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与特征!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与特征!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文化把交际看作是传递信息的过程,强调交际的工具性功能,他们认为达到个人的目的就是有效的交际。而东方文化则认为除了发送和接收信息外,交际更重要的目的是保持人际关系,他们往往认为保持人际关系比交换信息更重要。从跨文化语言交际来看,信息接受者的反馈与信息传播者的预期是否接近,取决于双方对彼此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的熟悉程度和语用策略的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与特征!

一、什么是文化交际

(一)交际

1.交际的含义

交际无所不在。每一天,每一刻,人们都在进行交际,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交际发生。日常生活中交际的例子举不胜举:婴儿一降生就开始啼哭,啼哭就是婴儿与外界交际的方式,它代表的含义可能是“我饿了”、“我渴了”;汽车驾驶员看到红灯立即停车,也是一种交际;即使人们在独处的时候,也在交际。因此,我们可以说交际就是使用符号和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把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交际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表示common的意思。交际这一概念与“社会共同”、“社会共享”密切相关,即“社会共同”或“社会共享”是交际的前提。在《朗文当代英语辞典》中,“communication”的定义是这样的:Communic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exchange information or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交际是人们交流信息或表达彼此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交际”一词在汉语中自古有之。古时指接触往来:“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辞源》)现代定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现代汉语词典》)。

西方文化把交际看作是传递信息的过程,强调交际的工具性功能,他们认为达到个人的目的就是有效的交际。而东方文化则认为除了发送和接收信息外,交际更重要的目的是保持人际关系,他们往往认为保持人际关系比交换信息更重要。

2.交际的构成因素

交际是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八个要素:信息源(source)、信息编码(encoding)、信息(message)、信息渠道(channel)、信息接收者(receiver)、信息解码(decoding)、信息反应(response)和信息反馈(feedback)。

(1)信息源

信息源通常指交际需要和愿望的具体的人,是消息的制造者。“需要”是指希望别人对自己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认可,或改变别人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需要;“愿望”指试图与别人分享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因为交际过程通常由一人以上参与,所以交际中通常有多个信息源共同存在。

(2)信息编码

编码指传播者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运用某种语言的词法、句法等规则对语码进行选择、组合和创造信息的过程。内心所思是不能直接与别人分享的,我们必须依赖符号来表达,因此编码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个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语言本体的词法、句法等规则对语码进行选择、组合和创造信息的过程。

(3)信息

信息指传播者编码的结果。信息是交际个体在某一特定时空的心态的具体写照,因此就面对面的交谈而言,除了语码之外,还伴随着很多交际个体的非语言的信息,以及交际环境信息。从跨文化语言交际来看,信息就是一个由语码、非语言信息及交际环境信息整合而成的综合体,其中渗透了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密码。

(4)信息渠道

所谓渠道就是传递被编码的信息的途径。渠道是把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或媒介。信息传递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形式的,如书信往来、书刊、报纸、告示等;可以是电子形式的,如电话、电视等;还可以是声波和光波形式的,如广播、录音、图片等。从跨文化语言交际来看,面对面交谈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形式,这是通过听觉和视觉途径传递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值得探讨的方式。

(5)信息接收者

信息接收者是接收并注意信息的人。信息接收者可以是有意图接收信息的,如他就是信息源意欲交际的对象;也可以是无意图的,如他恰巧听到了某个信息。交际通常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反复的过程,交际中人们通常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接收者。

(6)信息解码

解码指信息接受者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化为意义的过程。解码是一种对信息加工的心理活动,通过对信息的理解或翻译,信息源行为就被赋予了意义。信息接受者在解码过程中,除了理解语言符号,还要解释附加的文化信息,从而准确解码。

(7)信息反应

信息反应指信息接收者在解码后的行为。信息反应可以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源的行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采取任何行动;也可以是采取了信息源所期待的行为,甚至可以是信息源不希望看到的行为。

(8) 信息反馈

反馈是信息接收者反应的一部分,是被信息源接收到,并且被赋予含义的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反馈行为表现为对对方陈述的评价,对对方疑问的应答,对对方要求的表态等。如果信息接受者采取的行为符合或接近信息传播者的预期,那么交际是成功的;反之是无效的。从跨文化语言交际来看,信息接受者的反馈与信息传播者的预期是否接近,取决于双方对彼此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的熟悉程度和语用策略的运用能力。

3.交际的特征

(1)交际的动态性特征

交际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活动,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交际就像是一部动画。而不是一幅图片。交际中人们说出的话语和作出的行为很快就被其他的话语和行为所取代。在交际中,人们不断受到彼此发出的信息的影响,而且在交际过程中交际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彼此作用,所以交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交际的交互性特征

交际的交互性体现在交际中所有的参与者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创造和保持意义。交际中,每时每刻人们都在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3)交际的不可逆转性特征

交际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因为人们一旦说了话,说出的话被别人听到并且赋予了意义,人们就无法收回自己说出的话。所以交际一旦发生,就是一个完结的活动,就不可能被收回,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4)交际的系统性特征

交际不是孤立地发生的,而是处于一个庞大的系统中。这个系统包括:交际发生的场景、场所、场合、时间和参与交际的人数。

(5)交际的语境性特征

所有的交际都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交际发生的语境包括交际活动的具体环境和交际者之间的关系。

交际活动的具体环境可以是物理语境,也可以是社会语境。物理语境指交际实际发生的地点:室内的或户外的、拥挤的或安静的、公开的或私人的、寒冷的或炎热的、明亮的或黑暗的地点。社会语境指交际发生的不同社会场合,如婚礼、葬礼、上课、看体育比赛。每一种社会场合都对人们的交际行为有不同的期待和规定。

人际关系语境指交际中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关系。人们对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交际行为有不同的期待。例如发生在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以及熟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在话题的选择、说话的语气和态度等方面会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通常概念意义上的交际,是指同一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其核心是获取共同所指的含义。其交际的过程是:作为信息源的一方在双方共享的知识(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渠道把信息传递给信宿。由于双方共享知识的存在,省去了信息编码的过程,同时也使得信息解码变得异常简单。当然,所有这一切都要以双方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为基础。

(二)文化对交际的影响(www.daowen.com)

语言是人们用来进行交际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人们常常认为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就能够进行成功的交际。事实并非如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交际内容和方式。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交际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交谈模式和交际风格两方面。

1.文化对交谈模式的影响

文化对言语交际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交谈模式的影响。交谈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人们的交谈模式因为各自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差异。一旦人们掌握了某个文化的交谈模式,与人交谈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具体来说,文化对交谈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着交谈的时间与地点的选择、话题的选择和话轮的转换等。

就何时讲话的文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习惯。例如,英国人一般不与陌生人交谈,如遇陌生人主动问问题,他们一般会尽量作简短回答。而在有些文化中,人们却愿意与陌生人闲聊,如遇到那些来自不愿与陌生人交谈的文化中的人时,他们就会认为对方高傲、缺乏合作,对方则会认为他们说话太多,不可信任。

就话题的选择而言,中国人习惯谈论家庭背景、教育情况、工作收入、婚姻等涉及个人信息的话题;而英语国家人士往往认为谈论此类话题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在与不熟悉的人谈话时,会被认为是侵犯隐私。

话轮这一概念是由Harvey Sack,Emanuel Schego lff of Gail Jefferson(1974)提出的,他们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总结了以下三条话轮转换规则:(1)如果当前说话人选定下一位说话人,那么所选的人就有权继续话题,而其他人无此权利;(2)如果当前说话人没有选定下一位说话人,会话人可以自选,但并非必须自选。如果已自选,第一位自选人就接续了话轮;(3)如果当前说话人既没有选定下一位说话人,会话参与者又没有自选,那么当前说话人可继续(但并非必须)说下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谈话时话轮转换的习惯也不同,如美国人谈话中的话轮转换往往在两人间来回往复,并且常用副语言、眼神交流及姿势来暗示话轮转换。而日本人则习惯在谈话中等待说话时机,谈话中经常出现停顿和沉默,因为他们惯于保持沉默和自我思考。可见,交谈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人们的会话模式会因为各自文化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2.文化对交际风格的影响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风格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体现在下面两类交际风格中。

(1)直接交际风格与间接交际风格

所谓直接交际风格,即交际中人们把自己的愿望或意图直接地表达出来。交际中人们更多的是依赖语言符号来传达信息。一般说来,西方国家或低语境文化的国家多采用直接交际的风格。比如在美国,人们常使用“当然了”、“没问题”、“毫无疑问”等表达方式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际中人们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间接交际风格指在交际中人们会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意图,或者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间接交际风格的特点是使用含蓄的、含糊不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更多的是依赖非语言符号来传达信息,人们不依赖“言传”而更多地依赖“意会”,人们对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语境。而且,在间接交际风格的文化中,人们会尽量保全对方的面子,避免发生正面的冲突,以便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2)个人交际风格与语境交际风格

个人交际风格指在交际中人们强调交际者个人的身份。个人交际风格的文化通常在句子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如美国人在交流中,一般比较随意,很少使用正式的称呼,最常用的词语是“you”和“I”。

语境交际风格指在交际中人们强调角色和地位。社会语境决定了词汇的选择,尤其是代词的选择。如日本人在交流中经常根据自己和对方的地位关系选择使用敬语。在泰国,人们在选择代词的形式时要考虑对方的地位和与自己熟悉的程度等因素。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一般指的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成员相互间进行的交往活动,也指说同一语言的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际,还有人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概括来讲,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从事的交际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从上述概念界定来看,跨文化交际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也指同一文化圈内部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过立足对外汉语专业,文化差异主要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文化差异。因为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形来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交际失误,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人际交往。

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

假如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而另一方使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交际是无法进行的。但是,既然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使用同一种语言,那么用来交际的这种语言对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另一方来说必然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语”)。

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外语教学当然要注重跨文化交际,但他们的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因为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有很多是从事对外交流工作,这项工作的要求之一就是能通晓两种语言,能在跨语言交际中充当翻译角色。换句话说,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由“翻译”这个中介来解决。译者必须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异,并在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融入不同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对外汉语专业任务是教会外国人说中国话,包括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所以着眼点在交际双方的直接交际侧重用语规范,通过了解对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协调双方交际中涉及的文化因素,从而保证交际的有效性。

二、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往时产生心理距离是很自然的,因而文化碰撞、交际失误、人际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而这样产生的后果往往也十分严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行举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各自社会的习俗规范,都是特定社会群体价值观的真实写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展示个性,崇尚标新立异,是美国社会中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他们为人处世的信条;而在中国社会,这样的所作所为可能会被看成“另类”,受到群体的非议,难以融合到主流社会群体中。

交际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必然在交际中产生制约作用。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情况来看,影响交际的制约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二是民族性格,这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三是自然环境,这是文化特质的历史缘由。

(一)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指人们心目中对于万事万物的相对比较固定的、成套的评价、看法或价值评估体系。价值观是一切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核心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领域。既然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那我们可以说它与交际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能够发现价值观。例如,日本人说话委婉,他们不愿意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反映出他们的人际关系中讲究“和”的价值取向;中国人对别人的当面称赞往往用否定的言辞加以拒绝,这体现出我们传统的谦虚美德。又如,中国社会崇尚群体取向,就是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可以牺牲。在处理个人与集体或环境的关系方面,人们被要求做到“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甘当“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人们习惯于忍让,力求个人身心与整个环境相适应;人们习惯于避免“锋芒毕露”,因为“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而在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崇拜个人主义。值得指出的是,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取向并不意味着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可以为所欲为,不顾他人。他们崇尚个性解放、提倡自我奋斗,是在法律、法规约束之中的,因而在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西方个人主义取向在英语合成词中就有所体现。英语中以self(意为“自我”)为前缀的合成词有100多个,如self-support(自立)、self-help(自助)、self-esteem(自尊)、self-confidence(自信)、self-respect(自重)、self-culture(自学)、self-reliance(依靠自己)、self-dependence(自力更生)、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denial(自我克制)等,这种现象在其他语言中是少见的。

(二)民族性格

何谓民族性格?具体来说,民族性格就是指一个民族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一种总体的价值取向。性格的表现是心理特征,性格的根由来自态度取向。

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如果说价值观念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那么民族性格就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因此民族性格是可感知的行为特征,对交际行为有着直接的支配作用。

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民族性格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中庸恭谦,内敛含蓄;情感本位,和平宽厚;聪慧灵巧,机动权变;勤俭耐劳,安贫乐道;家庭至上,崇拜权威;具象思维,整体把握。概括来说,中国的民族性格体现了以人生为核心的人文特质,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美国的民族性格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自我奋斗,不信天命;相互独立,尊重隐私;讲究效率,勇于创新;不拘礼节,坦率真诚;平等、民主、自由;好动、善变、求异。概括来说,西方人对人生的探讨偏重于追求世界的本体,关注的是怎样认识自然或客观世界,而不是怎样为人处世。

(三)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多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欠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进而决定人们的行为模式、社会规范。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西边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边是茫茫大海,南边在古代是尚未开发的不毛之地,北边虽然开阔,又被秦始皇修了万里长城,筑起了一道人为的屏障。中华民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包围圈”里,完全被自然环境所封闭。但同时,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属温带,适合农耕。这样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中华民族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并养成了与其相应的生活习惯,尚农轻商,靠土为生,自给自足,形成了经济小农化,国家家庭化,社会等级化,礼仪规范化等传统的价值观念。

希腊是欧洲的一个岛国,四面被茫茫大海所包围。国小资源少,地少只有往外跑,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征服大海,去发现新大陆,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出海探险,老弱妇孺留在故土,家庭模式被瓦解;海浪凶险,出海者必须同舟共济,互相结成了平等的契约式关系。于是在海洋国家中最早地发展了航海业,形成了商业经济。西方文化及民族性格、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由此诞生。

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对其的影响,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