3种发展模式是对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方式的摒弃,更是对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理念升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体现的正是“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理念。

3.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理念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是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下对人民提出的具体要求,希望人们在头脑中树立起与生态文明要求相符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发展方式的正确理念,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只有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好地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

1.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美丽中国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各行各业人员的共同努力,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更应该担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下,高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只有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并指导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做出贡献。

2.建设美丽中国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奋斗目标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当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大学生是否拥有生态文明理念,能否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更是高校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奋斗目标。

四、契合美丽中国建设诉求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路径

1.国家要为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发达国家实施环境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丰硕成果,原因在于其从国家层面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比如1970年美国制定了《环境教育法》。这部法律使得美国的环境教育走向法制化轨道,并且从美国环境教育法的发展过程可以得知,环境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将环境教育提上立法日程,才能用法律意识来强化全民的环境意识。另外,英国日本的环境教育规范具体、全面,操作性强。英国的环境教育有一套完善的“卢卡斯模式”。这个模式包括“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3个方面。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在环境中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日本的环境教育也有明晰的培养阶段:第一阶段是亲近自然教育;第二阶段是了解自然教育;第三阶段是保护自然教育。日本的环境教育对每一阶段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要借鉴国外经验,更要结合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工作,从法律上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与落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法制建设,确立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宗旨及内容。其次要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在国家层面上整合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具体、全面、操作性强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能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提供支持。(www.daowen.com)

2.高校要为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提供根本动力

一直以来高校充当着为祖国未来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角色。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也因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更为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即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大学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规模发展、外延发展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务必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注重内涵建设[11]。高校深化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正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高校要注重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高校应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师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进行规划,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实践考察学习[12]。大多数高校只重视环境专业学生的教育而忽视了环境普及教育,而一些没有设置环境专业的非农林院校甚至没有开设环境类相关课程。因此,要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贯穿到各专业、各学科的学习中,而不能仅仅加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培育。

其次,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任。其中,生态文明教育是重要内容。它着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和谐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把生态文明观念内化成为自觉的理念,进而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去[13]。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教育特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帮助他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并引导他们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使这两种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可以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

3.学生自身要为生态文明理念培育付出实际行动

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落脚点还是要使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因此要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态文明情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通过切身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来的身心愉悦,或参观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地区的生态环境,体会目前大自然满目疮痍的环境状况,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中,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绿色环保类的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持续关注环境问题,宣传环保知识,规范日常行为。最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养成日常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节约用水、用电,控制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环境,外出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等。只有从这些小事一步一步做起,才能逐渐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3]李建华,蔡尚伟.“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2013(5):137-138.

[4]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1):62.

[5]周生贤.构筑共同参与大格局[N].人民日报,2012-11-15.

[6]郝兴娥.努力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5):112.

[7]赵立立,吴江.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中国的愿景与实现途径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3(3):3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赵建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7.

[11]颜奇英,尹洁.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校绿色教育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6.

[12]惠保德.高校素质教育中生态文明理念的培植[J].中州大学学报,2011(3):92.

[13]陈晖涛.论生态文明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2(6):91.

[1] 作者简介:贾荣荣,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2012级硕士研究生;曹顺仙,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从事环境伦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基金资助:本文系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发达国家生态道德教育目标、内容、途径研究”(CXZZ13_0526)、国家林业局软科学研究项目(2014-R1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工业化道路内涵的转变与拓展研究”(2012SJB710011)的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