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最大震撼是人的心灵世界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中国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地震时间仅23秒,却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化作一片废墟,并给一对劫后余生的母女带来长达32年的心灵深处的“余震”。
这便是震撼上映的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向我们描绘的场景和讲述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是中国首部大制作的灾难片,也是首部IMAX版本电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便能赶上世界电影技术的最新潮流,令人不禁感叹冯小刚非凡的胆识和魄力。
灾难片,是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从《龙卷风》、《天崩地裂》到《后天》、《2012》,好莱坞擅长以高科技的电脑特效模拟灾难场面,在给人如临其境的逼真视听感受的同时,又能引发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思和警醒。但灾难片由于耗资巨大,科技含量高,以及某些观念上的原因,一直被中国电影导演视为畏途,不敢轻举妄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曾感动了无数文艺工作者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作出一批感人肺腑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当时,冯小刚曾透露,他正在酝酿一部有关地震的灾难大片。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避开了离灾难发生时间太近、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神经的汶川,而选择了发生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同时又让影片中一对离散的兄妹32年后意外重逢于汶川,从而将中国两次破坏性最大的地震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涵盖了广阔时空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冯小刚为何要拍这样一部灾难片?如何理解和演绎片中亲情、大爱的主题?拍摄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借助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制作技术,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对这些观众感兴趣的问题,冯小刚一一作出了回答——
亲身经历和一部小说引发的创作冲动
老杜:唐山大地震对我们这些亲历者来说,至今仍是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我想这恐怕也是你要用电影艺术的形式,再现这场灾难给人们内心深处带来的痛苦的直接诱因之一吧!
冯小刚:没错,唐山大地震那会儿我18岁,在离唐山仅一百多公里的北京,醒来时听到屋里所有东西都在响,震感非常强烈。那一瞬间,我被我妈推着往外跑,从楼梯逃生时几乎一步好几级台阶,从没想过自己能跑那么快。到楼下时,看到很多大人都没穿什么衣服。然后就开始给家里搭建地震棚。别人家人手多,我是单亲家庭,家里只有我妈、我姐和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自己这个儿子终于派上用场了。
老杜:两年前汶川大震时,一些电影人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用纪实手法或故事片的形式,记录了灾区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那时,我就期待着像你这样的大导演,能拍摄一部史诗性的灾难大片,留下一部值得纪念和反思的抗震救灾影像史。后来却得知你要拍的是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这是为什么?
冯小刚:很多年前我看过作家张翎写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名字叫《余震》,看完以后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创作冲动,想把它搬上大银幕。但是制作这样一部电影,需要巨资的投入和技术手段的支持,所以当时没敢碰这个题材。但这部小说一直深埋在我心里。刚好2007年秋天,唐山市政府想拍一部纪念唐山大地震的影片,为这个事找到我。这样,这部小说在我心里又复活了。然后我向唐山推荐了这部小说,他们也觉得这部小说非常好,就促成了这件事。那阵子,我曾在饭桌上给朋友们讲小说里的故事,请了不下十拨人,讲一次,他们哭一次。当时我就觉得,人性和人情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这个小说拍成电影肯定能成!
冯小刚《唐山大地震》工作照
地震震了23秒,“余震”却持续了32年
老杜:好莱坞的灾难片,虽也有人物和情节,但他们更乐于炫耀的,似乎是令人瞠目结舌、如临其境的灾难场面。听说你的《唐山大地震》打的是“亲情牌”,让看过影片的人无不泪流满面、感动不已。从小说到电影,最打动你的就是这个“情”字吧?
冯小刚:《唐山大地震》毫无疑问是一部灾难片。好莱坞的灾难片,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就像你说的那样。而我的《唐山大地震》则不同,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当然我们也要让观众看到那些具有强烈视听冲击力的画面,这些手段我们都有;但我们更希望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震”的不是这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成功了。
《唐山大地震》最打动我的就是,地震只发生了23秒,其余震却持续了32年。
我们所说的“余震”,是指地震对人心的伤害。当人性被天灾逼到一个角落、一个绝境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这种崩溃和坍塌是不能愈合的,它伴随着他们日后每天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地震废墟已经被清理得了无痕迹,震塌的房子也都重建、恢复,但内心深处的这种伤痛,这个伤口,实际上一直没有完全愈合。几十年的时间里,我觉得这些亲历者、这些失去亲人的人,每天就守着他们心灵深处的废墟度日。当灾难的飓风扫过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唯一留下的就是亲情。正是这亲情支撑着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活下来的希望和勇气。
李元妮是徐帆演过的最成功的角色(www.daowen.com)
老杜:时隔多年之后,你在《唐山大地震》中再次启用夫人徐帆饰演女主角,是因为李元妮这个母亲形象适合她,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冯小刚:我认为演员要与她最有缘分的角色相遇,李元妮这个角色就与徐帆有缘。每一个演员可能都在等待这样的角色,徐帆正好赶上了,像烟花一样被点燃了。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李元妮,是徐帆演过的最成功的角色,已达到“人戏不分”的境界。之前我曾考虑过章子怡等演员,也征询了我的创作团队的意见,结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徐帆是最佳人选,非她莫属。我觉得徐帆的能量在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大的迸发,甚至可以说,是她撑起了整部戏。
老杜:你对其他演员,例如陈道明、张静初、李晨的表现有何评价?
冯小刚:我非常感谢这些演员,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都怀着诚心和敬意塑造着各自的角色。比如陈道明,这么大的腕儿,根本不谈片酬的事,他说小刚,我经历过唐山大地震,愿意做这么一件事,为那些死去的人。静初、李晨也从内心上非常尊重他们饰演的角色。还有两位小演员的表演也让我非常吃惊,尤其演小妞妞的小演员,悟性非常好,演得非常真切,我觉得她是个天才。
把唐山人的精气神拍好,比建十座医院更有益
老杜:唐山大地震约一周后,我曾搭车去过唐山,亲眼目睹了劫后余生的唐山人在一片荒墟上顽强生存的感人场面。尽管几乎家家都失去了亲人,活着的人仍苦笑着自嘲为“出土文物”,仍未失去生的勇气。此次拍《唐山大地震》,是否也有很多感动你的唐山人?
冯小刚:是这样,我们在唐山拍摄期间,很多唐山人为我们当群众演员,他们都非常投入。有一次拍烧纸的戏,就是地震10年以后,大街小巷都在烧纸祭奠亲人。拍这场戏时,我们请了很多群众演员。我们对他们说,如果你们也有地震中失去的亲人,可以跟他们说说心里话。当他们一旦说起来,基本就停不住了,而且是声泪俱下。30多年过去了,你可以看到那些老人,他们望着燃烧的火焰,往里头续纸时,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跟亲人说的那些话,每一句都像锥子似的扎你的心,整条巷子里一片哭声。我说“停,停,我们拍完了”,他们仍停不下来,仍蹲在地上,守着那些余烬在哭诉……
有人问,唐山市投资6000多万给这部电影,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盖医院、盖学校?他们之所以决定投资,是希望通过电影把唐山人的精神、勇气拍出来。如果拍好,会比盖十座医院更有益处。所以我必须全力以赴拍好《唐山大地震》。
地震特效镜头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老杜:拍《唐山大地震》,大家最关心的还有一个问题:三十多年前的老唐山和大地震的场面你们是如何“复原”的?这也是灾难片的一大看点。而且你说过,《唐山大地震》的特效不逊于《2012》,是这样吗?
冯小刚:我不担心文戏的部分,因为剧本上可以控制。比较难的是怎么“制作”地震。这是一个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后面32年的故事。唐山在1976年被夷为平地,要拍就要建一个唐山。我们想国内的团队肯定做不了,好莱坞说真正好的团队也不在好莱坞,而在新西兰的威塔工作室(《指环王》特效公司)。我们就去了新西兰,威塔为我们介绍制作步骤,说要达到你要的效果,至少需要2000万美元。最后他们帮我们做模型,搭了一条街,全是1比12的模型,做了10个月。然后又请韩国团队做地裂的效果,把设备铺在地下,然后种树埋土。做三维主楼的倒塌需要全系扫描这个楼。我们调来了军用设备,一架在那儿,这楼就是透明的,每块砖的比例都清清楚楚。可以说,拍这部电影我们使用了所有能用上的世界最先进的东西。
徐帆获最佳女主角庆功,丈夫冯小刚奉上贴面拥抱CFP供图
我们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需要6次拍摄才能把镜头合成在一起,营造出我们需要的效果。包括在三维上也有特别高难的镜头。比如一个大吊车被砸倒,钢缆怎么崩断,配重怎么下来打在机器身上,吊的预制板怎么靠惯力冲到房间里,把人从房间里一直给撞出去。这个吊车怎么倒,砸过廊桥,在廊桥上跑的人被砸垮,落地时离两个主人公只是一步之遥。像这样高难度镜头,我在验收的时候觉得做到了A类的水平。包括我们主场景的坍塌,这个镜头我认为在目前同类的电脑特效镜头里都是世界一流水平。我们还要做物理测试,如果地裂开了,旁边的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人在上面重心会倒向哪儿,包括地震时地面像波浪一样扭动,我认为这都是高新技术,确实做得不错。
老杜:记得从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开始,我们才有了IMAX这种版本和放映方式,当时觉得中国的IMAX离我们还比较遥远。想不到你这么快就在《唐山大地震》实现了。你是如何做到的?
冯小刚:其实我在拍《集结号》的时候,美国IMAX公司就找过我,但当时我们没有准备,所以一些素材没有保留好,就流产了。这次拍《唐山大地震》,他们又找上门来,在开拍前就已经确定了将制作《唐山大地震》的IMAX版本。对我来说,拍IMAX版本和拍以往电影没什么区别,所有的东西都一样,唯一不同就是全部拍完以后,把素材提供给对方一份,然后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制作,就能出来IMAX版本的电影了。
李安在天津卫视《男人世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