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翻译教学与跨文化意识

我国翻译教学与跨文化意识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翻译教学方法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我国翻译课的教材和课题教学大多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把重点放在语言的讲解上。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更注重的是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转换,忽略其所在国家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而翻译教学作为以双语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领域对文化传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我国翻译教学与跨文化意识

一、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进行教学的指导和前提,对翻译教学的效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种错觉,认为翻译课就是要教会学生翻译,培养译员,甚至翻译家。我们不排除课堂走出翻译家,但应该清楚的是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翻译,认识翻译,具备基本的翻译理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学实践证明,翻译学习者切不可期望通过一两年左右的翻译课就成为一名好的译者。可目前由于目的不明确,培养方式就发生了错位,学生则把翻译课当成了培训班,希望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从而掌握翻译技巧,就可以应用到以后的翻译实践工作。而对老师讲授的翻译基本理论则毫无兴趣,这显然是不能学好翻译的,也不可能成为地地道道的译者。

(二)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大部分外语院系只能开设普通翻译课程,讲授英汉互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且素材多以文学翻译为主。对于时代性极强的应用翻译,由于课时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外语院系都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存在课程单一的问题。尤其是非翻译专业的英语教育,翻译教学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独立的翻译课一般在三、四年级开设,每周开课两节,总课时往往不足70学时。由于翻译需要较为均衡的中英文水平,并涉及许多其他门类的知识,因此,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对这门学科有个全面的认识,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并接受系统、正规的训练,在实际翻译能力上获得显著的提高是不现实的。更不用说将双语对比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文化因素的对比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了。

(三)翻译教材

一方面,目前一些学校仍沿用1980年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或郭著章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这两种教材虽有许多可取之处,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书中的很多供教师和学生翻译学习和参考的译例有些过时了。缺乏系统性。个别译例生硬、欠准确。另一方面,翻译教材研究依然停留在单纯批评或是赞扬他人教材的层面,提出改进并设计出可行编著教材方案者并不多见。翻译教材单纯讲理论或单纯谈技巧的比比皆是,但真正做到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讲评中融入理论的很少。这也造成很多学生和老师形成做翻译不需要翻译理论,教翻译也不需要教翻译理论的错误观念。

(四)翻译教学方法

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我国翻译课的教材和课题教学大多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把重点放在语言的讲解上。从理解的角度讲,教师会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从翻译技巧的角度讲,教师会着眼于句子结构和篇章逻辑的分析与转换。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具体的翻译技巧,但是没有将翻译活动提升到跨文化交流以及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难免有“一叶障目”之感,忽略了翻译的精髓。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更注重的是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转换,忽略其所在国家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五)跨文化意识的阻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其他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跨文化交际行为。由于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约束,文化态度中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是,人们深受母语文化观念的羁绊,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自觉不自觉地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其他文化,最突出的心理干扰因素是“文化中心论”,或称“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

1.文化偏见

文化偏见论者采取的是一种处于固有的成见所持有的不公平、带偏见的,甚至使顽固不化的歧视态度对待与己不同的文化,喜欢专门搜集可以证实自己偏见的“证据”,对与之矛盾的其他事物和现象则置若罔闻。持有文化偏见的人总是以所谓的“自我参照标准”,即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准,来评价或衡量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的行为或事物。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经营管理者的文化偏见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发生偏差,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2.文化优越感

文化优越感,或称文化中心论,是阻碍跨文化意识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受文化优越感毒害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和判断世界一切文化的行为,与之一致者才是正确的,其他则都是错误的和不好的,都必须加以反对。文化优越感患者处处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认为自己文化的行为标准必须是所有文化的标准。

文化中心论造成的恶果必然是对其他文化和其他社会的严重偏见,无法客观地认识和对待与自己不同的文化。文化中心论会使人们失去获取跨文化意识的意愿与要求,一切以我为中心。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只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州或省和自己的民族才最为道德,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唯一合理的,其他人只能了解“我”、认同“我”和适应“我”。

3.文化模式化

受文化模式化毒害的人本着固有的成见和先入为主的态度,事先设计好一种模式,将其硬套在其他文化头上,采用过于简化、过于概括,甚至加以夸大的手法将其他文化进行硬性分类,将别的文化的一切现象都强行塞进自己设计的模式之中。例如,文化模式化论者认为美国人都很富有、无拘无束、过于友善、讲究物质利益;意大利人感情丰富,情感外露;英国人保守、礼貌,勤奋而且爱喝茶;德国人固执、勤劳、循规蹈矩,而且爱喝啤酒;远东人则含蓄、机敏、狡猾,而且难以捉摸。

二、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教学原则作出这样的规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而翻译教学作为以双语(如英语和汉语)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领域对文化传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商务英语的使用日益频繁和重要性日益加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特别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的可信度和被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即译者对源语和译入语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细微差异、完整性与多样性的感知。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

根据跨文化交际的需要,rromalin和Stempleski在seelye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七大目标,为语言教师提供了参考依据。陈申(2001)将七大目标概括如下:

(1)帮助学生逐步明白一个事实:所有的人都会表现出由不同文化产生的行为;

(2)帮助学生逐步明白:社会的各种因素,诸如年龄、性别、阶级和居住地都无一不影响着人们说话和行为的方式;

(3)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目的文化中在一般情景下人们的具体习惯行为;

(4)帮助学生增加对目的语中的词和短语的文化含义的理解;

(5)帮助学生发展根据证据对目的文化作总体鉴定的能力;

(6)帮助学生培养搜寻和组织文化信息的必要能力;

(7)激发学生对目的文化在智力方面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其他民族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重要因素,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时,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容器。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它的语音、词汇和习惯用语,还包括了解讲该语言的民族的价值观念、交际习惯、行为方式等。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左右手,缺一不可,而文化教学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除了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该通过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文化教学的定义

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加强文化知识、文化适应力的培养。

文化教学就是在语言教学中注意传授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并进行交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比较能力,从而加强其跨文化意识。

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目标,即教授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ledge),培养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和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文化知识是指在外语教学中需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人情风俗等,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之一;文化意识则指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意识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主动在日常学习和交际中注意体会和比较,并从心理上认可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能力指建立在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终极目标

2.文化教学的原则

需要明确的是,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所采用的文化教学是为了语言教学服务的,不可为了文化而文化。一般来说,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有趣及关联原则

文化教学中文化信息的输入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去发现和体验不同文化现象的愿望和积极性;同时,输入的文化信息要能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相关,或与已有的信息网络和未来的语言实践产生某方面的关联。

(2)阶段性原则

文化教学要有阶段性。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教师可将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初级阶段主要介绍日常生活交际中的文化知识以及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英汉文化差异;高级阶段主要介绍中西方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及比较。通过这两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与运用方面产生质的飞跃。

(3)适度性原则

文化教学要把握好尺度,分清主次。英语翻译课堂上的文化教学应该以语言为主,以文化为辅,切忌主次倒置、喧宾夺主。

(4)实用性原则

由于文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日常交际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文化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量选择与所学语言内容和日常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课文中所出现的对于跨文化交际使用价值大的文化知识点应该作为文化教学的重点内容,授课时要讲解细致、清楚。

(5)科学性原则(www.daowen.com)

文化教学要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等问题,要尽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客观,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灵活性原则

文化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自如却并非易事。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开办专题讲座、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表演等,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加强文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范围既具体又广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以文化教学为依托,而文化教学又必须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为了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注重介绍词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词汇层面上往往反映最明显。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等等,总是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词汇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文化意义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对一客体本身所作的主观评价,同一客体在不同文化的人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学好英语翻译的一大障碍,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词语的文化意义在目的语和源语之间的对比。如英语中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而在汉语中的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总是好的意思,如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真龙天子等;再如,“狗”一词,在汉语与英语中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在英语中“狗”的文化意义是褒义的,英语中有“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gay dog”(快乐的人)等用法,而在汉语中“狗”是贬义的,汉语中有“落水狗”、“走狗”,“狗仗人势”等说法。

(2)贯彻语篇意识

韩礼德(1992)认为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具有各种特征的代码,包括语音、文字、语法、词汇、语义等方面的特征。语言的使用就是从这些代码特征系统中作出选择,创造出可以传递意义的语篇。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我们所接触最多的还是由词句组成的语篇,翻译即译意。而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语篇进行分析,其中语篇参数是分析的重要依据。译者只有熟悉两种语言的(语音、文字、句法、词汇、语义的)特征,才能创造出一个和原文等值的语篇来。

在篇章结构上,英语主要呈直线型,汉语篇章主要呈曲线型。英语的段首一般是开门见山的主题句,然后按一条线发展展开,整个段落围绕主题句展开,每个句子都与主题密切相关;汉语则讲究“曲径通幽”,叙述和论证时一般是含蓄而委婉。在翻译实践中,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用汉语的模式表达英语文章,造成思维逻辑上的混乱。

(3)教学中介绍英语日常交际行为的差异

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说话的方式和习惯,使用的称呼语、问候语、称赞语、致谢语和电话用语等不尽相同,有些在形式和用法上还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常常会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发生故障和误解。例如,称赞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称赞语与应答的形式存在差异。例如,当听到别人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是不同的,美国人一般坦然接受,常说“Thank you!”中国人则感到受之有愧,忙以“不敢当”、“过奖了”等应答。

(4)教学中比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双方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难以顺利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中英两种语言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异同,使学生能在交际中作出正确的预测,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4.文化教学的内容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涵和外延十分广泛。文化的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翻译教学中文化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让学生在有限的翻译课时中掌握全面系统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国内学者陈光磊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概括为三种: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其中语构文化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语言结构上的不同;语义文化指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语用文化则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也就是把语言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相联结起来所应当遵循的规则[1]。针对翻译教学的目标和培养对象,笔者认为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涉及如下内容:

(1)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是指与被学习或被使用的语言材料相关的知识,指隐藏在特定言语表达形式背后的信息。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中所面对的英语语句往往会涉及各种各样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又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挖掘背景知识,并将这种文化融入到英语翻译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对整体的英语语句和篇章的理解。

(2)词汇文化

语言是由词汇构成,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因此,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多注意那些带有浓厚文化内涵的词语的理解和应用,必要时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将目的语同本族语词汇加以比较,指出文化内涵的异同。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做到用词准确,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由文化语境所决定的词语内涵意义,避免错译。例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dragon)不是中国人心目中吉祥的动物,而是邪恶的怪物。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合称为“亚洲四小龙”,如果直接翻译成“The Four Asian Dragons”就不大妥当,但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对等翻译。

(3)社交文化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最终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与间接的接触才能实现,因此,英语中的社交规范也是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社交礼仪、称呼与称谓、禁忌与委婉、问候及其应答、告别及其应答、称赞(恭维)及其应答、批评及其应答、感谢及其应答、道歉及其应答、祝贺及其应答、邀请及其答复、请求与提供帮助、赞同与反对、同情与安慰、劝告与建议、社交书信等。

(4)非言语文化

非言语行为包括说话时的语调、语气、语速、音量、身姿、手势、表情、服饰、体距(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来作为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手段,在交际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有效地辅助了言语行为的实施。

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表示的意义正好相反。如果对地方的文化习俗不熟悉或不了解,就会导致交际障碍,甚至引起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因此,为确保学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教学中向学生教授英语中非言语行为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5.文化教学中译者的文化身份

在全球文化交流对话的过程中,翻译的桥梁沟通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它通过语言文字的转换把异域文化介绍进入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文化能够吸取异域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它也把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解自己的民族。在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文化身份的定位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以及生成什么样的译本等。

在全球化语境下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全球性和民族性这一对矛盾也日益突出。全球性要求译者对全球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方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为己所用;而民族性又要求译者必须坚持文化身份的本土性,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可能克服全球性的弊端,减少全球化的副作用。由于全球化语境下译者面临着全球性和民族性对立统一的矛盾,我们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和全方位去探讨和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

(1)从全球性方面来看,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种客观存在。作为译者,首先要做到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全球化,正确认识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具备双语能力,还要具备双语文化知识,非常精通所译文本的源语和译语的文化背景,做到正确传达异域文化。

(2)从民族性方面来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全球化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同时导致各民族文化越来越多的趋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首先要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避免被全球化同化而失去民族个性。同时通过翻译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对话论坛上的一个声音。

6.文化教学的课堂活动

对于目的文化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只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目的语及其文化的兴趣,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学习目的文化除了通过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方法之外,我们还要从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入手,通过生动的跨文化交际课堂活动,让学生去真正地了解和体会目的文化以及目的文化当中人们的行为模式,这样,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在英语翻译教学课堂中,文化教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具体如下:

(1)教师的讲解与展示

一般来讲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展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文化教学绝不是只限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解活动。学生从彼此之间或者从目的文化成员身上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要远远多于其从教师本身处所学习到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滔滔不绝的演示者,而是要成为一系列不同的文化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

(2)课堂讨论活动

组织课堂文化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交流加深对某种主题的了解,而不是劝说别人或与人争辩。在讨论中,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和主持人,不应占用太多发言时间,学生应是主体,教师只在提示和纠正偏题现象时发言。课堂讨论活动对学生培养文化意识具有显著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文化教学模式,并且这一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一些刺激方法和输入方法的配合。例如,文化作品阅读、文化影像欣赏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模拟活动都可以用作课堂讨论活动的输入方法。

(3)文化模拟

任何形式的文化模拟活动都可以帮助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认识并了解目的文化。这样的活动同样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与隔膜。在文化模拟活动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文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呈现出并及时发现文化和语言上的错误,并指导学生注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在同一语境中的相同之处及其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实物与绘画

教师可以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布置一些反映目的文化的实物、图画和照片。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就能够时刻感受到目的文化中的象征物。这一课堂活动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就其母语文化和目的文化中的同类实物和场景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比较。让学生观察反映某些文化群体的实物与图像,前者计算检测某些物品的用途等方法都可以在这一类的文化教学活动中实施。

(5)文学作品欣赏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以加深对不同文化内涵的理解。此外还可利用外教资源,鼓励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通过与外教接触,学生们可以直接地感受到英汉文化的差异,学生可以从中习得第一手资料,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需要结合具体的跨文化教学实践来进行。事实上,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工,这需要英语教师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要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是目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该具有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能力,进而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相应地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注释】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