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长富[1]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取得预期目标,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探讨,这些构成要素分别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及教育环境。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探研
高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不外乎在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具有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科学认识并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教育者,主要由“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构成;二是受教育者,主要是大学生;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固定性,主要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因此本文不对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四是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上述4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一般而言,具有良好素质的教育者能够很好地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大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可从4个方面分析。首先是道德素质。这是第一位的素质要求。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教育者能够发挥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真正体现“身教”胜过“言教”的积极意义。其次是能力素质,也就是教育者应当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无以为继。最后,教育者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无法继续自身的活动,甚至可以被一些负面因素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对待。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从其中获取极大的成就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以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指南,努力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首先是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这主要是由新时期的新特点决定的。具备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受教育者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是受教育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育方法的不断采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比较乐观,但也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必然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中,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由于经济杠杆作用的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在不断弱化;再如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应当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主体性理念出发,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实效。
其次,应当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认识国情,锻炼才干,加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尽可能地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基层,参加社会实践,实现自我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仅仅只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显然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必须关注互动的方式,也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赏识教育、激励教育、鞭笞教育等。其中,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这两种方法尤为重要。(www.daowen.com)
赏识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个性品质和健康行为来进行,要求以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和基础,挖掘其积极向上的方面,通过对大学生的赏识,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赏识教育必须把握大学生的身心规律,掌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理解大学生的身心要求,在此基础上顺势推进、引导,从而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使得赏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在运用赏识教育方法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其有利于协调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不致引起大学生的反感。
当然,在实施赏识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赏识教育不是“一味迁就”,也并不是单纯的“赞扬教育”或其他什么违背赏识本意的教育。赏识教育要求正确认识大学生,尤其是认识其德、智、能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赏”,引导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必须说明的是,无论“赏”抑或“识”的程度如何,其最终目的在于教育大学生实现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激励教育与赏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于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赏识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通过外部刺激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通过挖掘大学生的个性潜能达到此目的。激励教育一般可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或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目标激励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目标的设置必须具体,通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坚决反对大而空的目标,以及不需努力就可达成的目标,或者即使花费相当大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目标。在实施激励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设立榜样,以先进激励后进,推动后进为先进。榜样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师德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榜样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榜样也可以是大学生身边经常出现的典型事件或人物,比如优秀学生、社会杰出青年及其他先进人物等。
四、社会环境
当前社会既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也是一个经济不断跃出国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的社会。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社会背景,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络已深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学习途径,而且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是摆在每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全面、正确、客观地认识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优势,将网络作为辅助手段,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易误导学生,必须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帮助学生提高识别能力,规范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网络阵地,营造全新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教育大学生应当遵守我国有关互联网的相关规定,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不做有损于大学生形象的事。最后,应当实现网络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将网络上的虚幻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不至于使得大学生迷失于网络的虚幻之中。这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实现,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大学生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对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而如何对待这些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引导大学生取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弃其糟粕,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产生惧怕畏缩心理,而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观念、创新性观念等,帮助大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与此同时,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旗帜鲜明地培养大学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社会主义信念,使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国家和集体三者之间在利益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充分发挥上述各因素的积极作用,才能调动大学生的热情,营造出健康活泼的教育氛围,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申长富.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2).
[2]郭秀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1).
[3]包相玲.论高校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教育与职业,2008(6).
[4]任荣民.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7).
[5]张玉芳.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之探索[J].江汉论坛,2008(7).
[1] 作者简介:申长富(1977—),男,江苏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河海大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资助:本文获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基金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