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明灿烂的宁夏:西夏政权兴亡

文明灿烂的宁夏:西夏政权兴亡

时间:2024-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07西夏政权兴亡西夏王陵公元1038年,即北宋仁宗赵祯景祐五年,在祖国的西北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党项为主体民族的名为“大夏”的民族地方政权。后来的西夏政权,正是在平夏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作为西夏王族的拓跋氏又是平夏部里势力最显赫的大族。恰值这个时期,夏州政权内部出现了政治动荡。时年19岁的李继迁坚决反对迁往汴京,执意留在银州。宋廷上下闻讯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时,西夏总兵力约50万人。

文明灿烂的宁夏:西夏政权兴亡

07 西夏政权兴亡

西夏王陵(银川市境内)

公元1038年,即北宋仁宗赵祯景祐五年,在祖国的西北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党项为主体民族的名为“大夏”(族内称大白高国,史称西夏)的民族地方政权。西夏朝廷改兴州(今银川)为兴庆府作为京都,传十主,历时190年(公元1038~1227年)。如果从李继迁叛宋(公元982年)算起,则存在246年。但西夏被成吉思汗蒙古大军消灭后,国亡、都毁、人散,其历史在正史中记载很少,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谜团。

党项东迁与兴盛

西夏文字残碑(宁夏银川)

党项人是我国古代羌族的后裔,自称为“弥人”,吐蕃称他们为“弥药”。最初,他们活动于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曲折北流之处。以游牧为业,不善农耕。唐太宗贞观年间,党项拓跋氏首领拓跋赤辞率部归附唐朝,被任命为西戎州都督,并赐姓李。后来,受吐蕃压迫,陆续移其部于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一带。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起兵叛唐,唐王朝采纳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建议,将居住在灵州至庆州一带的党项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以北、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以东地区。此后,迁居于银、夏一带的党项族部落被称为“平夏部”。后来的西夏政权,正是在平夏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作为西夏王族的拓跋氏又是平夏部里势力最显赫的大族。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884年),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僖宗授以夏州节度使,再次赐姓李,封夏国公,统辖夏、绥(今陕西绥德)、银、宥(今陕西靖边东)4州之地,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封疆大吏。从此,党项拓跋氏首领便世袭此职,长期统辖这一带地方,成为中国西部边境上一支强大的藩镇势力。

五代时期,中原霸主分别采用加官进爵的办法,轮番笼络拓跋氏。而拓跋氏也正好利用中原战乱频发、王朝更迭、无暇西顾的时机,大力扩充地盘,壮大势力。到后周末年,夏州拓跋贵族不仅在境内征收税赋,而且任命官吏,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西夏疆域图

宋朝建国之初,夏州集团与宋廷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在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完成了对南方政权的军事行动后,就把军事的重点转移到北方来,准备削弱夏州的地方割据势力。恰值这个时期,夏州政权内部出现了政治动荡。党项首领李彝兴之孙李继捧袭位后,因内部矛盾迫使他上表宋太宗请求入朝。太宗顺水推舟,诏命李继捧入朝,并迫使其交出了拓跋氏经营了300年之久的夏、绥、银、宥、静之地。李继捧携家眷及族人首领270多人、种族500多帐迁居汴京。时年19岁的李继迁坚决反对迁往汴京,执意留在银州。李继迁采纳了汉儒谋士张浦的意见,以地斤泽(今内蒙鄂托克旗境内)为据点,并利用和豪族大姓通婚的方式,同野利氏等各部落建立反宋联盟。

石碑座(宁夏银川)

镏金铜牛(宁夏银川)

辽称臣请婚,辽圣宗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后又封宗室女为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并赠马3000匹,以壮大李继迁实力,促使他更大规模地向宋进攻。不久,辽圣宗又封他为夏国王。李继迁的另一手是向宋示好,被宋廷授为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李继迁在不费一枪一弹取得宋银、绥二州后,并不接受招抚。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李继迁向宋朝索取夏州不得,便出兵攻打乌池(今陕西定边)、白池(今宁夏盐池北)、清远军(今盐池)等地。第二年三月,又于浦洛河(今宁夏吴忠境内的苦水河)大败宋军护粮队,夺取宋军运往灵州的军粮40万石。四月,又攻击西凉府(今甘肃武威)。五月,又纠集党项族10余部数万人围攻灵州。李继迁对灵、夏一带的骚扰,牵制了宋朝大量兵力,有利于辽朝的军事行动,得到了辽圣宗的鼓励,封李继迁为西平王。

李元昊像与西夏废陵(银川市境内)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赵炅病死,真宗赵恒即位。李继迁一面举部发哀,遣使朝贡,表示与宋友好;一面要求宋朝封藩,赐还夏州等故地,并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党项拓跋氏重新占据了夏州等5州故地。此后,李继迁以此为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地向外扩张疆土的军事行动。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吴忠境内),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河西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和西域向宋朝的贡道,同时阻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军力建设。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时年42岁。

西夏建筑装饰品绿釉鸱吻(宁夏银川)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李继迁死,子李德明上台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人的势力范围。公元1020年,李德明选定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为都城,改名兴州。但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

从李元昊称帝到国灭(www.daowen.com)

公元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叛宋。他首先弃赐姓李赵,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同时,他还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即今宁夏中北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

西夏王陵出土的陶制迦陵频伽(宁夏银川)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升兴州为兴庆府(今银川),作为都城。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号称“万里之国”。宋廷上下闻讯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在公元1044年,他于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完全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此时,西夏总兵力约50万人。大败宋辽之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横淫纵,甚至将儿子宁令哥的妻子强纳为妃子。公元1048年元宵节,因夺妻之恨,宁令哥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挥剑刺父,将其父元昊的鼻头全部削掉,元昊痛极血尽而死,时年46岁。后来西夏征伐不断,在与宋、辽对抗中,国力大亏。与此同时,女真崛起,金国代辽,西夏向金称臣,继续与金、南宋相对抗,成三足鼎立之势。

蒙古崛起后,视西夏为眼中钉,一方面因西夏占据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通道黑水城,另一方面是因为西夏控制着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的财富,于是不断派兵袭扰西夏。而西夏这时也因统治集团的腐败,内部各种矛盾激化,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西夏政权覆灭已近在眼前。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公元1227年西夏末帝李img94投降蒙古。此时成吉思汗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img95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西夏国灭。党项族退出历史舞台。

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宁夏银川)

西夏党项族的历史文化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经济并不发达,在西夏建国后,景宗元昊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因此兴修水利工程,并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后来,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

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同时,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西夏农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四方的物品会集到兴庆府。西夏的毛纺业、兵器制造业、采盐业、造纸印刷业、金银制造业、玉器加工业、酿酒业均非常发达,特别是兵器制造业,比如神臂弓、旋风炮以及劲弩不能射入的冷锻铠甲均为世人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国剑”,锋利无比,贵重一时,当时就为宋人所珍视。

西夏乐舞图(内蒙古黑水城)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西夏党项文化中,佛教文化一枝独秀,其中佛教艺术堪称代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水城、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都是有关西夏文化的重大发现。宋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西夏人消灭瓜州、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开始统辖敦煌地区。此时西夏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

党项民族能歌善舞,西夏王国有过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乐舞。西夏乐舞深受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又保持发扬了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特色,具有豪放刚健之美。它曾伴随着党项人的建功立业,造就出自己的辉煌,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随着西夏灭亡,西夏乐舞也随之消失。

西夏文“首领”铜印(宁夏盐池)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西夏建国时,元昊和野利仁荣等创制西夏文字,称“国书”。野利仁荣演绎为十二卷,是西夏最早的一部字书。西夏文模仿汉字,字形方整。字体也有草书、隶书、篆书。文字结构有全、左、右、干、头、下等区别。字体的创制,多用汉字六书的会意法。如闪为电傍、霹傍。也有以类相从法,如属于丝织品的字自成一类。西夏文中还有时直接借用汉字,如圣字,字义和读音都作圣。但西夏文字多用左撇,无直钩,这又与汉字不同。西夏文字的创制,是夏国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的一个标志,同时也为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载体。

西夏国书创制后,公私文书都用国书书写,但汉字仍在夏国通行。夏国给宋朝的文书,多用西夏文和汉文并列书写。夏国铸造的钱币也有国书和汉字两种文字。秉常在位时铸造的天赐宝钱、大安宝钱都是两种文字同时并列,以利于在各民族间流通。现存西夏碑刻,如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也是西夏字和汉字同时并列刻石。说明所谓的“西夏文”并没有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工具。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夏国儒学逐渐流行,主要依靠来自宋朝的经书。夏国推行儒学,陆续将汉文经书译成西夏文字。汉文经史律令、实录和天文历法等都在翻译之列。额济纳夏黑水城出土的古书中,有《孝经》《论语》《孟子》的西夏文译本。《论语》和《孟子》都有西夏人自己作的注释。还有一种无题书,内容全是《礼记》《左传》《周书》《毛诗》的引文辑录。西夏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如:西夏王陵、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黑水城等。

西夏服饰图(甘肃敦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