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的性意识和性行为的心理教育

教师的性意识和性行为的心理教育

时间:2024-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性信息传播是性心理和性生理产生和变化的重要根源,在性教育或性意识的引导下,性信息可以起到不同效果的作用。性动机、性行为目标和性意识三者共同构成性行为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国传统的文化图式有研究表明主要是礼仪和

教师的性意识和性行为的心理教育

二、教师的性意识和性行为

性意识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主要受生理发育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性意识是性生理发育产生的一种自然本能的意识,是一种人们对异性交往的重视;二方面,性意识也是两性社会活动对大脑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是两性间交往心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性意识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人类的性意识同社会的性期待、性诱导和性角色示范,使儿童很小就有性别意识,同时对两性的第一性征差异产生好奇和探究的冲动,到了青春期,两性的第二性征差异明显,使两性对性问题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使性意识日臻清晰。社会的报刊书籍、电视电影、录像等传媒中的性介绍、性描写,更对性意识的发展产生了强化作用。教师的性意识,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萌生过程和发展过程。

(一)教师性意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性意识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两小无猜到两性疏远,再由疏远到彼此的爱慕、相互的吸引。男孩子喜欢女性所具有的温柔、善良、清高的气质,女孩子则倾慕男性的豁达、大度和智慧,由此男女开始相互吸引,男孩子重视自己在女孩面前的表现,女孩重视自己的衣着打扮,模仿性的初恋出现。真正的恋爱时期出现在青春期的后期,初恋心理此时转变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心理感受,异性之间的恋爱心理使性意识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教师多数是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也经历了恋爱心理的变化过程,由于性认知结构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父母的准则、社会规范、生理成熟、性的情感变化等,教师恋爱心理过程中也会产生若干性意识障碍,如憎恶异性、猥亵行为、色情刺激反应、纯情错觉等,因此教师心理研究或青年教师的岗位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不能忽视其性心理的教育,而性心理教育首要研究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要注意教师心理障碍中的性意识障碍问题。

1.性认知

保罗艾布拉姆森主张性认知是影响性表现的主要因素,各种不同的性刺激都要受性认知结构的加工,人受到性刺激后,将依据自己建立的原则估量各种形式性行为的可接受性,并最终作出选择。这一系统可用下图表示其相互关系:

说明:认知结构是在各种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它们又监测着各种性刺激以决定最终的表现。
引自《当代人际交往奥秘》(美)凯·杜克斯等著,邵晟东等译。

从此关系我们得出两点:一是过去的学习影响性认知;二是性认知是一种理性思维图式。

2.性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是性心理产生和变化的最大因素。畅销的小说和受欢迎的电影对性活动的描写往往是性信息的主要来源,色情材料多数是同唤起性相关的幻想相联系的材料,而色情本身的含义中就包含有被认为是能够唤起性欲的材料(视觉或语言)的内容。对色情刺激的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色情材料确实严重导致性欲的唤起和性行为的发生,同时女性和男性对色情材料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如女性比男性的幻想更复杂、更富有感情,男性则更倾向于想起过去的体验和眼前的行为。由此可见,性信息传播是性心理和性生理产生和变化的重要根源,在性教育或性意识的引导下,性信息可以起到不同效果的作用。

3.教师的性意识教育(www.daowen.com)

性意识是性心理的主要成分,抓住性意识的教育是开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意识是在交往和比较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性意识教育要侧重于异性交往和性差心理比较两个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正确教育。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相互传递和沟通的过程。教学本质上也就是一个交往活动过程,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都发生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当异性师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时,情感的传递中不排除有性爱的内容,性意识的心理作用有时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有悖于伦理道德或职业规范、职业修养所不能容许的性滑动。如果教师具备正确的交往动机和交往过程中有自我性意识冲动的控制能力,则可极大地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避免出现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件发生。

性差心理是男女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心理差异,男性在语意表达、语言流畅、口齿伶俐等方面的语感、形象感不如女性,同时女性的听觉、视觉功能、想象力、形象思维、直觉判断等方面优于男性,这些都是性别差异导致的心理差异。研究表明:女性教师的心理矛盾多和心理压力大,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理想与现实的观念、自我和他我的心理矛盾等,是现代女性共有的性差心理问题。女性教师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更多地受到性骚扰的问题应当受到重视,要开展女性教师的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性法纪的教育,这是性差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中对女性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教师性行为的特征和性行为规范化

人的行为有三个重要的产生因素,即:需要和动机、自我意识、行为目标。需要和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因素,自我意识是行为活动的调控因素,行为目标则是诱导因素。人的性行为产生同样存在性需要和性动机、性意识和性行为目标的三个方面因素,分析性行为特征也就是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差异的分析。

中国古代有“七情六欲”的说法,性需要是人的“六欲”之一。性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进入青春期后的男女都会因为性生理的发展和性交往活动而产生性需要。人的性需要具有不同于动物性需要的特点,从一开始便深受文化氛围的影响,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性文化氛围,人也就会产生相应的性需要,性需要的特征实质上就是性文化特征。

“克己复礼”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性需要相联系的文化特征。从总体上讲,传统文化中的性文化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基本上性需要是受到克制的。教师受到过各种教育,具有君子的风度,其性需要是必须严格控制的,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性需要是转移到读书或写文章上,也就是一种升华,因此研究教师的性需要我们认为重点在于性需要的升华而不在于性需要的本身。

性动机、性行为目标和性意识三者共同构成性行为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性动机是在性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同人的性意识相结合后,就会指向性行为目标,当性行为目标出现时,性行为便会产生。性行为的特征从根本上讲是性意识的控制和调节特征,性意识具有文化的图式规范,性行为特征的研究应当研究一定文化图式在性意识中的表现。

教师性意识中的文化图式在现阶段而言是比较传统的而非现代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图式有研究表明主要是礼仪和责任感为主体建构的文化图式,这种文化图式使教师在性行为方面十分的庄严和谨慎,久而久之,教师的性行为活动中性意识调节主要便停留在男女授受不亲和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任的水平上。从性伦理的角度讲,教师的性意识文化图式是构成其行为受人尊敬的人格特征的一部分,但从性心理教育的角度看,一部分教师性意识调节过于压抑和常有出现性幻行为的变态性心理的问题,部分学校针对教师人格中的这些问题而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定期开展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心理保健效果,然而更多的学校忽视了教师的性心理问题,长期缺乏性心理指导。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在异性交往中达不到思想情感的交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少量教师出现性骚扰行为;二方面学生的性爱教育几乎成为零,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不健康的性教育充斥学生的头脑,早恋和性神秘心理影响着学生。为此,很有必要抓住性心理教育的一些契机,从性行为特征上规范性行为。

规范教师的性行为,应当被看成是对教师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性行为规范化,涉及性别特征的角色化、性心理需要的特别对象化和性行为活动的文化图式等具体的性教育内容。按照现在对性别特征的研究,人的性征有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和第三性征,长期以来人的第三性征即性角色心理的研究被人们所忽视。性角色心理是一个文化心理或社会心理研究的课题,它既有由于第一、第二性征导致的自我性角色意识、角色适应的心理问题,也更有由于社会文化、社会分工导致的社会角色期望、社会角色扮演、社会角色归因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从目前我们散见到的资料分析,性角色心理的主要研究结果有:①教师的两性关系绝大多数限定在家庭内部,在家庭中教师的性别意识或性角色扮演一般不存在角色错位或角色不适应问题,女性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和男性教师对子女的要求都具有明显的性角色期待,少数教师的两性关系在家庭外有所扩大,个别教师受社会性开放意识的影响,两性关系扩展到同事和社会中的其他异性,充当“第三者”的个别教师或持独身主义的教师在性心理活动上有变态的思维方法或性行为表现,极少数教师有性错位或角色不适应的心理疾病。②学校教学活动中绝大部分教师淡化了性差心理,异性师生接触中教师能把握自己的性心理升华过程,同时也能通过一定的教育时机和教学途径开展对学生的性教育,但也存在少部分教师和个别教师利用教学的机会,对异性学生的性心理认识和性行为进行不健康的指导,对异性学生实施有预谋的性骚扰或性侵犯,相当落后地区还有时出现强迫异性学生为自己提供性服务的严重违法现象。③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早恋现象没有引起教师自身性心理的反思,一部分年轻教师的师表作用可能是一种误导,这同他们本身的性心理发展和性行为活动缺乏的师范学校性心理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有识之士提出了要加强师范院校学生的性知识、性心理和性伦理的教育。性行为规范化就是要用科学的性知识教育教师,用性心理方法指导教师和用性伦理约束教师的性行为,目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缺乏性行为规范化的要求,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