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作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许多学者都从不同侧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这里,笔者主要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的角度来做论述。
1. 建构主义理论
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和意义学习的过程,而且还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 情境: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
(2)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 情境学习理论(www.daowen.com)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体主动参与共同体实践活动的过程。其中,个体与特定的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核心所在。共同体并不一定一起出现,有一个明确界定身份的小组,或者存在可以看见的社会界限。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在这个活动系统中,对于他们在干什么,这在他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的共同体意味着什么,参与者有着共同的理解[30]。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目标、信念和实践活动。个体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学习共同体的经验与社会规范,使个体不断地建构实践能力,建构自己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身份与关系。反过来,个体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塑造和发展着学习共同体。通过这种持续、循环的作用使个体与学习共同体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3.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在协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也就是,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关,而且一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目标的实现。群体动力学理论指出:群体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群体的目标、规范、舆论、凝聚力、心理气氛与士气等社会心理现象是影响群体动力的内部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群体成员的个性发展,而且影响群体发展的水平与群体绩效[32]。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看,协作学习的理论核心是小组成员“相互团结”。成员们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成员间的相互依赖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能够做到:
(1) 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
(2) 互助,努力使小组获得成功。
(3) 互爱,协作改善了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愿意帮助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