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成长之创新精神-科研素质培养

教师成长之创新精神-科研素质培养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科研素质之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代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要靠科学技术的创新,靠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归根结底还要靠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从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这就使教师在各种级别、各种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渐渐地增强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精神。因此,教育科研对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节 科研素质之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代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要靠科学技术的创新,靠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归根结底还要靠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的一个薄弱环节。学校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模式单一,教学形式过死,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管理者要有科学的创新观

要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首先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创新观,要认识到创新在教育教学中的重大意义,然后要让教师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实践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只有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才有出路。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事实证明,“终身学习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应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几种新的教育观念:即素质教育观念、教育个性化理念(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教育国际化理念。学校可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创新理论,订阅创新学习刊物,组织创新主题讨论,开展创新活动,使教师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创新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人脑细胞容易兴奋,使人的思维更活跃,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因此,要有效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学校领导就要高度重视在学校构建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尊重、信赖、协作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环境,及时了懈、及时把握、及时疏通、及时分析学校与教师两者工作要求的心理差异,找出二者相互满足的结合点,让教师的心理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从而投入到学校和集体的工作中去。比如教师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健康的爱好、兴趣是一种无形资产,如果管理者引导得当,能使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要给教师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支部和工会工作就要配合行政营造气氛,正确引导非行政性生活团体,发挥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合理满足教师要求,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对教师业务、科研管理、人际管理要坚持“严宽”并重,工作过程管理要严,但人际环境要从宽,以求得和谐发展。让教师在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环境中工作。(www.daowen.com)

二、教师要在科研中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教师的发展为本。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问题展开。重视教学研究中的独立思考,同时积极开展教师同行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研究与对话,借助于别人这面镜子,洞察自身,体验研究过程,解决现实问题,更新个人实践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在描述分析案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自己反思、改进教学工作历程中反映自己开发研究的技艺成果。

从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所谓课题研究项目,就是从研究方面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课题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来源于实践,即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来源于理论文献,即从书本中找课题。课题的选择过程就是对教师知识水平,综合分析能力的一次检查培养过程。不论采用问题筛选法、经验提炼法,还是资料探疑法来选择课题,进行立项,都必须要面对许多知识、新技能,必然要加强学习,吸收相关的信息,要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实践过程,这个研究过程正是教师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课题实验阶段,也是教师迅速成长的阶段。在此阶段必须紧紧围绕课题,对所研究项目进行观察、记录,通过掌握大量数据,得出研究结果,从而做出最后课题的结题报告。从整个过程看,课题研究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最佳途径。

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一种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过程中需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钻研大纲教材,总结经验教训,接触大量新信息,搜集很多相关资料,而且还得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还得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等。这就使教师在各种级别、各种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渐渐地增强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精神。因此,教育科研对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