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拾柒 吴县苏绣:五百年品牌三十年市场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 应莉雅
中国刺绣文化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被视为中国刺绣文化的经典。苏绣作为中国刺绣四大流派之一,亦是家喻户晓。苏绣起源于古代吴国,故有“吴地苏绣”之称。当今,“吴县苏绣”品牌之吴县,实际是指以苏州市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其传统产地为苏州市郊的木渎、光福、镇湖、东渚、通安等乡镇。但历史上出产苏绣的地方并非仅限于此,南至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杭州市,北至江苏省的扬州市、南通市、南京市等,这片广袤的区域都曾盛产苏绣,而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则是苏绣的主要集散地。苏绣的文化内涵在于,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尊崇和哲学理念,代表着吴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体现着江南女性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和阴柔洁雅的人性之美。苏绣所具有的文化品牌价值催生苏绣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商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科技化使苏绣由传统向现代演变。苏绣的文化内涵在现代产业发展中被淡化,这成为威胁苏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严重问题,也形成对苏绣文化品牌价值体系核心的严峻挑战。
一、2011年苏绣展现文化品牌成长魅力
至少在明朝中期,苏绣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写实的艺术特征已经发展成熟。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在他主编的《姑苏志》卷十四中写道:“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苏绣的精、细体现在制作工艺上,从构图设计、绘画配色到刺绣针法,整个制作过程都要求匠心独运,做工精密、细致;苏绣的洁、雅体现在美学造诣上,画面结构、色彩搭配和针法选用均需高雅灵秀的审美情趣。换言之,苏绣形成这种稳定的艺术气质至少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而2011年,苏绣再一次展现出她所独有的精美和优雅,让我们倾心,使我们神往,令我们陶醉。
(一)2011年第四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
2011年11月5日,为其25天的第四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拉开了序幕。中国刺绣文化节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协办方为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本届艺术节以“品味民间艺术、创新文化载体、提升苏绣品牌”为主题,重点突出姑苏文化,着重展示镇湖苏绣,极力呈现刺绣艺术的创新与苏州城市文化发展的成果。艺术节的活动主要围绕着刺绣艺术和吴文化展开,包括刺绣作品展、吴文化学术研讨、苏州民间文艺、镇湖生态旅游等四项内容。此外,还举办了镇湖街道与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江苏省旅游局领导为镇湖生态旅游区荣获“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授牌、为参加2011中国国际服饰服装博览会的镇湖绣娘颁发荣誉证书等活动。
首届中国刺绣艺术节创办于2006年,起初为两年一次,前三届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2011年开始,改为每年一次。由于中国刺绣艺术节的广泛影响,中国刺绣艺术馆、镇湖绣品街、太湖大堤、太湖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由此带来了镇湖旅游业的火爆。与此同时,以刺绣为主题的旅游也大大促进了苏州近郊特色农产品市场的销售,黄桃、葡萄、雪菜、太湖水产品等特产销量大增,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
苏绣在本届艺术节中无疑担当了主角。由镇湖绣娘梁雪芳精心绣制,并由苏州市市长阎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共同封针完成的大型苏绣作品《春暖大地》以苏州市的名义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千女绣金秋更是给观众和游客提供了现场观摩与互动的机会(见图37-1)。
图37-1 第四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千女绣金秋活动
(二)苏绣文化品牌“镇湖刺绣”脱颖而出
镇湖位于太湖之滨,苏州市以西30千米,是三面环水的半岛,面积20平方千米。太湖流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自古以来,镇湖当地人就有利用耕作之余的闲暇从事刺绣的传统。镇湖现有人口2万多,半数以上从事刺绣行业,有绣娘8 000多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达200多人。镇上有一条街,全长1 700米,呈南北走向,粉墙黛瓦,透着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沿街两侧有商铺4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刺绣店,故称“镇湖刺绣一条街”。
自2006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以来,“镇湖刺绣”的对外影响迅速扩大,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逐年提升,镇湖先后获得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苏州城市名片”、“中国特色商业街”等荣誉。近年来苏州市利用“镇湖刺绣”这一品牌大力推动苏绣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高新区先后投入7亿多元,建成“一街、一馆、一中心、一园”的刺绣发展载体,即: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刺绣展示中心、苏绣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了集刺绣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刺绣产业集群。同时不断加快刺绣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创新,推动刺绣文化的发展。如今,镇湖已拥有省大师7名,申报专利的刺绣作品超过500件,带动就业超过12 000名,到2010年,镇湖刺绣的年销售额已超过8亿元,刺绣年销售额150万元以上的绣庄超过了100家。据苏州市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于2012年8月2日召开的第六届会员大会对外发布的信息,2011年镇湖刺绣产品销售额达到了13亿元。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对近五年来镇湖刺绣年销售额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2007—2011年镇湖刺绣销售额呈现指数式增长的趋势,如下表所示(见表37-1),表明镇湖刺绣迅猛发展的势头。
表37-1 2007—2011年镇湖刺绣年销售额一览表
图37-2 2007—2011镇湖刺绣销售额年增长率
“镇湖刺绣一条街”建成后,与刺绣产业配套的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装潢包装、广告以及运输等服务业也相继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还有一大批绣娘走出苏州市,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150多个刺绣品销售点,形成了一批刺绣品牌。
二、三千年底蕴造就品牌价值
苏绣作为中国文化品牌之一,并非一蹴而就、一夜成名,苏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中国文化品牌的,而苏绣的成长时时刻刻都打上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烙印。如果我们以人的成长阶段做比喻,那么,苏绣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正处童年,略显单薄;隋唐以后进入少年,逐渐强壮;两宋时期正当青春,矫健丰满;明清以后进入成年,成熟稳健。
作为当今著名的中国文化品牌,苏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尊崇和哲学理念,凝聚了神州大地东西南北多样化的风土和习俗,汇集了华夏多民族文化及异域文化。因此苏绣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代表着吴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正是由于得到历史和文化的滋养,作为中国文化品牌的苏绣才拥有不菲的品牌价值,由此让我们思考中国文化品牌的价值体系的构成。
(一)苏绣文化品牌的历史价值
苏绣的文化品牌价值首先在于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苏绣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在中国历史的不同的时期,苏绣都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
苏绣的起源与上古时期吴地先民断发纹身的习俗有关。今天我们所称谓的江南水乡在上古时期更是一片泽国,吴地先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与水息息相关。断发是为了减少在水中的阻力,纹身则是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吴地先民往往在裸露的躯体和皮肤上刺出鱼、龙、鸟、兽等花纹,以示他们对自己部落图腾的崇拜和自身血统与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有祈福消灾的含义,由于吴地先民拥有百兽同类不相侵的原始宗教信仰,鱼龙鸟兽的图案可以起到伪装自己、威慑野生动物的作用。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皮肤上的纹身逐渐被在衣服上的刺绣所代替。
有关苏绣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文中记载吴人迎接汉使时的盛大场面:“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而晋平公在位期间(前557年—前532年)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表明披锦、饰绣、着皮草已经完全取代纹身成为当时的服装主流。
两汉时期苏绣已经具有纷繁多样的复杂形态由于汉代道教和玄学在上流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当时的哲学理念,而民间巫术盛行,炼丹求仙,祈愿长生不老,绣品中瑞兽、祥云、羽人、神天、九珠都是道教、玄学和巫术理念的物化形式。与此同时,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当时也占有一席之地,梅花鹿、金龟、凤鸟、孔雀正是儒家哲学的反映。
隋唐时期佛教兴起,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苏绣深受其影响,以至于佛像、莲花、禅宗等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苏绣表现的主题之一。至今我们仍能在唐、宋、元、明、清的传世绣品佳作中可见观音、达摩的身影。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广大的华北地区种棉、植桑、养蚕,纺织业十分发达,尤以鲁人“善织缟”,鲁地纺织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北宋前后大批北方工匠南迁,带动吴地丝织业发展,刺绣也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的进步。1972年,浙江省瑞安市慧光塔发现北宋时期双面绣经袱,上绣25个团鸾,每个团鸾由两只对舞的鸾鸟组成圆形,花纹仅25厘米,而鸾鸟的头、尾、眼、腹、背部清晰可辨,形态生动,且正反图案、针法、色彩完全一致,是现今发现的我国刺绣史上最早的一件双面绣作品。这反映出宋以后的苏绣作品已经将宗教内容与世俗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对舞的团鸾鸟既象征着佛教修行的圆满,也表达了祈愿世俗的幸福。
(二)苏绣文化品牌的社会价值
苏绣的文化品牌价值还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苏绣从来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无论是它丰富多样的内容,还是它华丽多彩的形式。因为历史和社会是割不断的,苏绣所表现的内容均来自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苏绣的主题内容也不相同,苏绣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而变化多样,苏绣的工艺水平也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而改进。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看,苏绣文化品牌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必然存在一个范围广泛的交集,而从人类学、社会学视角看,苏绣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这是苏绣文化品牌具有的社会价值的基本内涵。
至少在明清之前,苏绣还主要是一种闺阁作品,女红是中国传统之一,苏绣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吴地女红的经典代表,也是江南女性从小养成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苏绣伴随她们的整个人生,诸如婚丧嫁娶之类人生重要仪式都离不开绣品,亲朋好友,礼尚往来,自家的绣品也是最好的馈赠。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女孩从一出生就与苏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苏州的民俗中,婴儿满月时要戴绣花帽,诸如虎头帽、兔儿帽、猪娃帽等,当胎儿尚在腹中躁动时,妈妈们就开始飞针走线为宝宝绣满月帽。孩子满周岁时要穿绣花鞋,七八岁上学时要背绣花书袋,这些都是妈妈们亲手刺绣。
吴地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就要在母亲或姐姐、嫂子的指导下为自己绣嫁衣等婚嫁用品,包括凤穿牡丹绣花袄、大红盘金绣裙、玉堂富贵绣花鞋等。苏绣也是吴地女性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据朱启钤《女红传征略》中记载,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唐德宗派使节吕温出使吐蕃,吕温的妻子萧氏(兰陵人,今江苏常州),终日“注针于针锋指下”,虔诚地绣制《药师如来像》,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祈祝丈夫早日平安回来。实际上,苏绣不仅是吴地女性的表达方式,也是她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www.daowen.com)
(三)苏绣文化品牌的艺术价值
苏绣文化品牌的艺术价值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淀凝练出来的。苏绣是吴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苏绣的艺术风格在明清时期已经完全定型。由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繁荣,民风崇文,苏州地区书院林立,画坛出现“吴门画派”,文坛出现“吴中四子”,加之苏州地区同期兴起的昆曲艺术和园林艺术,在吴文化的浸润中,苏绣具备了典雅、疏朗、旷远、明净的风格,充分展现出吴人的唯美主义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的完美结合。
正如书、画、诗、词、歌、赋一样,苏绣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其独特性就在于是通过刺绣创作唯美的图案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情感,苏绣的构图和色彩极具欣赏价值。南宋时期,苏绣得到充分发展,受南宋画院派影响,苏绣的图案更加丰满,布局更加大方,色彩更加绚丽,画面错落有致,苏绣清雅秀丽的艺术特色已经显现。
如同书、画、歌、舞等艺术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类型,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苏绣也是种类繁多。有人按照苏绣的产地,将苏绣分为苏州绣、湖州绣、扬州绣等;也有人按照苏绣的最终用途,把苏绣分为宫廷绣、文人绣、民间绣。顾名思义,宫廷绣是专供皇宫的绣品,如龙袍、太子服等;文人绣是专供文人欣赏的绣品,如山水画绣、人物画绣、动物画绣等;民间绣是专供民间日常生活的绣品,如婚庆绣、服饰绣等。不过,更多的专业人士则根据苏绣的刺绣技巧、针法运用和视觉表现,将苏绣分为平绣、乱针绣和双面绣。
针法是表现苏绣艺术特色的关键,也是突出苏绣画面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苏绣表达的语言工具。两宋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当时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向江南,江南的富庶和安逸造就了苏绣精湛的技艺,不仅已有的多种针法日臻完善,而且创新发展出很多新的针法,明清时期苏绣已有各种针法几十种,现代苏绣针法有40多种,共七大类。此外还有辅助针法,扎针、铺针、刻鳞针、施毛针等。这些针法在绣品中起辅助或点缀的作用,必须与其他针法配合运用。
乱针绣是新兴针法,能将素描的笔触、光影和油画的色彩融于针线,组成长短不一的线条,交叉重叠成形,逐层施色表现画面。乱针要使线条针针交叉,层层交叉,且必须均匀交叉,不能出现垂直交叉。线条长短可视物相而定,长可过寸许,短可至毫米。色块先按轮廓块面绣制,再调整块面之间的明暗,然后逐层施色,直至形、色、质与绣稿相似。在乱针施色灵活、交叉变化的前提下,以线条的粗、细、疏、密来表现绣面的深、淡、明、暗,最明亮的部分采用留空不绣,这叫做虚实乱针,这种针法用更加洗练的线条来刻画绣面物象,线条感强,色彩简洁。乱针与虚实乱针适合绣苏绣欣赏品,擅长表现油画、摄影、素描等稿本。
三、三十年嬗变品牌建设暗藏危机
(一)传统苏绣华丽转身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如果说传统苏绣主要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苏绣已经嬗变为主要是一种经济现象。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政府和民间双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传统苏绣迅速地实现了商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科技化的巨大转变,而产业化、商业化、机械化和高科技化总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
20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率先在江南兴起,太湖流域出现了众多以家庭手工艺为形式的村落产业集群,镇湖刺绣产业集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如今,镇湖约有8 000名绣娘常年从事刺绣生产,带动形成上下游相关产业,如电脑辅助设计、刺绣辅料供应、绣品包装装潢等,可见镇湖刺绣的产业集群具有相当规模。产业集群规模化又催生了专业化的刺绣市场,集刺绣设计、加工、销售和相关服务为一体。这不仅为妇女扩大了就业空间,而且也为很多男性及亲友开拓出就业门路,当地商业、服务业也因此而繁荣起来。
电动缝纫机出现后,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也被引入苏绣的生产,随后出现的计算机与缝纫机结合起来,促使苏绣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1986年吴县刺绣总厂投资2 000万元,从日本引进6台多头电脑绣花机,机制绣品带来了价格低、产量高、品种多、销路广的经济效益。如今电脑刺绣广泛应用于苏绣的生产和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既能设计出风格迥异的刺绣图案,又能帮助画师对旧稿进行创新,提高画稿的效率,增加苏绣的装饰美感,增强苏绣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对苏绣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新材料的研发和使用也对苏绣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苏绣的传统材料是丝绸,随着当代合成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涤纶纤维——三叶异形丝与天然蚕丝有异曲同工之功效,具有蚕丝纤维相同滑顺的手感,而且光感十分强烈,反射度强。苏绣艺人运用这种新材料,遵照李政道先生的要求,成功将“金核子对撞”绣制成一副别具特色的双面绣,逼真地表达出核子撞击时的一刹那,放射线条的立体闪烁状态和爆发力度,画面自然而奇妙的光泽,动感十足。
(二)苏绣文化面临困境
苏绣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困境是苏绣文化的变异。这种变异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1.苏绣制作的体验变异
如前所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苏绣是一种闲暇、舒适和安逸的生活方式,它代表着吴文化的特征。苏绣的制作是心与手的结合,是精神创造与肢体劳动的统一,苏绣从设计图案到完成刺绣,再到使用或欣赏绣品,都能让制作者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审美的愉悦。而当苏绣成为机械化的产品时,机械化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必然使苏绣的设计、制作、销售、消费完全分离,虽然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都是与苏绣有关的群体,但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体验传统苏绣生产中那种心与手、创造与劳动相统一所带来的愉悦感。
2.苏绣艺术的独特性变异
苏绣从功能划分大致分为以观赏为主的艺术品和以实用为主日用品两类,由于苏绣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属性,独特、唯一、稀有是苏绣追求的境界。传统苏绣多为家庭内部的女红作品,自制自用,至多以亲友相赠,因此不会大量复制,而且由于个人手工技艺不同,即使是同一幅图案,不同的人绣出来的作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而现代苏绣是专业化的工厂生产,其商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都与规范化和标准化相关,因此现代苏绣制作已经变成批量复制,在这种情况下,苏绣的产量虽高,但大量雷同,苏绣艺术的独特性荡然无存。
3.苏绣生产的目的变异
以往苏绣只是闺阁作品,女性刺绣,目的就是绣品本身,凡民间杰出苏绣艺人,因为热爱苏绣、欣赏苏绣、敬畏苏绣,才能绣出经典精品,苏绣本身就是她们的目的。手工艺制品被认可实际上代表着对艺人的认同,认同的途径是手艺,手艺与人品相连,人品则与物品相连。这种自古确立起来的规范,在现代文化艺术品产业化的浪潮中遭受冲击。如今,苏绣的制作者不再是身处闺阁的家庭女性,而是职业绣娘,苏绣也不再是她们的生产目的,而是她们的谋生方式和手段,在当下快餐消费文化的氛围下,为满足市场需求,苏绣的文化内涵一再被生产成本所折损,厂商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使得绣娘疲于奔命,为提高产量,制作粗糙、做工简陋、审美意境低劣的低端绣品充斥市场,我们不禁忧心,苏绣文化,还能坚守多久?
(三)保护苏绣产业对策
综上所述,现代苏绣伴随着商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科技化的发展,新的问题愈来愈多地显露出来。粗放型的规模化发展,急功近利的商业化模式,缺乏前瞻的产业化经营,这一切都已经使苏绣的文化内涵在经济效益面前黯然失色。这对于苏绣这一中国文化品牌而言,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以现代苏绣产业的有序发展,带动传统苏绣的有效保护
当前苏绣产业发展出现诸多困境,究其原因,至关重要的是思想认识。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苏绣,不仅是中国文化品牌,更是中国文化遗产。早在2006年,苏绣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绣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苏绣文化产业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苏绣文化遗产,因此我们要在保护苏绣文化遗产和发展苏绣文化产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诚然,现代苏绣的产业化发展可以创造就业、带来利益、提高生活水平,但这不应该成为发展现代苏绣产业的唯一的或主要的目的。现代苏绣作为文化产业,其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传统苏绣文化遗产。因此,现代苏绣的产业化应该规划有序,其规模也应该合理限制,其商业化更应该以保护传统苏绣为底线。
2.重视提高职业绣娘刺绣技艺,培养具有国学素养的苏绣工艺大师
现代苏绣产业化虽然造就了一批职业绣娘,但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也缺乏严格的专业培训,有些虽曾在家庭作坊学习过刺绣,但对现代机械的操作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更何况苏绣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势必要求制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因此,当今的职业绣娘有必要接受专业院校的系统教育,以提高职业绣娘的文化涵养。回顾历史,那些被称为苏绣大师的艺人,无不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现今,培养具有国学素养的苏绣工艺大师是苏绣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所在。
3.倡导职业女性休闲女红,推动苏绣文化归于传统
所谓“职业女性休闲女红”,是指把传统女红作为当代职业女性的休闲方式,让职业女性在女红中体会身心合一的愉悦。苏绣原本就是吴地女子的闺阁作品,是故传统苏绣充满阴柔之美。现代设计的开创者,英国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年)认为,一切手工劳作中,存在着由创造性而带来的欢愉,手工过程中的智慧与乐趣,手工劳作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心手的相合”。由于现代化生产分工日趋精细,设计和制作分离,当今职业女性已经很难在工作中体会到劳动和创造相统一的满足感。机械化不仅割裂了手与物的直接感应,更分解和淡化了手工技艺的乐趣。而现代人的休闲生活往往与网络、酒吧、歌厅联系起来,对职业女性而言,这类休闲方式即便可以放松一时身心,但从长期来说,无论是网络,还是酒吧、歌厅,其中的喧嚣、浮躁其实对女性健康无益。把苏绣作为休闲方式,则可以独享宁静,体会创作的欢愉,感受家庭的温馨。总之,让苏绣成为现代女性的一种生活,一种休闲方式,大概也是使苏绣归于传统的最理想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