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边塞诗-文明灿烂的宁夏

边塞诗-文明灿烂的宁夏

时间:2024-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05唐代边塞诗与宁夏今天的宁夏地区,在唐代是中原王朝的战略要地。这首诗也是唐初边塞诗中有关宁夏内容的一首代表作。唐中“四大家”边塞诗初唐以后,有很多文人墨客们亲自游历过宁夏,以边塞诗来歌咏宁夏,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鎏金铜佛唐代其他边塞诗代表作唐代还有一些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也写下许多事涉宁夏的名诗传世。

边塞诗-文明灿烂的宁夏

05 唐代边塞诗与宁夏

今天的宁夏地区,在唐代是中原王朝的战略要地。行政上归关内道(相当于京畿地区)管辖,军事上南有原州,置都督府,北有灵州,置朔方节度使,既是京都的北大门,又是国家北方边防重地,还是中西交通的要道。在这片土地上,既见证了盛唐的武功,又留下了文治的事迹,其中边塞诗的涌现就是它的重要标志之一。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它的内容多数是写西北边塞和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对这里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像

唐初“四杰”边塞诗

初唐时期,边塞诗中的“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都擅长五律,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品。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期。四人以才子齐名,在文坛斩露头角,有着非常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糜,提倡刚健骨气。

其中,卢照邻的《紫骝马》《陇头水》《战城南》《关山月》等,都是沿用乐府旧题,但和六朝“落梅芳树,共体千篇;陇水巫山,殊名一意”的乐府诗有着天壤之别。这些边塞诗都雄浑浩阔,文质并重,情真意切,可谓开唐代边塞诗之先声。《上之回》一诗对萧关的环境进行了生动的叙述:“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足见萧关之险,萧关之重要。诗中所写的“萧关”,在今宁夏同心县与海原县交界处。这首诗也是唐初边塞诗中有关宁夏内容的一首代表作。

唐中“四大家”边塞诗

初唐以后,有很多文人墨客们亲自游历过宁夏,以边塞诗来歌咏宁夏,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关于萧关、灵州等地的边塞诗尤其著名。其中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人四大家的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人,都有关于宁夏的名诗传世,如高适的《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还有李益的《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暮过回乐烽》《夜上受降城闻笛》,卢纶的《送都尉归边》,张籍的《送李骑曹灵州归觐》,李昌符的《登临洮望萧关》,卢汝弼的《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曹松的《塞上》等。朔方成为宁夏的代名词和别号,在唐朝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例如韦蟾的《送卢藩之朔方》、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说赴朔方郡》、高适的《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皇甫冉的《送节度赴朔方》、张虫宾的《朔方书事》等。至于诗文之中以“朔方”喻射、指代宁夏者更是不胜枚举。唐以后的作品更是纷纷效仿,越来越多。

唐鎏金铜佛(宁夏固原)

唐代其他边塞诗代表作

唐代还有一些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也写下许多事涉宁夏的名诗传世。如诗圣杜甫的《近闻》和《送灵州李判官》二首,反映诗人反对动乱,渴望和平,强烈要求国内各民族团结友好的愿望。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城盐州》,是一首无情鞭挞一些守边军阀不顾社稷安危,养兵自重,纵敌为患无耻行为的著名讽喻诗;中唐郎士元、卢纶二人的《送李骑曹之灵武》和《送都尉归边》,客观反映边关军人生活,赞扬边官为国戍边的精神;晚唐诗人薛逢的《送灵州田尚书》,是为数不多反映边疆各民族军民联合抵御不义战争,要求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珍贵诗篇。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杰出诗人、画家王维曾奉旨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凉州河西节度使慰问打了胜仗的将士,路过宁夏,留下一首千古绝唱《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代瓷砚(宁夏固原)(www.daowen.com)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出使塞上的沿途所见,刻画了塞外的壮丽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诗中的名句,近代学者王国维评之为“千古壮观”。诗人描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到底在什么地方?宁夏固原的学者认为,这里的“长河”就是萧关古道上的清水河,因为清水河在唐代的水量要比现在大得多,称它为“长河”亦不为过。宁夏中宁县的学者则认为,王维是从唐代丰安(治在今中宁石空附近)渡过黄河的。理由是:诗中的“萧关”,是指唐代的萧关县(在今宁夏海原李旺堡一带),而不是汉萧关。其次,“燕然”既不是指今蒙古国的杭爱山(汉代称燕然山),也不是指唐代的燕然都护府(治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而是指唐代的燕然州。燕然州即燕然羁縻州,唐时六胡州之一,在回乐县境内,今中宁、中卫两县黄河以北土地都属于回乐县所辖。另外,他们还认为,隋唐之际,人们从凉州取道腾格里沙漠回关中,有两条大道:一条是从胜金关内的丰安渡过黄河,走平凉—固原大道;另一条是翻越贺兰山经灵州,走环县—庆阳大道。中卫县的文人则更是早把这一景观锁定在沙坡头旅游区,他们的旅游广告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如诗如画的景色;浓酒飘香,歌声绕耳,如醉如痴的旅程,都从这里开始。”其实,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观的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并不十分重要,或者也许并无具体地点。重要的是,它十分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塞上的“千古壮观”,使其成了数千年来流传的“千古绝唱”。

中唐著名诗人李益曾两次来过灵州。先是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在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幕府任幕僚时到过灵州,后又于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府任幕僚达四五年之久。他在灵州期间,曾写了两首诗。诗人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了戍守灵州的唐军将士的思想活动和感情。

一首是《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描写了战士久戍不归的忧伤:在月明之夜,诗人登上受降城,向远处眺望,似乎已看见回乐县烽火台前的沙漠;从远处飘来的笛声,如泣如诉,引起军中戍卒一片思乡之情。这首诗的意境很美,但很凄凉。据说此诗传入长安,被人谱曲绘画,风靡一时。回乐县,在今宁夏吴忠境内,唐朔方节度使治所。

另一首是《暮过回乐烽》:

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
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

这首诗巧妙地通过对比和回文等修辞手法,反映了戍边将士含辛茹苦、乐在其中的气概。也有人认为,“乐未回”是故作慷慨之词,其实是正话反说。这一对偶句正是巧用地名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及寂寥、凄冷的眼前景色引发征人的思“回”之情。总之,这两首诗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了灵州将士为了防御吐蕃而不得不长期坚守边镇的境况。

唐代的盐州,治在今陕西定边境南,辖今宁夏盐池县。盐州“地当冲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被吐蕃攻占,城毁。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唐德宗下诏令重修,筑城军卒深知盐州城的重要性,日夜苦干,仅用了20多天时间就筑城成功。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一片盛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写了一首题为《城盐州》的叙事诗记述此事:

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
蕃东节度钵阐布,忽见新城当要路。
金乌飞传赞普闻,建牙传箭集群臣。
君臣赭面有忧色,皆言勿谓唐无人。
自筑盐州十余载,至今毡裘不犯塞。
昼牧牛羊夜捉生,长去新城百里外。
诸边急警劳戍人,唯此一道无烟尘。
灵夏潜安谁复辨,秦原暗通何处见。
鄜州驿路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芪贱。
城盐州,盐州未城天子忧。
德宗按图自定计,非关将略与庙谋。
吾闻高宗中宗世,北虏猖獗最难制。
韩公创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汉兵。
东西亘绝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
如今边将非无策,心笑韩公筑城壁。
相看养寇为身谋,各握强兵固恩泽。
愿分今日边将恩,褒赠韩公封子孙。
谁能将此盐州曲,翻作歌词闻至尊。

诗人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了修筑盐州城的战略意义和筑城带来的好处。诗中对修筑盐州城后,如何引起吐蕃人的惊慌、边关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情况都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另外,诗人也无情地鞭挞了塞上的藩镇军阀不顾社稷安危、人民祸福,而玩忽职守,一心想扩充自己势力和邀功争宠的行为。

唐代丝路沿线的石空大寺与佛像(中宁县境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