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叶落归根
摩耶精舍
张大千决定回到台湾定居。在此之前,台湾方面已邀请他赴台定居,并计划补助一幢住宅,张大千婉言谢绝。1976年1月,张大千率夫人、子女,举家迁返台湾。第二年,张大千在台北郊外,双溪分叉的小岛上选定地点,建“摩耶精舍”,斋名取自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肚子里藏有“三千大千世界”。辗转几十年的旅居国外生活,晚年安然落下帷幕。张大千回到自己的家乡,即使是第二故乡,但也是中国的土地,现在,他在家里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居所。
“ 摩耶精舍”占地500多平方米,以四合院两层楼为核心,张大千除了在天井布置流泉树石,还在前院垒石作池塘,种植垂柳、荷花、梅花、松柏。后院在双溪分叉处建起一座双亭,可以坐听潺潺溪水流过的声音,同时眺望远方山色。临溪一侧建有长廊,屋顶建有小花园,养猿、养花,布置盆景,站在楼顶上可以望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据傅申先生说:“摩耶精舍”开建时,周围全是农田荒地,现在住家密集,好多居民房子比“摩耶精舍”盖得还要高。为了方便坐在“双亭”写生画画,捕捉花卉的自然意趣,张大千特意从美国空运40箱盆景,又从海上运回环筚庵重达5吨的“梅丘”巨石,“这些巨石美国是禁止搬出国外的,不知张大千如何说服了他们”。张大千将巨石竖立园中,在周围种下梅树。这一段,从建屋到竣工极为繁忙。期间,张大千返回美国处理一些杂物,在环筚庵完成《清湘老人书画编年》,清湘老人石涛是张大千的心摹手追的老师,晚年做这样一份工作,其内心的感慨无以细说。该书被香港一家出版社出版。同时完成了《安持精舍印谱》,安持者陈巨来,20世纪中国杰出的篆刻家,著名画家、诗人,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陈巨来是张大千1927年结识的好友,编辑此书无疑是愉快的。此书在日本出版。之后,张大千一一告别美国的友人,回到台湾。1977年6月,台中市举办“张大千画展”。4月的一天,正在家中忙碌的张大千不慎跌伤脚骨,适逢八十大寿在即,张大千只好在医院度过80岁生日。
《宝岛长春图》(局部)
同年8月,摩耶精舍落成。台湾老友纷纷赶来祝贺,恭喜张大千乔迁之喜,赠诗送画及其他礼物,很是热闹。蒋经国也特来祝贺,可谓场面隆重。
在台湾,张大千生活非常繁忙,除了画画,他还出版了《大风堂名迹》四册,张大千书画集》四集,《张大千画选》一辑,《敦煌石堂记》一部;在台北、巴黎、香港、吉隆坡、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五次,与别人合办画展三次(分别为傅抱石、徐悲鸿、溥心畬和黄君璧),同时,策划举办了“张善孖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此时的张大千已经83岁时,不顾身体欠佳,创作了巨幅画作《庐山图》宝岛长春图》,并在之后一年与黄君璧合作画了《慈湖长春图》,其中《庐山图》高10.8米,也是张大千生命的绝唱。
《庐山图》是1981年7月,张大千应朋友李海天邀请答应创作的。李海天在日本开餐馆起家,是驻日华侨。张大千在日本时,常去海天餐馆吃饭,二人相熟。此时的李海天事业已经做大,计划在东京建一座酒店,请张大千画画装饰酒店墙壁,张大千欣然接受,并力主画巨大画作。考虑张大千已是83岁高龄,且身体不好,李海天只说画一幅四条屏就行,这激起张大千一贯好强争胜的个性,他说,我一定要画大的,而且要画整幅巨大的。画什么题材,张大千苦思冥想,最后决定画庐山,张大千一生中遍访中国名山大川,却从未去过庐山,也未画过庐山,这始终是他心里的一个遗憾,故此他要画庐山。
历史上,没有去过庐山画出庐山的画家不在少数,明四家之一的沈周,一生没有离开过吴郡,却创作出了千古名画《庐山高》;近代吴湖帆没有登过庐山,也创作了不少庐山作品。不登庐山,不等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张大千一生曾多次仿临《庐山高》以及石涛的《匡庐憩寂图》《庐山观瀑图》等,已有间接认识。但是慎重起见,张大千还是查阅了《庐山志》等各种庐山游记、向朋友搜求有关庐山资料图片,对庐山名胜诸如五老峰、黄龙潭、青玉峡、好汉坡以及鄱阳湖,湖内的大孤山等都已烂熟于心,加上一生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经验体会,创作《庐山图》,张大千可谓成竹在胸。
卷高1.8米,长10.8米的巨幅长绢很难找到,最后找到日本一个厂家制作。为此制作,厂家不惜改动机器设备。长卷终于制出,但比原先预计的高出一点,剪去一块又担心脱去丝线,李海天决定将酒店墙面再加高,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摩耶精舍,大画钉在墙上画不现实,分段于小画案又担心影响画作气势,张大千请人赶制一个巨大画案。由于画室无法承载巨大画面,张大千不惜拆去家中两根柱子,搬入特制大画案。
1981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六,张大千为《庐山图》开笔,好友张群、张学良夫妇、王心衡夫妇等都应邀前来观看,张大千画画有个习惯,最喜身边有人陪伴。此时,众目睽睽之下,张大千拿一支有如拖把的大笔,站在一张矮凳上,他先把笔头往盆里一滚再一沾,然后抬笔在画布上大拖大拉,放下大笔,又拿一只盛满青绿颜料的瓷钵,在绢布上连泼带洒,接着又拿排笔导引颜料的流动,点点染染,竟忙了几个小时,用了很多的水和颜料,画布上还是看不出个所以然,在场的人员感受此画并不简单。张群见过张大千画画无数,此时也是对张大千新颖画法惊叹不已。
《乔木高士》
开笔之后,因为身体不好,张大千时常住院治疗,回来后再接着画,由于画案高,张大千不得不被人抬到画案上,整个身体趴在画案上画,极为吃力。黄天才先生说:“大家就讲这个画他是拼了命画的。所以这个老人家真的顽强啊,他本来心脏就不好,而且眼睛只剩一个了,这么大的画只有一个眼睛在画,他……最后啊,山头大轮廓已经画好了,底下部分中间部分都画好了,山顶上那一半画实在没办法画,家里人抬他到上面画。进度非常之慢,换句话讲,他也不大敢冒险啊。”
张大千作画
创作《庐山图》的一段时间,为了不使身心发狂,忘我之下导致画面失去控制,间歇时间,张大千创作了传统皴法的一批画作,以保持传统的功力不至于在画中丢失,反而加力,以传统养现代,所创作的作品有《金刚山虎头岩》《荷塘泛舟》《黄山文笔峰》《乔木高士》《峨眉金顶》等一批传统画作。魏学峰先生说:“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感觉到中国画仍然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所要抚育的一片净土,所以说他要回归,泼墨泼彩的时候又开始回归,我们又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些传统绘画的语言跟泼墨泼彩的结合。”(www.daowen.com)
创作《庐山图》期间,张大千按时打针吃药,稍加休息接着再画,可谓耗费了他的全部精神和体力。84岁的老人,仅凭一只微弱眼力画画,如无强大的精神支撑,难以完成,有时为了调整一块画面,张大千不惜爬上爬下,过后精疲力竭。张大千对身边的人说:“我真是在拼老命呀。”好多时候徐雯波、公子、小姐、全家人齐上阵当他的助手,作画场面可谓壮观。
1983年1月20日,费时一年半的《庐山图》完成十之八九,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和“国家画廊”邀请张大千举办“张大千书画展·庐山图特展”,为此,张大千做了最后一次赶工,并题诗两首却未落款,以示画作没有完成。展出当天,张大千亲临现场,他身着蓝色长袍,胸戴大红花,手持长杖,在夫人和好友张群陪伴下神采奕奕步入主席台。政要商贾、名流学者紧随其后,簇拥着张大千步入展台。场面极为隆重庄严。
《庐山图》一画气势壮观,画中烟雨迷濛,层峦叠嶂,古木森罗、郁郁葱葱,逶迤起伏的山势变幻无常。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亭星罗棋布,若隐若现。正中则是一瀑飞泻,霞蔚元蒸,左上角浩浩渺渺,似见彼岸,应该是长江。画作虽说用的是泼墨泼彩法,但与常见的不尽相同。画中群山丛树还是实笔多,勾勒精到,皴擦点染凝重厚实,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画上张大千题诗一首:“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远公已过无莲社,陶令肩舆去不还。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高坐峨嵋山。”这是张大千意中的庐山,也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祖国河山。黄天才在《五百年来一大千》一书中记述道:“但见眼前一片青绿,真把我震住了……从未像初见《庐山图》那样被画面完全震慑住的。”
张大千在作《庐山图》时,亦曾作诗一首:“不师董巨不荆关,泼墨翻盆自笑顽。欲起坡翁横侧看,信知胸次有庐山。”诗中看出张大千晚年对于绘画的精神体验已达炉火纯青之态。同时他不为传统所囿,创新求变,以超越古人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投入在画中。“那个画,我觉得是能够代表他山水画的一个标志,虽然没画完。这是他晚年一直在想把泼墨泼彩这个技术不要走得太远,要和传统的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这幅画正是这样,把泼墨泼彩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以传统山水画的这种结构和画法进行的。一个大画家要是没有几幅大画的话是成不了气候的,就这个画一看人家说,哎哟,这个我画不了,这个事情我做不了。要没有几件这样的东西的话,是成不了气候的。要是他晚年没有这样一幅《庐山图》的话,他的山水画给人的印象不会有这么宏伟。”四川画家陈滞冬先生说。
《庐山图》不仅是张大千生命中最后的一幅力作,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最具现代精神的画作。是张大千一生集大成之作,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画作之一。
庐山图全景》
李海天是该画的缘起者,曾感叹:“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大千如不病逝,他的《庐山图》传世杰作必定交到我手里!”《庐山图》成为张大千泼墨泼彩的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生命的绝唱,最后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大师去世后的第三天,《庐山图》在台南展出。观画生情,时任台南市市长的苏南成,主张此卷由台湾文化部门保管,不能流到日本;而立法委员,也是张大千遗嘱执行人之一的王新衡,则提议画作由张氏家族管理;被张大千称为“老乡长”的张群力主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张大千一生对于绘画无比热爱,充满豪情,病危入院抢救的前两天,他还答应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再画一张“黄山图”。对于李海天而言,虽然付过定金,加之消耗购买绢布等其他支付约十万新台币,但他深知《庐山图》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非个人所能据有,表示放弃对《庐山图》的收藏权, 并与1993年4月1日,张大千去世10周年时,举行了以李海天、张氏两家名义的捐赠仪式。至此,张大千的生命的绝唱、旷世杰作《庐山图》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文化承古启今的艺术标志永久珍藏。
1983年3月8日,身体不适的张大千得知大陆好友依然牵挂着自己,坚持为大陆13位朋友以及学生题赠他的画集,家人和护士进行劝阻,张大千说:“现在不写,以后就没机会了!”一句话让旁边的人心下酸楚,不忍再劝。而就在此时,好友方介堪从大陆给他寄来几枚新刻的印章,病榻上的张大千,紧握印章,很久不放。张大千怀念大陆的好友们,他要为老友们留下纪念,当他颤抖着题写第三本画册时,突然倒地,昏迷不醒。张保罗告诉记者:“我回美国的前一天,陪他去医院。那个时候,一个副院长是心脏专家,他跟我说,保罗你放心回去好了,一切我们会照应。我回来不久,就说我父亲又被送进医院了,我没在场,刚刚去订票的时候,说是已经昏迷了,就这样。”张大千定居台湾后,张保罗仍居住美国的环筚庵。
张大千在摩耶精舍
张大千被急送台北市荣民医院,经过诊断,确诊为心绞痛引起糖尿病脑血管硬化复发,治疗几天后张大千感觉不错,看书、与人谈天,其间还和漂亮的女护士开开玩笑,甚至可以在走廊散步。3月11日,张大千突然胸闷厉害,并且呕吐,被送入中正楼加护病房密切观察。医院组成专家组进行会诊,蒋经国也两次派人来医院探望。3月12日,张大千出现轻度昏迷现象,心脏停跳一分钟。1983年4月2日早晨8点15分,昏迷了20天的张大千,在台北荣民医院与世长辞,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终年85岁。张大千生前,张群看见他不顾高龄、如此忘我的画画,提醒他要注意身体,张群说:“你看我比你大十岁,健康情形比你好多喽,再不注意身体,搞不好你要走在我前边,还得让我这位老哥帮你料理丧事呢。”不幸被张群言中。张大千逝世后,除了台湾报纸大量报道,新华社、美联社、法新社等通讯社都于当天给予报道,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法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的报纸都在显要位置报道了张大千逝世的消息。张大千生前好友也都纷纷写文章回顾张大千的生平,并表示哀悼,一致认为张大千的逝世是世界画坛的一大损失。
张大千去世当天,中国台湾及香港等地,日本、美国等国的画廊、拍卖行立即停售张大千的作品,一些人开始积极收购张大千的作品,张大千画价随之疯涨。4月5日,公布张大千遗嘱。“摩耶精舍”捐给台湾有关机构,之后辟为“张大千纪念馆”,所藏隋唐至五代、宋代等珍贵古字画75件及其他文物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仅留下十几幅藏画作为遗产。张大千的丧事由老朋友张群出资70万元台币,加上“总统府”所拨十几万元台币方才顺利办完。张大千曾刻一枚印章“富可敌国,贫无立锥”,可为其无私捐献及实际境况的写实照。张大千去世后,他的骨灰安葬在摩耶精舍他所设计的梅丘之下。
4月13日,成都和北京分别举办“张大千画展”。张大千的家乡内江建立“张大千纪念馆”。采用三合院、四合院几重进院落式布局,独具民族民居建筑风格。馆内收藏并展出大千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介绍了国画大师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20世纪之初,张大千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了他为之一生的绘画的“大千世界”。
张大千是我国20世纪最为辉煌的艺术大师之一。刘大为先生说:“他对传统中国山水画有了一个推进,一个提升,或者是个人的拓展创新,总之是影响了一代人的。”科林伍德说过:“撰写艺术史起码要时隔50年,否则很可能成为新闻而非历史。”如今,大师已经离去近3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大千和他的绘画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绘画历史的记录册里,被后来的人们观赏,获得美的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