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华[1]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当代青少年群体在道德观念、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各个层面上的表现呈现新的面貌。他们明确区分公德和私德各自的领域,对美德在观念上有着良好的认同。其整体的道德水平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在对道德的践行上出现了知行不一等各种不良的倾向。青少年此种道德现状主要由社会、家庭、学校以及网络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当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做多方面的努力,以期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创造良好的整体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现状;形成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环境的急速变化,青少年道德状况也呈现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面貌。从整体而言,当代青少年道德水平表现得积极健康,整体呈良性发展态势;但同时,这一群体的道德问题又不断涌现。我们的视野中不断涌现部分年轻人发生的负面,甚至是恶性事件。当下社会的青少年道德状况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青少年群体在观念上对道德的认识有着良好的表现,在道德判断能力上也表现得相当出色,同时,尊重道德行为,而对不道德行为也表示出极大的反感;但另一方面,当需要将这种对道德的体认转化到行动上时,这一群体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知行不一的特征。例如,他们认同诚信,却考试作弊;他们有着良好的集体价值取向,但一旦涉及个人利益,比如奖学金评比,便立刻转化为重实惠、讲私利的行动,等等。青少年群体在道德观念、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3个层面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表现,构成了当下社会青少年道德的现实状况,而此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亦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分析。
一、当代青少年道德的现实状况
第一,对公德和私德界限的定位逐渐清晰。在公共领域,对体现公德的行为要求相对严格;而在私人领域,对体现私德的行为则表现得相对宽容。在公共领域,有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传统的孝悌观念在当今的青少年群体中事实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大家对不敬重父母或老人这样的行为普遍不予接受,并对此种行为不予宽容,而对当今社会中大量涌现的诸如卖淫、贪污受贿等丑恶现象,青少年群体更是表示出了极大的不满[1]86;但是一旦转到私人领域,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很多以前并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比如离婚、独身等行为,相当多的青少年虽然承认自己也许不会这么做,但对他人的此种行为则表示了尊重。在此类问题上,他们普遍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态度。
第二,对社会公德的体认度较高,并且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将基本的公德体认付诸行动,但也存在部分青少年连基本的公德要求都无法实践的情况,同时,公德领域内某些极端的内容对青少年群体也存在过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其无法为大部分青少年所践行。有调查表明,青少年在一些基本的文明素质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素养。对于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拾金不昧等体现个体文明素质的观念和行为,青少年表现出极高的观念认同和行为选择;同时,对于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比如在景点等公共场所刻字等现象,多数青少年敢于同这些不良行为作斗争,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尽管对不良道德行为表现出强烈不满,却在行为选择方面并没有采取相应行为来制止,甚至还有一些青少年自己也会去做同样的事情。关于这样的报道,我们也经常能在各种媒体上见到,而对于一些危险性较高的道德行为,比如见义勇为,大多数青少年虽然观念上认同并且由衷地表示钦佩,但在实际行为中更多地选择了回避的态度。
第三,对职业道德同样在观念上有着良好的认知,但在行为上往往有着不同的选择。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所谓职业道德大多数时候亦只体现为基本的道德要求,诸如诚实守信、集体主义观念等。青少年大多数都对此类道德要求有着良好的、正面的认知,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往往不能落实。例如,在学校班级中,青少年具备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注重团结友爱等品质,但是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而背离集体利益或集体中其他人的利益;又如,大多数青少年认同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但是在当下中国的大、中、小学,尤其是大学中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认知和行为不能合一的情况,在青少年群体中已成为普遍现象。
第四,对家庭美德在观念和行为上都有良好的表现,但也有一些新的倾向,如在婚恋观上的变化值得引起注意。如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认知和传承,大部分青少年有价值观念上的认同,但对传统美德的实质和核心缺乏系统的了解。当代青少年在观念上认同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在行为上也表现出较多对中国传统道德的遵从。比如在与父母关系方面,多数青少年能够记得父母生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表现出一定的孝顺观念;但同时,青少年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了解其实并不充分。虽然大部分青少年阅读过中国古代儒家一些经典著作,但了解并不系统,对中国传统道德本质和具体内涵缺乏足够和充分的理解。
在婚恋道德方面,当代青少年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他们的态度显得更为开放和包容,注重对婚恋道德主体的尊重,但较少考虑婚恋问题的社会影响。比如对于中学生谈恋爱这一问题,尽管多数青少年表明自己并不十分支持在中学期间谈恋爱,但对于其他人谈恋爱则采取了宽容态度。青少年在对待婚姻道德方面,也越来越多地把婚姻看成个人的活动。尽管多数青少年对多角恋爱、婚前性行为直到同性恋行为持不赞同和不支持的态度,但对于这些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青少年身心有伤害的婚恋观念,有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以尊重个人选择为由给予理解和包容。把婚姻道德越来越多地看成个人活动,尊重个人在婚姻恋爱方面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尊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但婚恋道德问题除了有其个体性的一面,也存在社会性的一面。青少年仅仅从个人道德层面对待婚姻道德,存在对婚恋道德的社会性的忽视,应引起注意。
二、当代青少年道德现状的特征
上述青少年道德的现实状况,体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第一,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呈现知行脱节的矛盾化特征。当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基本上是良好的,但是凡涉及青年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们做出现实努力的道德要求时,他们在道德行为上就会出现偏差和欠缺。他们认同责任感,却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却不能良好地遵守社会公德习惯;有较好的集体价值取向,但在行动上重实惠,讲实利;认同诚信价值理念,却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他们的道德表现在人前与人后表现得不完全一样。可能他们在学校是受老师喜欢、受同学爱戴的好学生,在家里是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但一旦离开特定场合和特定环境,就会变成另外一副面孔,呈现出自私、霸道、虚伪、懒惰等不良品德,甚至犯罪。由于道德认知不需要个体做出现实努力,青少年的道德认同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也是相对容易的;而道德行为不仅需要青少年做出实际的努力,有时甚至需要放弃部分的个人利益,往往难以践行。这导致了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出现知行脱节的矛盾化倾向。
第二,当代青少年大部分认可道德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作用,重视道德的协调功能,但同时又在道德观念上存在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多数青少年认可道德发展的约束作用,追求有道德约束的生活,并且多数青少年对道德的作用和功能定位是积极和正向的。他们较为充分肯定道德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把道德看成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把道德看成个体内在的修养和对个体的约束和协调,但对道德的进取性功能则重视不够。这样就使得青少年在发展中多了一些自律和自我控制的成分,但少了一种向社会积极发展的心态。在当代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还应关注的一点是,在青少年中道德相对主义观念较为明显,而道德相对主义容易使青少年在面临重大的道德是非问题时,容易迷失自己的道德选择。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缺失。
第三,当代青少年对社会道德和自身道德总体评价积极,对丑恶社会现象深恶痛绝,但对个体的自身道德状况评价不高。当代青少年对社会道德状况和自我道德状况总体评价是积极的。虽然部分青少年承认当前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对目前道德状况表示不满,存在诸多的问题,认为道德状况呈现出滑坡现象,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当前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对道德状况好转有信心。另外,大多数青少年对一些丑恶社会现象表示了强烈不满。对于令他们深恶痛绝的丑恶社会现象,包括贩毒吸毒、卖淫嫖娼、拐卖人口、黑恶势力、抢劫盗窃、假冒伪劣等,特别是对贪污腐败现象,大多数青少年表示了极度的不满。尽管青少年对自我道德的评价积极多于消极,但总体评价并不高。这一方面反映了青少年对自我道德发展状况的不满意和不满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这一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现实状况,需要引起重视[2]25。
第四,青少年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呈现自我化倾向。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之下,青少年的价值心理出现失衡,更加崇尚自我,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减弱。他们更多时候以我为中心,不愿为同学、为别人做好事,有利益的事抢着做,无利益的事、难办的事退着躲,缺乏责任感,公德意识差,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个人本位意识被大大强化。
第五,部分青少年道德价值取向重现实,重效益,呈现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现象在青少年身上也有所反映。青少年在学习上轻理论、重实用,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重物质、轻精神。崇尚实用,追求实惠,已成为普遍现象。享乐和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使青少年为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不择手段,甚至走上酗酒、吸毒、抢劫等犯罪道路。
第六,少数青少年道德评价标准不一,是非不分,呈现模糊化、多重化倾向。比如,有些青少年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对别人和对自己执行双重标准。对他人高标准,严要求,是非标准明确透析;而一旦自己成为当事人,评价标准则大大降低,成为低标准、宽要求。另外,由于虚拟网络世界中部分网络暴力游戏的负面影响,也模糊了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判断标准。他们崇尚暴力,把所谓“哥们儿”当成真正的朋友,把古惑仔当成偶像,而传统的英雄人物及模范事迹被他们视为落伍、老土。这实际是道德正义感的弱化和是非善恶标准的颠倒。
三、当代青少年道德现状形成的原因
引起上述青少年道德现状的原因主要可从下面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社会原因。
社会转型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多元道德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与需要。首先,市场经济注重个人的权利,而个人利益得到前所未有的凸现与重视,加之社会资源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改变了人的社会身份,重构社会阶层,导致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出现。所以,市场经济促进了个人主义盛行,价值主体多元化,不同个体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与选择,客观上为多元道德价值观存在提供了合理的理由与现实需求,在道德价值观的选择上,自然呈现多元化状态。其次,市场经济促进了物欲化的追求。市场经济不仅在生产和经营领域承认物质利益原则的正当性,而且在消费领域提供了消费主义文化滋生的可能性,甚至某种程度的必要性。市场经济不断制造出人们的物质欲望,刺激人们的消费。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这也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全部趋向于物欲化,包括一切感性的东西都被物化,如爱情观、择偶观等。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也使得中国的部分社会环境趋向不良。社会不良环境包括不良影视、不良文学、不良广告作品、非法出版物、电游、网络产品及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这些东西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道德风尚,污染着社会生活环境。它们带给青少年的是非正常的人生教育和影响,扭曲了学生心理、生理,也容易造成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一旦受其影响,就容易对学校的正面教育产生对立情绪,继而可能在黄、赌、毒及暴力现象的极端诱惑下,不惜铤而走险,滑向犯罪深渊。(www.daowen.com)
第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管理是其他的爱心和教育管理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家庭教育问题重重,如: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过低,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管理;有的父母离异或子女未与父母一起生活,使得父母缺乏对子女进行教育管理;有的父母有不良嗜好或贪于享受,缺乏对子女进行教育管理的意识;有的父母因工作或生意忙碌而没有时间对子女进行管理;有的家庭遭受过严重打击或不公正待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扭曲,对孩子心灵造成负面影响等。青少年居住环境的恶劣,家长不良的社会关系,文化层次的低下等情况都会导致青少年的行为放荡不羁,心灵扭曲或压抑,以至于性情暴戾,法制道德意识淡漠,文化道德素质低下,不能善待他人[3]20。
另一个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存在弊端。近几十年来,独生子女大大增加。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一样的生活;也有些家长只重视智育,忽视品质教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忽视爱心教育及挫折教育,从而导致这些青少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自理自主能力,一旦碰上不顺心之事,就心灰意冷,甚至造成自闭心理。家庭和父母的原因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严峻考验着社会法制道德建设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第三,学校原因。
一所学校,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所以,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好坏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升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脱离青少年的实际。学校开设思想道德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信仰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然而,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存在过于抽象化、脱离青少年实际生活经验的问题,很难触及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将使青少年出现知行不一、知情不一等问题。
其次,绝大多数学校采取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主体参与。长期以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输方法,体现的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模式。其主体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而受教育者,即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训练。学生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知识性教育,忽视了青少年所置身于其中的各种社会现实与生活环境,直接导致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低效性。
再次,学校单一的教育途径对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认识的泛化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缺乏社会与青少年生活的互动,从而导致青少年知行脱节,德育内容空泛;另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本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而多数学校都存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轻视道德、法制和心理教育的现象。这种对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认识上的泛化,导致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发展这一问题上虽然年龄不断增长,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却并没有呈现出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相应提升的迹象。
第四,网络原因。
当下社会,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过上网经历。网络可以说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的一些基本特征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实现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则会模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行为主体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去寻找心灵的慰藉,使情绪得以宣泄。这也使得他们表现出与在现实世界里不一样的行为方式。网络的这一虚拟性特征增强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度,也为人们逃避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这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参与其中的青少年网民在现实世界里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第二个方面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大大激发人的积极性,使得网民的思想意识进一步走向平等,思维方式也更加多样。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关注、点评当下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但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这种开放和互动性也极容易使行为主体产生不负责任,滥用自己的话语权,导致自由主义泛滥。并且,它会使一个社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海量互动资讯的裹挟下模糊难辨,本质难求,容易弱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价值判断,会引致各种不同文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会让正处于接受知识、养成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的青少年无所适从。
第三个方面是网络信息内容的复杂性。网络里充盈着的信息就如同大江大河里的原水。网民在可接入的技术条件下能接触到自己需要的或者不需要的任何信息内容。由于缺少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的过程,网络上呈现的信息繁杂无序,良莠不齐,真伪难辨。这种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时刻会对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同时又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有些信息内容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尤其会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个方面是暴力网游的误导性。网络文化夹杂着许多暴力文化信息。其典型的代表是暴力网游。在这些暴力网游中,青少年往往扮演施暴者的角色,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真实的暴力快感。沉迷于网游世界会使青少年由于扮演过多的虚拟角色而迷失自我。许多暴力价值判断会内化为一种价值观念,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同时,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也会缩小他们的生活交往空间,使他们变得孤僻、自闭,限制了他们在社交、语言表达等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方面的发展,甚至荒废学业,严重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第五个方面是网络色情的诱惑性。网络上存在的大量色情内容繁殖成了网络色情文化。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色情网站上,自动更新的色情图片或色情视频片段让人目不暇接。尽管色情信息在网络信息总量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但是人们在网络上对色情信息的查寻却要远远多于对其他信息的搜索。在浏览网络的过程中,当接触到色情信息时,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会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走向犯罪。这些网络色情信息的不良诱惑和影响,使部分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的青少年误入歧途,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四、结语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与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处理自己和他人及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个体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它将对每个人终身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也由此形成了当下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可以说,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这一问题上,现在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多角度关注青少年的道德问题,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从而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创造良好的整体环境。
参考文献
[1]杨韶刚,万增奎.中国青少年道德观念现状与特点的调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5):83-86.
[2]佘双好.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10(5):23-29.
[3]田宏英,冉隆云.浅析青少年道德素质下滑的成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1(6):20-22.
[1] 作者简介:沈伟华,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KSO52)、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3DWB003)、南京林业大学思政专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