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立[1]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从根本上反映出的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只有通过加强文化自觉,积极建设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创新力。
关键词: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的构思,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性。
一、文化自觉的概念解读
“文化自觉”的命题,最初是在1997年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来的。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可以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自知之明实际上就是对本民族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做到文化的自知之明、自我觉醒、自我反省,才能主动地回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文化的自我创建。这种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含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就是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用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概括了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它涉及以下3个层次:第一,审视历史,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有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并让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传播和弘扬;第二,重视理解、总结和吸收他者文化的经验及长处,博采众长,广泛采纳、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第三,在全球化语境下反观自己,在分析、比较、整合多种文化中,推动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自觉实现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回答了在全球化时代,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并存、冲突、渗透、交融的趋势下,各种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认识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共处的问题。只有自觉发现文化系统中新生的有价值的文化要素,并积极推进文化建构:一方面以民族文化综合创新,实现本民族的社会发展为价值尺度;另一方面以全人类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实现世界的未来发展为价值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理性层次上实现文化自觉的终极意义。
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因素,是建设先进文化必备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文化自觉不仅能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而且能激发民族信心和创新力。在当代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是文化自觉的主要承载者。其对文化现状的认识以及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都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的程度是衡量中国共产党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之路
历史和现实表明,文化的觉醒对于一个民族的觉醒和政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否做到文化自觉,不仅对文化自身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于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从一开始的建党,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地位,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制定了自己的第一个党纲。后来,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实际出发,以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系统阐述了中国文化的性质、特点、作用及目标,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地位的确立,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明晰化,是党的文化自觉的充分反映。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以此向世界宣告,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领域的发展也必然会迎来一片繁荣的景象。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在文化领域的建设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成为我们党积极倡导并实践的文化主旋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潮的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屡遭挫折,文化发展也受到了干扰,造成了文化萧条的局面。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恢复并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文化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对于文化建设的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了精神文明的概念,并把它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使我国文化建设的内涵得到深化。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986年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党的文化自觉逐步向更高层次提升。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指导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正是这种对文化发展主动、自觉的把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引领中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前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弘扬,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显示出我们党在历史发展新时期的高度文化自觉。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0年2月,在广东视察工作时,江泽民在我们党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上提出了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这表明先进文化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新型文化的一个总体特征,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使命感、文化责任感的切实增强。在随后召开的十六大上,立足于新的历史发展起点,党中央把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总体布局。这反映出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地位的高度重视,也是文化自觉的又一次深刻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承了江泽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引入了文化自觉的概念。2003年8月,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首次明确提出“文化自觉”。他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要重视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而且要更加自觉地推进文化领域的建设。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特性的一种概括。此外,在此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如何建设进行了系统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开拓了文化自觉的新境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展现出在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文化建设重任的更加主动、自觉的担当。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概念,并围绕着这一概念的相关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如如何坚持有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可以说这再一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
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党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自立自强之路,且我们党的文化自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更加扩大影响力,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从而获得不竭的生命活力,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呈现出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文化领域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更加频繁,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觉愈发彰显其重要地位。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通过文化自觉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自觉的举措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www.daowen.com)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是一面旗帜,运用好这面旗帜可以起到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活力的作用。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文化层面的本质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对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纳入国民教育过程中,渗入群众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并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科学地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再次,必须加强文化内化环节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下而上的能动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注重营造氛围,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只有通过文化的内化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2.创造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倡导的是“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势,以和谐作为文化的价值取向。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风气等融入文化建设的体系当中,反映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人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美好追求。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党在我国文化发展道路上做出的重要战略思考。首先,充分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和谐文化,就是要秉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吸取传统文化中主张凝聚、包容并举的思想,建立并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认知和理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其次,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切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再次,推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保持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注重吸收、借鉴世界不同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以开阔的视野走文化综合创新之路,博采众长,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推进文化创新
随着全球化文化竞争的加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推进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并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第一,促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文化内容的灵魂,构建或重塑当今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创建当今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新形式,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全方位表现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第二,促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三,促进文化生产方式创新。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组建产业集团,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科技与文化联手,培育并打造具有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加强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手段,营建覆盖范围广泛、影响力大的文化传播体系。
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个民族的振兴具有重要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因此,我们要把握时代机遇,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而不懈努力!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9.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15-22.
[3]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6.
[4]李艳.文化自觉的三重释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2(4):230-233.
[5]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18.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3.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10]韩永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32年历史叙事与理论反思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1] 作者简介:王立,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资助: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专项研究课题重点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自觉”的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