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拾外来文化报告杨鹏黄杜海燕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外来文化,是相对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而言的,相对于特定的民族、国家和地域来说,所谓的外来文化是指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文化。所以说,外来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往实践范围的扩大而呈现在人类面前的。

拾 外来文化报告

杨 鹏 黄杜海燕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的总合交换,它的历史作用,就是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从而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是挑战,我们要正视现实。外来文化为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带来了大量的外部信息,更提供了一个外部参照系,近年来,外来文化开始日渐与中国的固有传统和习惯相融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在呈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外来文化概述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简单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同样,外来文化的概念也是非常难以给予确切的定义,日本的动漫、韩国的韩剧、美国的好莱坞、巴黎的时装、德国的钢琴、意大利的油画等,都是外来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披萨、汉堡、鸡尾酒,以至于基督教的伦理和教义,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等等,这一切不在本土扎根的文化,都被打上了外来文化的标签。外来文化,是相对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而言的,相对于特定的民族、国家和地域来说,所谓的外来文化是指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外来文化不代表某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形式,而是包括了多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泛指的、总体性概念。外来文化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具体的文化形态而言,它既可以是本土文化,也可以是外来文化,在我看来是外来文化,在他看来则是本土文化,其是否是外来文化,和其本身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在具体的文化关系中才能确定下来。

总之,外来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太过繁杂,而且又没有一个确切的范围和界限,因此,本文将从外来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泛的几个文化品牌予以分析和报告。

外来文化是伴随社会实践发展和文化交往的扩大,才成为人们实际接触和认识的对象。就一个封闭的文化体系来讲,是无所谓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外来文化是在民族的社会实践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的。当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在同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进行交往的时候,它才有可能接触到一种由其他民族、国家创造的异于自己文化的文化。所以说,外来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往实践范围的扩大而呈现在人类面前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交通工具和信息交流手段原始落后,外来文化的范围是受到很大的限制,其范围被局限在不同的氏族和部落之间,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识也是不自觉的,不清晰的。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外来文化的范围也逐步扩大,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和部落扩大到民族和国家,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识有所提高。到了近代,人类社会开始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外来文化也伴随着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逐步加快而逐渐具有了普遍的世界意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族和国家来说,外来文化不是来自于自己周边的民族和国家,而是来自于相对遥远的民族和国家,而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以前是不为其所知的,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外文化有了更多的价值认同。到了现代,特别是20世纪后期,外来文化逐渐摆脱了依附性的文化地位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力量,在世界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外来文化的认识虽然仍被深深地打上阶级烙印,但是对其态度显得更加公正,更加符合文化的本真状态。列宁就曾坚决反对对待资本主义文化的虚无主义立场、观点,这在阶级矛盾特别尖锐、激化,文化被作为政治斗争有效手段的年代和时期是非常可贵的。在一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外来文化极大地冲击了民族文化,在知识界,学习和介绍外来文化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此时,人类对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文化交流也由局部封闭走向全面开放,外来文化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受到应有的重视。

总之,随着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呈现出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趋势和特点,在当代,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已出现迅速大众化和民间化的发展趋势,各国普遍采取了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应对策略,并把它作为发展本土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的预测、评价活动明显增强了。

二、外来文化分述

(一)动漫文化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和缩写,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出现的卡通艺术形式。19世纪,随着欧洲移民的不断涌入,原本流行于欧洲的卡通艺术也开始登陆美国。

20纪初,卡通漫画始终在寻找与美国文化的交汇点,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卡通漫画的黄金时代才真的来临。超人、蝙蝠侠等众多超级英雄形象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这是漫画艺术与美国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所谓的“个人主义”。这是一种以崇尚个人奋斗和强调优先保护个人利益为要旨的文化。出于这种文化背景,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社会带来剧烈冲击的情况下,人们欣赏和渴望“救世主”式的超级英雄,将他们看做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这一时期,美国的动画也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一位从农场走出来的年轻人华特·迪士尼,以仅有的3 200美元注册成立了“迪士尼兄弟动画制作公司”。近百年来,这家公司一直走在技术和创新的前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迪士尼乐园,更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乐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卡通产品,美国的娱乐产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并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目前,迪士尼已在中国建立了5 000到1万多个品牌店,中文版《米老鼠》每期发行量达40多万份,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卡通杂志,迪士尼已经着手进入中国动漫和网络游戏领域。

在日本,最具影响力的“日本制造”,既非丰田汽车更非松下电器,而是动画片。与美国动漫潜移默化的文化输出方式不同,日本动漫的文化输出带有浓重的官方色彩。

1983年迪士尼进入日本东京,东京迪士尼依照美国迪士尼乐园修建,被誉为“亚洲第一游乐园”,创下了数倍于投资的巨额利润。这让日本政府下大决心来发展日本动漫产业。2005年整个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比例超过了16%,超过了汽车工业。日本政府还曾拨款24亿日元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将这些动画片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2010年6月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成立了一个专门协助向海外推销日本的设计、动漫以及时装等流行文化产业的新部门“酷日本室”,希望在世界上培养更多的“日本游戏迷”和“日本动漫迷”,变“产品输出”为“文化输出”。2012年5月28日,人民网报道称,日本外务省日前已经制定了旨在加强文化输出、推动“酷日本”文化出口的新方针。日本经济学者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日本制造”既非丰田汽车更非松下电器,而是动画片。

自200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动漫产业扶持政策以来,中国动漫开始了大跃进。2012年7月6—9日,第三届长沙国际动漫游戏展在湖南省展览馆举行。各类动漫展正在中国遍地开花。像长沙市一样提出打造“原创动漫之都”口号的城市,还有武汉、长春、贵阳等几个城市。

但是,八年之后,繁而不荣的中国动漫困局引起各界反思。虽然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却有85%的动漫企业处于亏损,中国90%的动漫市场仍被日美产品占据。中国动漫原创能力薄弱的硬伤备受质疑。日本的《海贼王》、《火影忍者》,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等一系列外来动漫抢占了本土的动漫市场。6月30日,文化部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中国现在还处于动漫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动漫消费大国,而非动漫强国。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日美动漫都是他们深刻的童年回忆。在日本和美国,不仅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结构,还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在影响国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近几年来,如何面对占领中国90%市场的日美动漫产品,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从一个方面上说,有强大的对手是一件好事;但另外一个方面,如此强势的文化输出是否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当前,中国动漫市场大绝大部分份额仍被日美产品占据。但是,用“文化入侵”来形容这一现象并不准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然带来全球文化市场的交融和包容,要以更平和的心态接受事实。毕竟动漫和音乐一样,是一种超越种族、国家的世界语言。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让风行世界的卡通形象在中国一样畅通无阻。至于本土、本国的动画生产者们是否有危机感,能否创造出和这些形象一样可爱的卡通片,是另外值得探讨的事情。

实际上,动漫属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2012年5月26日,龙永图在东南大学的演讲中,提到当前中国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软实力”还跟不上我们的“硬实力”。只有当中国经济从软实力方面真正和自己的硬实力匹配,才会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响力。而如何面对像日美动漫这样强势的文化输出产品,涉及中国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问题。中国文化产业的开放是有步骤的、渐进的、适度的,我们从来都不赞成无条件的、完全的开放。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问题,也是民族尊严问题。现在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以及中国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水平,努力让我们的文化产品打出去,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

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价值,二流国家输出技术和规则,三流国家输出产品和劳力。优秀的动漫品牌形象,可以成为一种外交手段,更成为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象征。无论是外来动漫,还是中国动漫,它们都需要创作出经典的品牌形象,更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创造力和思想开放的自主消化能力。

(二)电视剧文化

在全球的电视剧行业中,引进中国,并造成巨大影响的,要以韩剧为首。在此就以韩剧为例,剖析外来电视剧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韩国电视剧,简称“韩剧”,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1945年,韩国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独立,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韩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在此环境下韩国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成立了几家广播电视台,开始制作播出电视剧。1962年1月19日,韩国第一部电视剧,KBS电视台制作的《我也要做人》播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对韩国电视机构与电视剧的制作环境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电视剧的制作方式更加依赖市场,电视剧的内容和题材也有了突破性发展。韩国电视剧进入中国始于1993年,即中韩建交的第二年,但当时并未引起很大反响。直至1997年中央电视台重播韩国家庭剧《爱情是什么》并引起轰动性效应,带动了韩国娱乐文化涌入中国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韩流”。同一时期,韩国电视剧成批量地被周边国家引进播出,并在许多地区引发收视热潮,1999年,北京记者用“韩流”一词形容这一现象,之后该词被媒体广泛使用,韩国媒体及学界也相继借用“韩流”一词相容本国文化输出的盛况,后来该词又延伸至西方,使得英语中增加了新词汇“Hallyu”。进入21世纪,随着《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天国的阶梯》、《大长今》等剧在各地热播,韩国电视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土,俨然成为流行于亚洲各国的文化势力。仅2002年中国大陆引进播放的韩剧就有67部之多。伴随着这股浪潮,以韩国电视剧为代表的韩国娱乐文化产业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迅速发展,产业链条日趋丰富,逐渐成为支撑韩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韩国电视剧的制作播放深受政府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及现实的市场条件,韩国政府对电视剧为主体的广播电视业采取强力干预与扶持政策,通过立法保障、政策引导、资源协助等方式管理、保护和扶持电视产业。从市场结构上来看,韩国电视剧的制作播出主要由韩国放送公社(KBS)、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及首尔电视台(SBS)三大无线电视台来操作,只有少部分由有线电视台及独立的制作机构完成。三大台之间相互竞争又通过各种契约形成默契,共同维护其寡头地位。有的不仅一周一集,甚至会有一周两集,每集长达60—70分钟的档次,制作步调相当快。早期韩国电视剧几乎都为“制播一体”的制作模式,及电视剧的制作与播放均由电视台来完成,电视台既是制作商又是播放媒体。随着韩剧产业的深化,这种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韩剧的制作模式转为“制播分离”,即电视剧的制作业务与播出业务由不同的主体来完成。这样一来,独立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及演员艺人所属的娱乐公司作为电视剧制作和参与主体在电视剧的制播模式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更为灵活和市场化的运作也有利于盘活整个产业的发展。但即便如此,握有电视剧播放及编制权的电视台在电视剧制作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边拍边播,PD(producer&director)合一,绝大部分韩国电视剧采用边拍边播的制作模式。即电视剧一边播放,编剧一边创作剧本供导演进行拍摄。以20集左右的电视剧为例,开播前编剧只需要写出4集左右的完整剧本及10集左右的剧情梗概即开始拍摄,播出后根据原有的设计再综合观众的回馈继续完成后面的剧本。韩国电视剧的导演称之为PD即集制作人和导演于一身,在制作中处于灵魂的地位,既负责艺术创作,又负责整部剧的管理运作及营销。

韩剧在我国大陆的热播其实正是两国观众文化心理的趋同性的体现。考察韩剧热播现象的原因,笔者发现韩剧对中国广大观众的吸引力既反映了韩剧本身在艺术上的成功,也暴露了我国影视剧创作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韩剧对家庭伦理题材的关注,对纯洁、美好情感的表现,对和谐、良好人际关系的追求,都是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观看需求和电视剧这种媒介的自身特点的。而韩剧对儒家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其伦理精神的继承与表现更加值得我们思考。伦理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慈、孝、仁、义、诚、信等道德因素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对铸造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起过积极的作用,在科技、文化都高度发展的现在以至将来,也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今天,保持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成分,发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将传统文化中的具有合理性的因素加以改造,以适应我们的时代,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有重要的作用。电视剧是文化传播中一种重要而方便的传播形式,通过对韩剧的艺术审美特性和中国观众审美心态的剖析,借鉴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反思并改进我们自身存在的缺失,既可以为发展我国当代影视剧创作提供参照,同时对推进国民素质教育以及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饮食文化(www.daowen.com)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而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例如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在外来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美国的肯德基快餐。

自1987年肯德基进入北京,当时肯德基只有8种产品,大多是从美国引进的传统产品;但是二十五年后,肯德基的常规产品已经超过50种,其中有很多产品都是为了中国消费者开发的,例如老北京鸡肉卷、四季鲜蔬,早餐的油条、粥等,这些都非常符合中国大众的口味。产品线的关键改变在于,增加了蔬果类产品、烹饪方式多元化等等。这些变化说明肯德基时刻在把握着当前人们饮食消费的主流文化,比如对健康的需要和对传统的追求。肯德基在反对“洋快餐”的呼声中提出“扎根中国”的口号,在“垃圾食品”的名声中推出一系列的多元化食品,从老北京鸡肉卷到油条、豆浆以及现在的米饭都是围绕着中国人本土的饮食习惯来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在肯德基不仅要谨慎选择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更加要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尽量减少肉类的比重,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的比重。减少脂肪含量,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在吮指原味鸡,劲辣鸡腿堡,辣鸡翅,墨西哥鸡肉卷配方中减少盐的比重。除玉米沙拉以外还应该开发各种水果沙拉、蔬菜沙拉。还可以向顾客提供各种水果拼盘,保持水果的新鲜美味。另外建议在汉堡类、鸡肉卷类中增加蔬菜的种类和含量。使更多的人在肯德基吃得更加均衡、健康。

肯德基真正做到了“入乡随俗”,身为洋品牌的肯德基深得要领,并将其运用得很彻底。肯德基从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的第一家店到1996年第100家店用了尽十年时间,但2000—2011年肯德基在中国共开了3 000家店,也就是这11年共增长了2 900家。

店面大量增加的背后是肯德基的精细化管理,从门店的选址开始就用详细的数据为依据,在选定地址周围商场的营业额到人流量再到消费群都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做出分析以确定是否适合开店。门店开业后对各个流程也是加以数据化管理,从鸡块炸制时间到面点的制作工序,甚至是食品的保质时间也是按分钟计算,对店内卫生也是按时间规定来打扫,一切都是量化和标准化的,所以人们在中国看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肯德基都是一样的。标准化的食品品质、标准化的服务、标准化的就餐环境,是肯德基的管理标准,以及实施本土化战略是管理成功的法宝,从肯德基的广告、口号再到食品,处处体现中国风,广告中的京剧,老北京鸡肉卷、四季鲜蔬、烤翅、芙蓉鲜蔬汤等就是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口味推出的新品。“如此多娇”的宣传,让人们看不到“洋快餐”的影子。

图10-1 肯德基在中国业务拓展态势

因此,从肯德基的例子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文化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交流融合的。经过冲突、调和、稳定和创新,肯德基终于把握住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四)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传播是指将影视看做一种文化,使用传播学的方法将这种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影视文化传播倡导将健康的影视文化有效传播给观众,从而构建观众与电影制作者的良性沟通与互动,是沟通电影制作者与电影受众的重要桥梁。它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即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

如今,在全球各大电影节以及各大奖项的宣传下,诸多影视作品的广泛交流对各国文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上海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奥斯卡奖、金熊奖、金棕榈奖、金鸡奖、金马奖、百花奖等,都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参赛作品,可以说如今的影视文化已经达到了全球流通、全球共享的现状。作为外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尤以好莱坞的电影为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影视市场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

尽管北美电影市场上的整体颓势使得好莱坞影片在本土票房出现了下滑,但是强劲的海外表现还是使得好莱坞电影在2011年的全球票房达到了326亿美元,实现了3%的小幅度增长。海外票房总额则达到了224亿美元,不仅实现了7%的增长,还创下了新的票房纪录。

美国电影协会的票房统计情况分析,2011年好莱坞电影在北美仅收获了102亿美元的票房,比2010年下滑了4%,创下了近五年的跌幅之最。而海外票房份额首次突破220亿美元,并贡献了326亿美元总票房中的69%,而这一比率也打破了好莱坞一贯的“北美海外票房均势”的票房分布比例。

据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克里斯·托德介绍,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已达到20亿美元,首次超越了英国和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电影市场。而20亿美元的票房总值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年度纪录,也将与日本电影市场的票房差距缩小到了3亿美元。

根据美国影院经理协会主席约翰·费思安的分析,由于2011年福岛大地震和核泄漏事件,日本电影市场的票房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市场强劲的冲击力面前,日本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位置极有可能不保,而中国也极有可能在2012年达到30亿美元的年度票房。

表10-1 2011世界各国当地票房收入排名(单位:亿美元)

然而,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大卖的情况下,本土电影却陷入了经营惨淡的境地。这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情况,实际上许久以来本土电影始终是屈居于外国电影雄鹰展翅的阴霾之下。例如,2012年上半年内地市场收入最高的8部影片全部是引进片,其中前4部的总收入超过了100多部华语电影的总和。国产片已经被好莱坞大片彻底压制了。下图反映了上半年引进片与国产片票房前十的数据对比。

图10-2 近三年上半年票房数据对比

图10-3 2012上半年引进片与国产片票房TOP100数据对比

从图中不难发现,截至2011年6月10日,上半年的总票房是68.4亿元,比2010年同期高30%左右,引进片收了46.8亿元,占68%的份额,拥有绝对的优势,整体而言,上半年华语片从场上主力变成了替补,甚至是陪衬。上半年引进片以10部对国产片的5部,引进片中有6部票房在3亿元以上,《泰坦尼克号》3D擒下将近10亿元,《碟中谍4》和《复仇者联盟》分别攻下6.5亿元和5.7亿元。国产片收入最高者《大魔术师》,甚至未能拿到2亿元,在上半年的票房总榜上仅仅排到第九位。引进片的强势就是好莱坞的强势,来自于其他国家的引进片则并没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例如来自澳大利亚的《快乐的大脚2》、英国的《国王的演讲》和法国的《迈阿密行动》,都没有占到很高的票房份额。韩国电影虽然出了现象级别的《晚秋》,但其他几部却没有那么成功,《盗亦有道》和《爱情真可怕》,分别只得到200多万和26万。

在电影界,真正的王者是好莱坞。观众和影院无疑也是促成好莱坞巨大成功的助推力,大量兴建的新影院需要卖座片吸引观众,它们为好莱坞电影排映大量的场次,电影在上映的第二周(首个完整的一周)一般可以得到10万场的放映规模,占到周总场次的三成,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的新片《黑衣人3》,第二周共放映了惊人的近13万场,几乎是周总场次的40%。这样排映的逻辑很清晰,好莱坞电影有更高的上座率,《泰坦尼克号》3D首周的上座率是场均93人,而上半年国产片头号选手《大魔术师》的上座率是场均49人。

表10-2 2011年中国引进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上映和票房情况

总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了解和引进外国的影视文化,更能促进本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外国引进电影在国内大行其道,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本土电影与之的差距。在文化交流上,我们是否应当暂且避开所谓的文化入侵或者意识形态绑架,不仅要从中看我们落后的原因所在,而更要专注于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让本土电影具有更多的内涵和价值,这样才能在逆境中发挥自己的竞争力。

三、总 结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原有格局,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二是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三是检验和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四是启迪中国人的思维,开阔了中国文化的视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同时,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促进和推动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物质文明建设要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和前进,立于不败之地。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长和所短,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通过交往,在改革中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弱点,自立于民族之林。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还必须坚持以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精华为主,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为辅。要把着眼点放在传统文化这个基点上,它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强自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