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性质都有哪些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性质都有哪些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的共性使转换成为可能,文化的个性决定转换不可能完美。文化差异往往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克服的最大的障碍。从另一侧面来看,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可能性与可理解性早已为翻译实践所证明。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源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释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性质都有哪些

一、翻译的文化交际性质

翻译是人类最复杂、最困难的活动之一。它涉及人的认识、审美、语言文化素养、对翻译的认识等诸多因素。翻译活动产生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探索从未终止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的范围和规模也在发展,人们对翻译性质的认识也在发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源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译文一方面要跟原文取得“最切近”的效果,另一方面又是“自然”的译语语言。中国当代学者王以铸说:“好的翻译绝不是把原文的一字一句硬搬过来,而主要的却是要传达原来文章的神韵。”

然后翻译又不是一项纯粹的语言活动,还牵涉到各种非语言因素,特别是种种文化因素,因此,有的学者又给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印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陈宏薇教授对翻译的解释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我们在转换一个文本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翻译的本质是释义,是意义的转换。

孙致礼教授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

纵观中外翻译名家对于翻译性质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定义的内涵越来越清晰、具体。从纯语言的转换到语言中意义的转换,再到语言信息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转换。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转换。文化的共性使转换成为可能,文化的个性决定转换不可能完美。文化的个性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译者的使命就是架设跨越鸿沟的桥梁

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以来,跨文化交际就应运而生了,而要使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够正常运行,就需要进行翻译活动。当最初的两个操着不同语言(包括了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和形体语言)的族群邂逅相遇时,双方的交流离开了翻译肯定是难以进行的,所以为了有效地实现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翻译也就随之产生了。翻译人员和翻译活动的产生,推动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乃至促进了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全球性跨文化交际。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的出现催生了翻译活动,而翻译活动反过来又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对文化与翻译间关系的论述和对翻译实例的考察可以看出,语言中承载的文化因素是翻译中不可回避的,译者一定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不要把文化因素当成单纯的语言问题来处理。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翻译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www.daowen.com)

二、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研究

随着时下文化研究热的兴起,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也逐渐形成潮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加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不少学者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以及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还不能保证译者能深入、灵活、有效和得体地表达思想,他还必须了解源语和译语的文化。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可能性和可理解性

人类本身的共性,包括不同语言的共相存在,地区文化的相识性和人类所共同具有的感知能力和领悟力,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可理解性。但不同语言与文化的个性和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又构成了沟通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有一定限度的。在翻译研究中,普遍认为,翻译中一般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语言不可译是指目标语没有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语言形式;文化不可译是指与源语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如作为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负载词,但在其他语言文化中很难找到对应词汇,这给翻译带来巨大的困难。文化差异往往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克服的最大的障碍。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必要时译者要做到淡化自己的文化。换言之,在必要时要避免使用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词语和表达法,在对方语言文化中没有相同的事物或概念时,要进行解释或改写。如果一味坚持使用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词语与表达法,不淡化自己的文化,那么往往难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从另一侧面来看,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可能性与可理解性早已为翻译实践所证明。随着文化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许多过去似乎无法沟通的或是无法翻译的东西现在能翻译了。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源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释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当然,深入了解人类交流的困难与障碍,交流的可行性与限度对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至关重要。

(二)跨文化交际对翻译研究的推动

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确定翻译标准的依据,翻译标准强调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它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为旨归。跨文化交际学为从跨文化视角审视特定文本所处的语境和语言特点提供了科学锁定的方法。综观国内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着重探讨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习俗、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一些学者侧重于从这些方面着手对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异同进行专题的或全面的对比研究;而更多的学者则是从翻译学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中如何运用译语恰当、准确地传达源语的语义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的问题,侧重对翻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的探讨。他们都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和见解,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跨文化交际学理论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文本、语篇生成和传播的宏观语境与微观语境、文化氛围的客观认知,对信息接受者的整体特点和具体个性的确切了解,对精确翻译文本、语篇中“符码”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以及对确定翻译标准适度性、翻译技巧选用的策略性、确保翻译过程合理性、翻译质量优质性、翻译传播效果的实效性提供了定性或定量的依据。

【注释】

[1]张全:《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