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哲学家之“见”与“蔽”
问:上既云人生论与宇宙论有密切关系,哲学家中又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岂可从哲学中分出人生哲学而单独讲之耶?答:本不可也,所以如此者,只为便于讲说而已。宇宙本不可分也,而科学分之者,亦只为便于研究而已。凡哲学家之思想皆为整个的。凡真正哲学系统,皆如枝叶扶疏之树,其中各部(实亦无所谓各部),皆首尾贯彻,打成一片。威廉·詹姆士(James)谓哲学家各有其“见”(vision),又皆以其“见”为根本意思;以此意思,适用于各方面,适用愈广,系统愈大(见所著The Pluralistic Universe)。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其实各大哲学家,皆有其“一”以贯其哲学。
中国哲学家中,荀子颇善于批评哲学。他以为哲学家皆有所见。他说:“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同伸)。墨子有见于畸,无见于齐。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荀子·天论》篇)他又以为哲学家皆有所蔽。他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同德);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篇)詹姆士谓:若宇宙之一方面,引起一哲学家之特别注意,彼即执此一端,以概其全。故哲学家之有所蔽,正因其有所见。唯其如此,所以大哲学家之思想,不但皆为整个的,而且各有其特别精神,特殊面目。
唯其如此,所以世界之上,并无“哲学”。一家哲学,既自有其特别精神,特殊面目,则自是“一家的”哲学,而非“哲学”,犹之“白马非马”。将来虽未可知,但自有史以来,以至现在,世界之上,并无“哲学”,只有“许多哲学” (There is no philosophy as such ; there are philosophies only)。现在哲学家所立之道理,大家未公认其为是;已往哲学家所立之道理,大家亦未公认其为非。古今诸大哲学家,“地丑德齐”,莫能相下;“群龙无首”,正哲学界之情形也。(www.daowen.com)
世界之上,既无“哲学”,而只有“许多哲学”,则当然亦无“人生哲学”,而只有“许多人生哲学”。然则吾人果将讲何人之人生哲学耶?此许多人生哲学,皆有其“见”,皆“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吾人势不能“罢百家而定一尊”,只述吾人所认为对者,而将其余一概抹杀。本书于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中,将世界哲学史中之重要的人生论,俱分派叙述,主在指出其所持之故,所言之理,亦间附批评,指出其所蔽。所以不惮烦者,固因研究学问之方法不能不如此,而亦欲使学者于遍览诸派学说之后,养成所谓容忍之态度也。
人生许多悲剧,皆起于威廉·詹姆士所谓“人之盲目”。人皆自见其是而不见人之是;凡他人所言所行,与自己所认为对之见不合者,即斥为邪说谬行, 目为洪水猛兽,甚且滥用强权,铲除异己。历史中此类事甚多,如孔子之杀少正卯,西洋旧教徒之杀新教徒,宗教家之杀科学家,即其显例。在此等情形中,往往双方用意,俱未尝不善,俱未尝不自以为其所言所行为至当而不可易,然而卒至于相残害,可悲孰甚?推其所以如此,盖由此方不知彼方所言所行,亦自有相当的理由耳。若吾人对于诸派人生哲学,俱知其意,则可知此宇宙是多方面的,人因其观点不同,故见解亦异;而见解虽异,固不害其俱有相当的理由。如此则吾人可养成一种容忍之态度,有此态度则人与人之间,较易调和,而人生悲剧,亦可减少矣。
自又一方面言之,人生哲学与吾人之行为有关。吾人之行为,只能取一标准;杨朱纵欲,及佛教之绝欲,势不能取而并行之。故吾人虽一方面,承认诸派人生哲学之皆有相当的价值;而在别一方面,则又不能不求一吾人所认为较对之人生哲学,以为吾人行为之标准。所以于本书第十二、第十三章中,糅合众说,立一新人生论,即以之为吾人所认为较对之人生哲学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