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课考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专论

高校思政课考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专论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而言,它的目的是明确的: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确立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奉行集体主义原则,坚持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在道德实践中,自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中存在的一大矛盾。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创新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属于学校考试,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沟通教与学,促进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考试模式及其手段难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从而往往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的必要性

1.考试发展规律决定了必然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

考试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人类的教育活动和给予某种资格人员的选拔活动。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是同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而从教育现象产生那天起,便有了教育效果的评定或评价。考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人类的考试活动,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和制约下进行的。首先,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决定着考试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废止。为了特定的目的,采用考试的方法,定期地测试社会某一部分成员的知识和能力状况,便形成了一定的考试制度。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曾经建立了学业成绩考试制度,学力水平考试制度,能力倾向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国家官员考试制度等等。尽管历史上每一项考试制度的创立和兴衰,都有不尽相同的具体原因,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其次,政治、经济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考试的标准和考试的内容。社会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考试,其依据的标准和所考核的内容,都是不尽相同的。这不同的标准和内容,并不是根据各类考试自身需要,由考试部门随意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决定的。古代考试主要考核儒家的经典(在中国)和教义(在欧洲),那是由中国封建统治者“独尊儒术”和欧洲各国教会维护其宗教统治的政治需要所决定的。现代考试突出科学知识的考核,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所决定的。再次,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着考试方法的改革和考试手段的改进。考试方法,即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测试方式,是考试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人类考试活动的方法和采用的手段,曾经发生过两次意义重大的变革:一次是笔试方法和印刷试卷的出现,它为采用同一份试卷同时考核一大批考生提供了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考试工作的效率,并使不同考生的考试分数具有可比性;另一次是标准化考试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它大大提高了考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使不同次考试的考试分数具有了可比性。这两次大的变革,都是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相应发展为前提的。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就不会有印刷试卷;没有数理统计的相应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就不会有现代的标准化考试。最后,社会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对考试活动有重大的影响。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特别看重生产劳动的经验、技巧和忍饥耐劳的能力,因而特别注重经验、技巧和忍耐力的考核。传统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特别重视积累知识的多寡和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传统考试也往往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考核。现代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特别强调能力的高低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现代考试也就特别注意能力的考核,积极探索创造力的考查方法。总之,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测试人的知识和能力差异的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考试方法和组织管理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可能,从而使考试不断创新,由传统的经验性考试发展为现代的科学化考试。[16]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是围绕如何培育和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一目标构建的。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而言,它的目的是明确的: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确立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奉行集体主义原则,坚持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在道德实践中,自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总之,经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青年,学生应有内在理论思考能力和外在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个目的不是通过一次期末考试所能达到并体现出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决定,仅靠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就能验证一名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优良、及格或不及格是不客观的,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考核方式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的考评考核方法,不能简单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来检测素质教育的内容效果。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行的考试大多沿用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考试模式,即在学期或课程结束时,统一对学生进行一次性的书面测验,据此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这种考试模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教学目的等有着许多不协调之处。单一卷面的考试办法把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引入某种歧途:一是为通过考试而学习不是为内在素质的提高而学习;二是为拿学分而学习不是为形成某种合理的高尚的理想、道德、行为而学习。这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中存在的一大矛盾。因此,在考试方法上必须打破一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模式,探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的考试模式,使学生能适应形势变化发展的新要求。

3.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的局限性决定了必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

考试是目前人类测度、甄别人的德、能、体的最有效的一种工具,也是选拔人才较为科学的一种手段,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学校人才培养、社会人才的选拔,各种资格的授予和水平、等级的确认等各个方面。在当代,考试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人类存在的任何处所,考试使许多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夺去了更多人的欢乐。考试对于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区分和评定的功能,对于人的能力发展倾向具有预测功能,对于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增长过程具有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然而,考试测量不是万能的,它具有“局限性”。和实物测量,特别是工程测量相比,作为对人的内在素质的一种测量的考试,具有较多的局限性。由于考试是间接测量,且它所直接测量的考生行为与所要测量的考生素质之间只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而没有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因而考试测量存在着工程测量所没有的直接测量的量估计所需测量的量所带来的估计误差。由于考试是抽样测量,因而存在着一般工程测量所没有的由样本推断总体所产生的误差──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的抽样误差。由于考试测量是相对测量,其原始分数没有直接意义,为了正确地发挥考试的作用,需要根据考试目的选择解释分数的参照标准。由于考试是等级测量,考试分数只是一种稍为精细的等级系列,因而在某些应用中,还需要分析分数分布的特点,并转换成具有等距性的导出分数。[17]

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局限性,像对待工程测量结果那样来看待考试结果,势必产生意料之外的消极后果。因此,我们不能迷信考试。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具有“重复述,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能力”等特点。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产生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短期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还没有被真正上升到一门科学来对待”,“考试本身存在信度和效度的问题”。[18]

(1)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视甚至忽视实践行为的考核。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的检测方法。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于学生知行素质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它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来检测其教育教学的好坏:一是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就思维层面而言);二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就能力层面而言);三是在处理社会和人生问题中思想道德境界有无升华(就精神层面而言)。然而,从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看,似乎只有在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提高这一环节的检测上比较适宜采用卷面考核形式,而其它两方面都不宜采用卷面考核形式。这就是说卷面考核不能在整个考核中起决定作用。

从上面所述的后两个检测方面来看,学生的理性知识运用能力和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实践问题。看一个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后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不能只考察他的认知水平,更要看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看他学没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没学懂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真正遵循了正确、科学的原则。显然,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的无限丰富性与教育过程本身的有限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学生所有的实践活动都纳入考核的范围。但是,引入实践考核是一个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2)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本身的实效性,轻视甚至忽视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过程本身的实效性考核。

在卷面考核得到强调的过程中,考试本身的实效性得到了强调,但只是强调了它的程序意义。在我们着重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公平性和公正性问题时,以程序的正义掩盖了内容的检验力度和考核意义。简而言之,考试本身的实效性不能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即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不能通过考试体现出来,重考核结果,轻教育教学过程;重考试形式,轻教育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性质上是素质教育的范畴,它要着眼于对学生思想理论素质、道德理想素质的培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必修课,拿学分内在地包含在学习目的中,这就要求把注重考试的程序的意义和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质意义统一在成绩的综合评价中,既不是为考试而教学,也不是为考试而学习。

(3)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结束时的即时性考核,轻视甚至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历时性影响的预期。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但高等教育只是阶段性的教育,这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阶段性教育和长远性目标之间产生了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质的本身就内在到包含着这一矛盾:政治是现实多变的——而思想应是相对稳定的,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形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对现实采取更多的肯定理解,而作为理想信念的培育手段,它要求受教育者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其否定的理解。

这一问题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表现为教育效能感的即时性评价和历时性预期之间的对立统一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知识性的卷面考核注重于教育的即时性评价,而对于教育效能感历时性预期则被轻视或忽略了。目前注重即时性实效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采取的卷面(尤其是传统题型)考评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检验出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实绩和真实的道德实践倾向。解决这一矛盾的现实途径是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设计中克服教育的短期化行为与教育的长期影响力之间存在的矛盾。

(4)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手段,轻视甚至忽视政治课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考试作为教育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手段,在我国应用得最早,发展也最迅速,国际学术界把中国称为“考试的故乡”是不无道理的。考试是人们迄今创造的测量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诸方法中,比较客观、比较公正、比较准确、比较精密、效率较高的一种方法,因而它的采用也最为广泛。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视考试的传统,哪怕是现代社会,无论学生、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领导、老师都是十分重视考试的。甚至出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一种以考试为中心的社会心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向来非常重视考试这一教育评价手段。因为考试具有“指向性”,这是考试的规律之一。考试的目的和内容,往往成了教学或训练的目的和内容。由于考试得分是学生成绩获得的主要依据,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迎合考试形式和内容而学习是必然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然而,考试的这一“指向”作用是双重的,它既可以指向正确、积极的一面,引导学校教育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又可以指向错误、消极的一面,将教育事业引入歧途,如至今仍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就是一个典型。

在教学评价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我们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但另一方面,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科学性问题重视不够。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低,一直是我们考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考试理论中,测量的精密度反映为考试的信度,而测量的准确度则反映为考试的效度。考试的信度就是对同一组对象进行每次同样的测试,所得结果的一致、稳定程度,它是表示一项考试的可靠性程度的指标。考试的效度是指一项考试实际测量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它的大小反映了考试的准确度。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是考试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影响考试信度的是测试误差中的随机误差,影响考试效度的则是全部测试误差,即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总和。

国外一些大学文科考试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信、效度强”[19]。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还没有真正上升到一门科学来对待,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测量学或考试学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经验性考试阶段。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取决于期末闭卷书面考试,这种考试模式不能真实、客观、公平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不满。因此,改变传统考试模式,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途径已成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呼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势在必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的“四化”目标

改变传统考试模式,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案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根据近些年来我们的教改试验,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要努力实现以下“四化”目标和要求,即考试观念现代化、考试内容综合化、考试方法多样化、考试评价合理化。

1.考试观念现代化

考试创新首先需要考试观念的创新,因为这是深层次的创新,只有观念层次得到创新,考试创新才能真正化为现实的实践。什么是考试观念?所谓考试观念就是对考试所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考试观念创新主要属于理论创新的范畴,就是要重新认识考试的目的、功能及作用等。

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一种社会强制性行为。但由于社会对考试公平性的高期望与考试尺度测不准之间的矛盾,这种社会强制性行为也易产生异化、钝化和僵化的弊端,它常常漠视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以十分有限的知识内容来测量人的多样化的智力和智能,以千篇一律的形式来规范人的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在特定的社会氛围里,其作用和功能往往被信任。遵从它的人们,将其夸大到不切实际的地步,把它变成了冷漠无情的“金科玉律”,这就迫切需要引入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机制来疗救其漠视人、束缚人、扭曲人的缺陷,使考试回到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20]

现代考试的有限性在于考试尺度对人类智力、智能的无法精确测度,这叫做考试的测不准原理。人类智力、智能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根据其表现形态,还可以分为显著能力(显能)、潜在能力(潜能)两大部分。对于学习者个体来说,考试有可能测出了大部分显能,但还有一部分显能和全部潜能是测不出来的。考试无论怎样优化和进步也还是有所不足,尤其是对于人的潜能,根本就是无能为力。人类智力、智能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便是考试有限性、考试局限性的客观原因。

考试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是对立统一的。我们既不能根据考试的测不准原理而全盘否定它在宏观上的有效性,也不能根据考试的社会性而对其有限性和局限性视而不见,任意夸大它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正确认识考试的有效性与有限性是现代教育和现代考试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

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最主要的是要转变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考试观念。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往往会出现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不良现象。我们应当更新考试观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它只是检测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和具备的素质如何的一种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当是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服务,而不应该成为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羁绊。

考试观念创新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式考试为主动式考试,变学生的客体性主体为主体性主体,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考试体系,并以此牵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21]

2.考试内容综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广博,理论内容丰富,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这类综合性特别强的课程,其考试内容创新,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我们认为要进行考试内容创新,主要是如何对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予以积极关注和辨证认识,正确处理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既要追求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也要追求考试内容的合理性,在科学性与合理性之间取得双向协调和整体最优。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考试内容以知识为重点,着重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组织、传递、理解、运用和再现情况,强调学生对某知识掌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这固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为这种考试没能给学生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也往往很难把学生真实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现出来。所以这样的考试成绩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不能检验科学理论“进头脑”的成效,也没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要从单纯的知识考核向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思想行为表现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考查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等。

首先,要考核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融会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所属课程的理论与知识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指导。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何一门课程进行考核时,都不应该就本门课程考本门课程,如果以这种考试作为指挥棒,培养的学生是教条的、僵化的,毫无创新意识。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内容要打破课程的界限,注意课程内容的融合与渗透,除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外,着重考查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

其次,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理论的能力。学马列要管用,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实践,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除体现理论性外,还应体现实践性。一要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多分析,改变获取理论知识的方法;二要注重考查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归纳、总结,在领悟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成为自己的观点;三要注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诠释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www.daowen.com)

再次,要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围绕教学目的,考试内容要突出对教学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查。要精心设计信息量大并以主观题为主的考试内容,使学生在考试中发挥主观想象和理性思辨,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起积极进取的主动精神和勇气,完善人格品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重心由“知识”向“能力”和“素质”的转移。

总之,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综合化,才能全面衡量被考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智能、技能技巧、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22]

3.考试方法多样化

考试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它与考试内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割裂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片面地分析它的功能与作用。传统的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主要考核了人的记忆力、文字应用能力、数学逻辑智能。到了科学发达、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再采取传统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的形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知识内容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考试形式也必须随之进行重大变革,必须在二者之间建立新的有机联系和动态平衡。所以,考试形式创新就是要彻底打破闭卷、笔试的垄断地位,发展新的考试方式和考试方法。

考试方式无外乎闭卷、开卷两种,考试方式创新主要是指对开卷方式的创新性利用。闭卷方式对于考核人的记忆力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熟练程度是有效的,便于规范化、格式化、标准化,考试成绩也易于精确量化,但对监考环境、考试者素质、考试管理等要求较高。开卷方式重点考核人的理解力、想象力、思辨力、创造力、模仿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一般不便于规范化、格式化、标准化,考试成绩可以模糊量化而不易于精确量化,但对监考环境、考试者素质、考试管理等要求相对较低。从尊重考试者的个性和主体精神、全面评价其智力智能、充分给予其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开卷方式应该成为现代考试的主流形式。采取开卷考试形式,有利于缓解、消减学习者的考试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有利于提高监考环境质量,降低考试管理难度;有利于全面考察、综合衡量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考试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按考试媒体分类。若用二分法,通常分为笔试、面试;若用多分法,可分为笔试、听力考试、口试、表演考试、操作考试等。二是按管理者与考试者的联系方式分类,分为现场考试和非现场考试。三是按管理者与考试者的空间距离分类,可分为近程考试和远程考试。笔试、现场考试和近程考试,是传统考试的惯例,也是现代考试的主要方法。考试方法创新就是要在惯例与主流之外,对面试、非现场考试、远程考试等方法进行创造性利用。笔试对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直接测量的优势;面试则可以综合评价考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听力、表演才能、应用能力、现场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等,可弥补笔试的缺陷与不足,在任何具有一定系统性、科学性的考试体系中,历来就是与笔试并驾齐驱、构成互补关系的重要考试方法,至少也是其重要的补充形式。我们除了继续重视和利用面试的方法之外,更要大力发展非现场考试和远程考试的方法。对于很多课程教学,完全可以通过非现场考试的方法检测其效果与质量。可以指定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卷、作业、读书笔记、学习心得、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等,其学习难度、深度、广度并不逊色于现场考试,它们应该成为现代考试的重要手段。[2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与学的评价形式与方法也应采取灵活性和多样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要变单一闭卷书面考核为多元复合考试体系。复合考试体系由闭卷、开卷、问卷和平时作业成绩四部分组成。闭卷和开卷考试各占课程总成绩的30%。问卷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20%。闭卷考试部分侧重“考知”,开卷考试部分侧重“考能”,问卷和平时成绩侧重“考德行”。由此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考试体系组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和操作平台,它同时也是一个监控和评价平台。[24]复合型考试体系是一种系统控制平台,同时是一种动态的考核指标体系,它既克服了传统标准化的考试,即闭卷考试的弊端,又弥补了开卷考试的不足。

4.考试评价合理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往往是以期末单一闭卷笔试方式考核学生的课程成绩,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只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即可及格甚至拿高分的现象。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宗旨,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个性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以知识为核心,以分数为标准,以量化为手段,着重检查师生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的结果,而忽视师生双方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这样不仅没有有效地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发展功能,而且反而强化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倾向。所以,要改变考试结构,淡化终结性考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终结性考核尽管具有“高效”、“直观”的特点,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强调意识形态功能的课程,不宜采取这样的考试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考试结构上,比终结性考核更为重要的是考试的阶段性和过程性,将各个阶段的考核情况有机累加,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结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毕竟不同,专业课完全是“考知”,即看学生对这门专业知识掌握得如何,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要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情感和态度等,即考试不能只是“考知”,还要“考德”、“考行”和“考思”。所以,我们要将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教师考查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把考试和培养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考试评价经常化、过程化,从而趋于合理化。现在,许多西方国家不再把终结性考试看得过重,而更重视形成性测验,强调教学评价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国外一些大学文科考试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考教一体”,即考试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考试体现出学生所学学科的基本内涵。比如美国高校教师给学生评分,一般不看重期终考试,甚至没有正规象样的期终考试,其评分办法往往是综合学生平时作业、专题论文、课堂讨论参与程度以及课程论文等方面的情况,最终给学生评定出该课程的学习成绩。

总之,考试指向在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考试指向,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创新,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指向作用,将极大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

【注释】

[1]冯平.评价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52

[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0~221

[3][日]永野重史.教育评价论.日文版.转引自刘固本.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52

[4]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转引自刘固本.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53

[5]李聪明.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转引自刘固本.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53

[6][日]桥本重治.教育评价要说.日文版.转引自刘固本.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53

[7]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4

[8]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233

[9]刘合群.现代教学论新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51~353

[10]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236~237

[11]孙琴.对“两课”考试改革的探索.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2]王玄武.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65

[13]张玉田.学校评价.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30

[14]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6

[15]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40~241

[16]于信凤.考试理论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22~28

[17]于信凤.考试理论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68~69

[18]白屯等.“两课”考试与“两课”教学.思想教育研究,2005(7)

[19]白屯等.“两课”考试与“两课”教学.思想教育研究,2005(7)

[20]赵曼初.论考试创新.大学教育科学,2005(1)

[21]张允熠.“两课”考试方法改革发微.教育与现代化,2005(1)

[22]孙琴.对“两课”考试改革的探索.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

[23]赵曼初.论考试创新.大学教育科学,2005(1)

[24]张允熠.“两课”考试方法改革发微.教育与现代化,200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