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成功的关键及体验

教师成功的关键及体验

时间:2024-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际上是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来体现的。

教师成功的关键及体验

二、教师的成功需要及成功体验

(一)需要的概述

1.需要的含义

人要生存,要发展,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因此,需要就是人对满足自己所需要而又欠缺的东西的一种主观体验。需要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在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当人的需要不缺乏或主观没意识到之前,便不会有需要产生。

2.需要的本质

需要的本质是人自身固有属性的表现,是人对社会依存关系的反映。人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实体,具有自然属性。人要生存下去,就必然与自然界发生种种联系,向自然界索取衣、食、住、行、婚配等基本生活条件,以满足其维持生存的需要。如这些基本生活条件无法满足,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住,没有婚配,人就无法生存,也谈不上种族的延续和发展了。这就是人的自然需要的表现。

任何一个自然人,也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劳动和其它社会活动,从而产生社会交往、社会归属、社会参与、社会地位、自尊、荣誉和奉献等需求,这就是人的社会性需要。

综上所述,需要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反映。其中,人的社会属性是最重要的。

3.需要的层次与结构

我国的心理学家对需要的层次和结构作了许多研究,提出了新的需要结构的理论。如“需要三级结构论”[2],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基本结构包括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三种。这三种需要是自下而上的,是以自然需要为基础,依次上升为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其中精神需要为最高层次需要。这三种需要构成了三级层次结构,如图(1)。

图(1)需要三级结构

由于个人的需要结构层次不同,便出现了三种需要的不同结构,如图(2)。

图(2)三种需要的不同结构

还有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需要层系新理论”[3]。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物质需要包括:①生存需要;②改善环境和生活的需要;③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需要;④改善客观世界的需要。精神需要分为四个层次:①自尊的需要,这是尊重自身人格,维护自己尊严的需要;②社会交往的需要,包括归属、理解、信任、支持、尊重等需要;③成长、成才的需要,包括认识社会、成才的需要等;④奉献的需要,表现为对理想、事业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这是最高的精神追求。

4.需要的特点

人的需要是多姿多彩的,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主要有:

(1)需要的个体性和社会制约性。发展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各个具体人的集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际上是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来体现的。即使集体的需要的满足,也是直接或间接、或迟或早地在具体的人身上体现出来,所以,需要具有个体性。但是,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无不受社会的深刻影响,需要的内容和满足需要的手段。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发展。人只有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后,人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所以,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制约性。(www.daowen.com)

(2)需要的动力性。需要是人在自身生存的维持和发展过程中,因感到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的缺乏而产生的。当这种需要不缺乏,或者没意识到之前,人就不会产生紧张和不安,心理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当人的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缺乏,并且被清楚地意识到之后,就会产生不安和紧张的心理,原有的平静心理状态被打破。于是,就产生了要满足生理、心理的需求,以求恢复原有的平衡心态的渴望。这种渴望便成了一种心理动力。当满足需要的对象一出现之后,心理动力便推动人去行动,通过努力达到了所追求的目标,人的需要也就满足了。当旧的需要暂时满足后,新的需要又产生了,这种新的需要又成为人们行动的动力,推动人不断行动,去追求更高的目标的实现。可见,需要是行动的原动力,具有动力性。

(3)需要的多层次性。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确定了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人既有为维持生存和发展的自然需要,又有处于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低层次的自然需要是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及精神需要发生、发展的基础,而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又制约、调节着低层次的需要。人的低层次的需要是较为容易满足,而且变化较快;人的高层次的需要达到不太容易,变化也较缓慢。人不相同,需要的层次序列排列也不相同。有人注重自然需要,把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排到第二和第三位;有的人注重社会需要,把自然需要和精神需要放到次要位置;还有的追求崇高的精神需要,将其它两种需要放到次要位置。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改变需要层次排列的序列。有时将自然需要摆在第一位:有时又将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摆到第一位。所以,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4)人的需要的反复性和发展性。人的需要有时是反复出现的,只不过这种反复有量变和质变,以一种发展的趋势呈现,就拿人的住房需要来看,人要住房是始终存在的需要,有反复性。人不是今天住了房,明天就不需要了,不会住一天、一月或一年便终止这种需要。不但不会停止,还会对住房提出量和质的更高要求。人们由住岩洞到住草房、由住草房到住瓦房、由住瓦房到住楼房,由住单间到一室一厅、二室一厅、四室二厅……随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丰富,人们还会对房屋装饰美化一番,体现了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对美的追求。人的需要的种类和范围也是不断扩大,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的。例如,文化大革命前,一个家庭有一台收音机,一人一只手表文革前哪家有黑白电视?黑白电视是什么时候才进入家庭的?都感到十分满足,但随着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收录机、放像机、大彩电、VCD、电脑、空调也陆续进入百姓家,这体现了人的需要是具有发展性的。

(二)教师的成功需要与成功体验

1.教师的成功需要

教师的成功需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成功教育的过程中,对满足自己所必需而又欠缺的东西的一种主观体验。具体表现为:

(1)教师有认识、评价、超越自我的需要。教师一般都有客观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超越自我的需求。对“我”到底是谁,有何德何能,有何长短;理想中的“我”是怎样的,二者有何差距,以及对如何去克服弱点、缺点,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等问题,都想得出正确的答案,都希望成为一个既为自己接纳而又为其他人悦纳的完美的人。

(2)教师有自尊和荣誉的需要。教师的自尊和荣誉的需要,是教师维护自己的尊严,尊重9,己人格的表现,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在教师的自主、自立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去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所以,教师对自己的德、才、能、学识等特别注重和关注,有极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荣誉感。他们关注自己在成功教育中付出的辛劳是否获得丰硕的成果,而这些劳动成果是否会得到领导和同行的认可,是否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他们惟恐自己的尊严受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3)教师有追求潜能、才能发挥发展的需要。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总希望自身的潜能得到开发,而不被埋没,也希望自己的才能有充分施展的场所和机会。都希望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多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从中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示。教师最害怕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和发展,成为“无用之物”,致使自己“无所作为”。只要教师的潜能得到开发,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即使成功教育活动再苦、再累,他们也会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4)教师有追求成功和奉献的需要。教师一般都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性质决定的。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角度去追求事业的成功,以求达到自己的崇高理想;会随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会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振兴奉献青春、智慧和毕生的精力,使自己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奉献感得到充分满足。

2.教师的成功体验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和自然需要紧密联系。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成功教育中,如果成功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成功体验。具体表现为:

(1)教师会产生高尚的道德感。在教师的成功教育中,教师会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及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产生一种内心体验。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如果自己的思想、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要求时,就会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反之,就会产生不安、内疚和自责的情感体验。同样,当别人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要求时,就会产生崇敬、钦佩和尊重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自己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对那些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思想、行为会产生反感、厌恶的内心体验。以此警惕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

(2)教师会产生强烈的理智感。教师在成功教育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认识现实、掌握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活动,在这些智力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望、浓厚的认识兴趣;当教师获得自己争取成功教育的能力,并多次获得成功时,表现出喜悦、快慰;当教师在评价事物时就能独立思考,坚持正确的见解,不人云亦云。

(3)教师会产生愉快的审美情感。教师成功需要得到满足后,教师便会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客观事物,从中感受美、欣赏美,根据审美的标准去体现美和创造美。不断提高美的欣赏、创造能力。教师就会用来改造主观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纯净自己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美化自己的仪表,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