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品储存概述
一、商品储存的基本概念
商品储存在物流系统中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也比较完善的环节。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与进步,商品储存的内容和技术有了较大的改变。
从广义上讲,储存就是保护、管理、储藏物品。物资储存是指生产资料自生产出来到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前的短暂停留。储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
在物流科学体系中,经常涉及库存、储备和储存这几个概念,而且经常被混淆。其实,这三个概念虽有共同之处,但仍有区别,认识它们的区别还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理解物流中储存的真正含义。
1.库存
库存是指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有两点:其一,物质所停滞的位置,不是在生产线上,不是在车间里,也不是在非仓库中的任何位置,如汽车站、火车站等类型的流通结点上以及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上,而是在仓库中;其二,物质的停滞状态可以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而不一定是某种特殊原因的停滞。
2.储备
商品储备是一种有目的的储存物质的行动,商品储备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地、有效地进行。所以,商品储备是一种主动的储存形式,或者说是有目的的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中的暂时停滞。
储备和库存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库存明确了商品停滞的地点,即在仓库中,而商品储备所停滞的地理位置远比储存要广泛地多,商品储备的位置可以在生产、流通中的任何结点上,可能是仓库的储备,也可能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储备;第二,储备是有目的的主动的,而库存可能不是有目的的,有可能完全是被动的。
3.储存
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在任何社会中,不论任何原因形成停滞的物资,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质,在没有进入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是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
在实际工作中,储存、储备这两个概念是不做区别的,在这里将储存、储备、库存加以详细地描述,是为了使大家明确物流中的储存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物流学要研究的是包括储备、库存在内的广义的储存概念。
二、商品储存的形态
储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表现为三种形态,即生产储存、流通储存和国家储备。
(一)生产储存
生产储存是生产企业为了满足生产消耗的需要,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节奏性而建立的储存,其中有原材料、材料、半成品的储存,也有辅助生产用的工具、零件、设备乃至劳保用品的储存。生产储存管理的关键在库存量的控制上,库存量过大,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利用。在资源可以得到充分保证的条件下,某些企业的某些环节,应尽可能实现“零库存”或“无仓库仓储”。
(二)流通储存
流通储存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补充生产和生活消费储备的不足而建立的储存。其中有商业和物资部门为了保证销售和供应而建立的物资和商品储存、生产企业待销待运的成品储存,以及在车站、码头、港口、机场中等待中转运输和正在运输过程中的物资和商品。
(三)国家储备
国家储备是流通储存的一种形式,是国家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战争和其他意外事件而建立的长期后备。
三、商品储存的原因
商品储存是商品流通中的一个条件,进行商品储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间隔,例如,季节生产常年消费的粮食等,对这类商品就必须要依靠储存来调节。
(2)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在空间上有分离,在进行运输转移时,要有一部分商品在中途停留,形成途中储存。
(3)为了适应销售的需要,在商品进行销售前,需要对商品进行加工、编配、整理、分类等,也需要有—定的加工储存。
(4)为了防备战争的突发、农业歉收及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备用储存。
四、商品储存的功能
商品储存和运输被誉为物流的主要功能,是因为它们在整个物流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经济活动不能代替的。商品储存的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节供需的功能
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供需之间(无论是生产与消费之间,还是生产企业的供、产、销之间)充满着各种矛盾。由于生产者(供应者)和消费者处于不同的地位,经常会出现利益上的矛盾;由于某些产品生产集中而消费分散,或生产分散而消费相对集中,出现产、消空间上的矛盾;由于某些产品的生产是均衡进行而消费是有季节性的,或生产是季节性的而消费是常年的,出现产、消时间上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以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形式表现在流通过程中,可以形象地把储存比喻为社会再生产这条大河中“商品流”的“蓄水池”。当大河上游生产(供应)的“商品流”大大超过下游消费需要时,打开储存这一“蓄水池”的闸门,就不致使“江河泛滥”。反之,当上游生产(供应)一时不能满足下游需要时,“蓄水池”中的资源可以保证下游的一时需要。特别是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使越来越多的商品需要经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储存来调节供需关系。
(二)调节运输的功能
商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转由运输来实现,不同的运输方式在运向、运量、运程及运输路线和运输时间上存在差距。当一种运输方式不能直达目的地,需要在中途改变运输方式、运输规模时,运输的衔接只有依靠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来进行。例如,当载有几万吨货物的货轮到港靠岸后,在较短的时间里用火车和汽车直接把货物运送到货主的手里是不可能的,而需要在港口的货场和库房暂时储存待验、待运,以解决压港、压船等问题。
(三)商品保管的功能
保管功能是储存最基本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要保护库存物的所有权;二要保存库存物的使用价值。丧失了使用价值的商品的储存,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的储存物,时时刻刻都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每一种商品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发生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机械变化,甚至因技术进步而被淘汰,成为积压、废旧物资。仓储工作要针对每一种库存物的自然属性,结合环境条件和社会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延缓库存物发生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的速度,维护库存物的使用价值,提高流通的效益。
(四)监督控制的功能(www.daowen.com)
储存出现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而且它始终都是上一个过程的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过程的起点。流通企业仓库通过对到库物资进行验收对供应者的产品质量和承运者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拒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生产企业仓库通过验收,对产品质量和流通领域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拒绝不合格原材料、材料、设备等进入生产领域,同时生产企业仓库通过出库业务管理,对企业消耗定额进行监督,促进节约。
(五)配送的功能
配送功能是指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物流结点(仓库或配送中心)进行分货、配货、流通加工等工作,并将配好的货按用户约定的时间和方式送达指定地点,交给收货人。储存的配送功能是物流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实行配送,不仅生产企业(用户)可以减少生产储存,流通企业可以提高效益,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分散储存、分散管理造成的损失。配送功能使商品储存从静态管理转向了动态管理,从而开拓了物流合理化的局面。
(六)节约物资的功能
商品储存可以产生节约的功能,这是商品储存间接表现的功能。商品储存可以合理地调节物资资源的使用,防止因一时过剩而造成的浪费。在商品储存过程中,应注意物资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待用,这有利于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效用。
五、商品储存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储存的积极作用
1.储存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在物流过程中,运输承担了改变空间状态的重任。物流的另一个重任——改变“物”的时间状态则是由储存来完成的。所以,在物流系统中,运输和储存是并列的两大主要功能要素,被称为物流的两大支柱。
商品储存现象出现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环节或任何一个部门中停滞,始终是处于某一个过程的起点或终点上,如原材料的储存位于流通的终点及生产的起点上,半成品的储存位于上一工序的终点及下一工序的起点上,商品的储存位于生产的终点和流通的起点上等等。这就决定了储存这一社会现象在国民经济中始终是连接两个领域、两个环节或两个过程的纽带。
2.储存是社会物质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储存在社会物质再生产各环节中,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停滞,构成了上一步活动和下一步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上一道生产工序与下一道生产工序之间,总免不了有一定间隔,上一道工序的半成品,总是要达到一定批量之后,才能经济合理地送给下一工序,而下一道工序为了保证连续生产,也总要有一些储备保证,这种储备对该工序来说是使之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现代生产强调生产和消费要均衡协调,已获得较好效果。这一目标在汽车制造业、电气工业、机械加工业等工业中已经广泛地实现,出现所谓“传送带式生产”“无库存的滚带式生产”等生产方式。但是,由于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经济领域中不可能全面实现这一目标。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不均衡、不同步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就要进行调整,即生产的产品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储存保管才能和消费相协。此外,出于备战、备荒的要求;出于合理使用资源、防止产品一时过剩造成浪费的要求;出于延迟一段时间出售产品以获取较优价格的要求等等,都需要对生产的产品进行一定时间的储存。
储存和生产活动不同,储存不增加社会产品的数量,不赋予产品新的使用价值,而只是改变了它的时间状态。但是,商品储存能保持生产、流通的正常进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储存使物资在效用最高的时候发挥作用
通过储存可以创造产品的“时间价值”,获得更高的效用。这里时间效用的含义是指同种物品由于时间状态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其效益的实现也不同,由于改变了时间而最大限度发挥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产出投入比。通过储存使物品在效用最高的时间发挥作用,就能充分发挥物品的潜力,实现时间上的优化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相当于通过储存提高了物品的时间价值。
4.储存是创造“第三利润源”的重要领域之一
商品储存是物流“第三利润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有了库存保证,就可以免除加班赶工,省去了增大成本的加班赶工费。
企业有了储存保证,就可以批量采购,可以低价购进原材料,也无需紧急采购,减少了采购成本。
企业有了储存保证,就能在有利时机进行销售,有利时机进行采购,增加销售利润,减少购入成本。
储存是要占用大量资金的,如仓库建设、维护保养、进出库等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储存过程中的各种损失也是很大的消耗,因而,储存中的节约潜力是巨大的。可通过储存的合理化,降低储存投入,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储存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二)储存的消极作用
物流系统中,储存作为一种必要活动,也经常有冲减物流系统效益的现象。例如,商品在储存的过程中使用价值降低,各种储存成本支出等。所以,有人明确提出,储存中的库存是企业的“癌症”,主要因为储存的代价太高。
商品储存的消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储存要产生相应的固定费用支出和可变费用支出
商品储存需要相适应的固定费用支出和可变费用支出。如企业库存会引起仓库建设、仓库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等项开支;增高库存还会引起保险支出的增加,近几年为分担风险,我国已经开始对储存物品采取投保缴纳保险费的方法,保险支出在有些国家、地区已达到很高比例。企业库存还会引发商品进货、验收、保管、发货、装卸搬运等费用支出。
2.储存会造成一些机会损失
商品储存占用资金及资金利息,从而会丧失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其他项目的机会。
3.储存会造成库存物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商品储存期间经常发生物品的陈旧损失和跌价损失。商品在库存期间可能发生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损失,严重者会失去全部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储存的各项费用支出是降低企业效益的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企业运营中,储存占用的费用达到40%~70%。在非常时期,有的企业库存竟然占用了全部流动资金,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行。所以,有些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将储存看成是“洪水猛兽”。
商品储存的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改变不了现代社会储存这一现实,这正说明了储存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一面的两重性。物流科学的研究,就是要在物流系统中充分发挥储存有利的一面,扼制其有害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