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教育机智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具有教育机智,掌握教育的艺术,是优秀教师的共同特征。一个优秀教师是教育的艺术家,他的成就不是来自天赋,而是在教育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勤奋磨炼的结果。
教师的教育机智并不神秘,它是教师多种教育能力的结合,可以通过培养锻炼得以形成和提高。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一个教师要掌握教育机智能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积累多种“案例”和“处方”。可以说经验越丰富,遇到意外事件心中就越有底,就可“处变不惊”。反之经验贫乏,就可能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应以爱学生为出发点去教育学生,但如何表现对学生的爱,如何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以及如何教育引导则缺乏经验,这无疑是“巧妇”作“无米之炊”,结果事与愿违,徒增师生间新的矛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才能无患。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必须经常训练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学习和掌握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理解其中每一种方式的特点,并形成善于灵活地运用它们的技巧。总之,教育机智是建筑在教师一系列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科学知识、心理品质修养基础上的智慧火花,它像文学家的“灵感”一样,是勤奋探索积累的结晶。下面,我们从优秀教师运用教育机智的成功教例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奉献给读者朋友,可供大家在教育实践中参考与借鉴,并在案例后面作了简短评析,试图指出带规律性的原因与条件,让读者受到启迪。
(一)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机智的训练
教师在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沉着冷静。教师要善于抑制有害无益的冲动,保持镇静、和蔼但又严肃、认真、诚恳的态度,以中肯的语言提出要求,学生常会为教师特有的平静、安详的态度所感染,为教师的耐心所激励,从而信任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帮助。
(2)要深入了解学生,弄清事情真相。对偶发事件教师要作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真相,并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后才作处理,而不要在不了解情况或没有做详细调查之前,就武断地批评指责或下结论,这样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有时还可能出“乱子”。
(3)要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特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进行巧妙的引导,使一时冲动的情绪或矛盾得以缓解,进而再进行正面教育,促使犯有错误的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案例1】 发现苗头,禁于未发
模范班主任毛蓓蕾曾机智地处理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班上举行“我们是红军的新一代”的诗歌朗诵会,比赛进行到一半时,一个有先天生理缺陷、吐字不清的学生小孙也自告奋勇地要到讲台上来朗诵。毛老师看到这样一个同学也要参加朗诵,又高兴又紧张。正当小孙艰难地吐出几个字时,毛老师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两个调皮学生努着嘴学小孙的声音。眼看小孙继续朗诵下去就会引起哄堂大笑,既影响比赛效果,又会伤害小孙的自尊心,怎么才能保护小孙的积极性,又教育这两个顽皮孩子呢?毛老师立即跑到小孙跟前大声说:“小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学英雄,他大胆地要求上来朗诵,我们鼓掌热烈欢迎!”说完带头鼓掌,全班同学都鼓掌,那两个调皮的同学也恢复了正常,同大家一起鼓掌欢迎。毛老师又说:“小孙发音有困难,怎么办呢?”同学们热情地说:“我们帮她朗诵。”就这样,小孙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朗诵完了这首诗。会场情绪高昂,朗诵会在热烈友爱的气氛中结束。
[评析] 如果让小孙同学单独朗诵,她的发音会引起一些同学发笑,破坏会场感人的气氛,这样——方面将损害她的自尊心,引起自卑,挫伤她对诗歌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使一些学生滋生和发展不能正确对待身体有缺陷的同学的不良心理因素,有碍于培养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怎么办?毛老师很快拿定主意,不仅带头鼓掌欢迎,而且邀请大家一起朗诵,这就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毛老师善于敏锐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处置,表现出了高超的教育机智水平。
【案例2】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有一次,李老师组织班集体外出活动,在马路上他们看到一个个儿高大的小男孩,按住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拼命乱打,被打的那个又哭又叫。老师正要上去劝阻,突然从班级队伍中窜出一位身体结实的男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拳头便把那个高大个男孩打倒在地,博得了一片喝彩声。对这种过失行为,经验丰富的李老师并没有贸然地加以训斥与批评。他思索了片刻,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的这种做法是出乎高尚动机的野蛮行为!”这位同学听到老师这样恰如其分的评价,心理十分激动,同时感到十分内疚,脸刷地一下红了。接着,李老师诚恳地向他提出:“希望你能够用高尚的行为来体现高尚的动机!”这位男同学不时点头,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表示今后不再打人了。李老师又具体教会这位同学,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头脑冷静下来,然后将矛盾的双方劝开,把情况了解清楚,分清谁是谁非,最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理服人,千万不能靠拳头去解决问题,否则只会激化矛盾。实事求是的分析,真诚恳切的态度,使这位同学深受教育,不仅提高了认识,也学会了正确的行为方式。
[评析] 对学生的过失行为李老师没有贸然地训斥与批评,也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头脑清醒,情绪镇定,在冷静、客观分析之后,辨明了情况,作出“高尚动机的野蛮行为”的判断,然后,大胆肯定学生正确的道德动机,满足他们“想做好人好事”的道德需要,以此强化他们正确的道德动机;在此前提下,严肃地指出他们行为方式的差错,这就容易激起他们思想矛盾和斗争:为什么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得不到好结果呢?于是就产生内疚、悔恨、不安的心情,从而推动他们提高认识、改正错误。最后再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就很容易被他们接受了。李老师能巧妙地处理这一打人事件,是他掌握了少年儿童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脱节的心理特点,然后采取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式,取得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案例3】 对症下药,分寸得当
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科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习课上组织同学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边、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讲了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讲完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动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是十分深刻而久远的。
[评析] 冯老师在处理这次作弊行为时,没有采用严厉批评追查责任的惯用方法,而是依据学生做了错事心里不安,知错欲改的心理,采取了一个足以震动学生心灵的措施——要求每个学生记下麦考莱的名言并写出心得体会,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情境中,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使学生把这种教育要求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执行。这样,学生既接受着教师的教育,又不感到自己是教育对象。冯老师在处理这起作弊事件中,根据学生当前心理状态对症下药,分寸得当,采取的“宽恕”态度激起了学生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这种宽恕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冯老师运用教育机智的精当和巧妙,确实令人赞叹。
【案例4】 尊重信任,严格要求
初中一年级学生蒋某,有扒窃恶习,经老师教育后,他想改好。一天,他羞答答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过去做过很多坏事,现在想好了,我可不可以为大家做点好事?现在教室没有人管理,让我来管,行吗?”老师理解他的心情,他想“将功补过”,这是一个想改好的积极因素,当即把教室的钥匙交给他。他过去是扒手,让他来管理教室,意味着让他保管同学的书包和文具,意味着教师对他的真心的信任。老师对他说:“这工作很重要,我相信你一定会把教室管理好。”这个聚众斗殴,打得头破血流不哼一声的孩子,几滴热泪夺眶而出。
[评析] 这位老师根据这位差生想为集体做好事的请求,及时抓住学生想改好的积极因素,当机立断,立即把教室钥匙交给他,并叮嘱他说:“这工作很重要,我相信你一定会把教室管理好。”体现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基础,只有尊重信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教育者的善意,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并激起学生自尊自信,从而调动积极因素,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和积极性,克服缺点,使缺点向优点方面转化;而严格要求又是对学生尊重信任的体现,严格要求学生,包含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信赖,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高度尊重。二者的正确结合是对待学生的基本原则。
(二)课堂教学中教育机智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事先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突发事件上,如不迅速巧妙处理,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这些突发事件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环境的干扰因素,如小黑板突然掉下来了;二是教师教学上的失败或失误,如演算错误、直观教具使用不当等;三是学生纪律上的问题,如有人迟到,做小动作、提怪问,甚至争吵,打架等。
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应以不中断课业为原则。教师要迅速想法解决或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尽量缓和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估计课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推迟到课后再去解决;尽量安定全班学生的情绪,把大家的注意力巧妙地转移到教学认识活动上来。
【案例1】 积极暗示,巧排纠纷
有位教师上数学公开课时,坐在倒数第二和第三排座位上的两个男生发生了纠纷。前面的同学使劲倚着后面的课桌,而后面的同学又拼命地抵着课桌,以至两人将桌了抬了起来。坐在后面的同学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没有一个骚动。听课的老师也都在看这位老师如何处理。这位老师先用声调、眼神暗示、后又让其中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习题。在巡回辅导时,老师又向另一位同学交待了几句。按理说,风波该平息下来了。可是不然,两人继续在闹。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也可提出批评,但这位老师并没有这样做,她仍然用暗示的方法指导。在指导学生看书时,她用很自然的口气,平静的语调轻声对坐在后排的那位同学说:“××,你把桌子往后移一下。”这位同学照老师的话做了,立刻风平浪静了。坐在前排的那个同学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的发生。课后,有人问了这两个孩子,一个说:“老师知道这件事怪他,所以叫他把课桌向后移。”另一个说:“算了吧,老师心里有数,叫我别跟你一般见识。”这位老师处理偶发事件是何等的巧妙,何等的有耐心!
[评析] 处理课堂偶发事件,首先要保持冷静,做到不慌不忙,不愠不火,切忌紧张和冲动。紧张可能使你手足无措,使课堂失去控制;冲动则可能使你失态,做出不明智的事情来。这位老师处理两个学生的纠纷时,并没有去停课追查原因,在先后用声调、眼神暗示和抽其中一位到前面板演习题等方法仍未奏效时,没有批评学生,继续坚持耐心细致地积极引导,使纠纷得到平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2】 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上课了,一位教师兴冲冲地带了一只糖水桔子罐头进了教室。这堂数学课是讲授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比较抽象难懂的问题,教师选用这个罐头作形象直观的教具。一进教室,她把这个外面贴着一张彩色商标纸的糖水桔子罐头往讲台上一放,就开始讲课了。不久,有两个学生在下面争吵起来,开始声音还小,后来越争越激烈,声音越来越响,影响了课堂的秩序。于是老师不得不进行干预。一问,才知道这场争吵原来是由糖水桔子罐头引起的。老师刚进教室后,这两个学生很快就注意到了这只罐头,一直没有好好听讲,他们由桔子罐头联想到糖水桔子,甲对乙悄悄地说:“糖水桔子很好吃,甜极了!”乙不同意,说:“不对,桔子是很酸的,怎么甜极了呢?”甲接着说:“糖水桔子是很甜的,上次我爸爸买给我吃过的,是很甜很甜的!”就这样,一个说酸,一个说甜,争来争去,忘了周围的一切。当这位教师问清缘由之后,先是把罐头筒上的包装纸撕了,对争论的两个学生说:“桔子是甜的还是酸的这个问题你们课后去讨论,再把讨论的结果告诉我!”然后,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学生齐答:“求圆柱体的体积。老师宣布现在我们接着讲课。一场风波平息了。
[评析] 这是一起由教师使用直观教具不当引发的课堂偶发事件,这位教师一进教室就将罐头放在讲桌上,过早地完全暴露在学生面前,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使他们不去注意教师讲授的内容,而在真正需要使用教具时,这些教用不具又失去了新异性,反而不能再吸引学生的注意了;罐头的包装纸色彩鲜艳,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影响学生的听课,并且由桔水罐头联想到糖水桔子而引起争论使课堂秩序大乱。好在教师能当机立断地把包装纸撕了,迅速消除它对课堂教学的干扰,然后要求同学们回忆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回忆是一种有意活动,把学生的注意一下子就弓I导到了原来的教学内容上来了,巧妙地纠正了失误。(www.daowen.com)
【案例3】 方法各异,异曲同工
有一次,一只花蝴蝶飞入教室,寂静的课堂顿时喧哗起来,授课教师镇定自若地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飞舞”,声音略高些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飞舞’一词,现在请大家一边观看蝴蝶怎样飞舞,一边造句”。被扰乱的课堂,顿时又转入有秩序的思考之中,同学们相继发言:“蝴蝶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飞舞”……当蝴蝶飞出教室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刚才所学的内容,很快恢复了完全正常的状态。
另一位老师上课时,发现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正要指出,突然钉在黑板上的挂图“叭”地掉了下来,教师灵机一动,说:“这枚图钉坚持不住了,影响了我们讲课。但我相信,我们有理智的中学生是能坚持这四十分钟的。不会像这枚图钉一样,一下子坚持不住就不负责任地溜了。”这样,教师幽默的语言,既为自己没有钉稳图钉产生的波动解了围,又很生动自如地劝导了学生认真听课,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评析] 以上两例课堂偶发事件都是由环境因素的干扰引发的,两位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他们都能沉着镇定,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前者要求学生一边观看,一边用“飞舞”一词造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不失为组织教学,维持课堂秩序的良策;后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打破僵局,既对开小差学生进行了巧妙的批评,又消除了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二者方法各异,但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4】 幽默风趣,机智巧妙
有一位青年教师对学生迟到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已经开始讲课,学生迟到站在门口,教师大声责问:“你为什么迟到?”学生不吭声。教师再三逼问,学生说:“我解了大便。”教师没办法只好让学生回座位。这时有位学生举手告发说:“他在扯谎,下课他一直和我们在一起玩,上课铃响了他才上厕所小便。”于是教师发了火,把学生推出门外,吼道:“下课十分钟还不够你小便引偏要等到上课了你才去小便?”教室里一片哄闹声,教师更加气愤。
另一位有经验的老师问小李为什么迟到了,小李说因为昨晚11点多才睡,老师问是不是作业太多,小李说我忘了做作业,我是看中英足球赛电视实况转播,老师问哪个队赢了,小李说:“太不像话了,英国队2:1赢了我们。我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输了?”老师说:“大概他们头天晚上也晚睡觉了吧!”
[评析] 第二位老师处理学生迟到的事件是一个不失幽默的教育学生的例子,用幽默的手法来处置意外事件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手段。它是随机处置的“润滑剂”,可以减少处置中师生间可能出现的对抗性摩擦。可惜的是第一位老师不仅缺乏经验,对学生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而且更缺乏幽默感,而学生则往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收到既教育学生,又赢得师生情感交融的一箭双雕之功。
(三)处理师生关系中教育机智的训练
在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经常发生这样那样舶矛盾与冲突是再所难免的,教师如能以高度的觉悟、深挚的情感、博大的胸怀来对待,正确运用教育机智妥善处理,则教师的威信就会大大提高,它反过来成为教育学生强有力的手段。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时,要以公正、民主、平等的善良态度正确对待,事理面前人人平等,切忌偏心;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切忌“一刀切”。
在学生的粗暴无礼和对抗面前要沉着、冷静,头脑清醒,采取宽容体谅的态度,泰然处之,切忌任何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这样不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讲究批评的艺术,克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气势,不歧视、不疏远、不讽刺、不挖苦;谈问题不追不逼,不强加于人,不损伤学生自尊心;对学生处理集体生活和人际关系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要给予热心指导,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
教师应经常主动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在交往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矛盾,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关系。
【案例1】 以柔克刚,以理服人
一天,一位同学来到办公室向毛老师报告:“不得了啦,毛老师,小侯在教室里发疯啦!”毛老师急忙跑进教室,一看,只见小侯手持竹扫帚,满脸怒气,一对眼珠瞪得像煤球一样大,似乎要冒出火星来了。从来不轻易掉泪的“硬汉子”,眼眶里却噙着泪花,像匹受了惊的烈马,嘴里不停地吼叫:“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对方是一个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女同学。
这时,毛老师思忖:如果命令他放下扫帚,停止这种无理的举动,估计他会服从的,可是能使他心服吗?面对学生的激情和冲动立刻进行教育是无效的,惟一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冷处理”。于是毛教师走到小侯身边,态度温和地说:“你有什么委屈,毛教师一定帮助解决,你相信毛老师吗?”小侯点点头说:“相信。”刚j才十几位同学都牵不动的这匹“野马”,毛老师一句话就把他带走了。到了办公室,毛老师先给小侯洗了脸,让他坐下喝水,使他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慢慢了解情况。原来,那个女同学说小侯放学以后,上楼时从气窗里偷看楼下一位小姑娘洗澡。这使他的“牛脾气”发作了。这件事关系到一个同学的道德品质,必须慎重对待。毛老师亲自到现场调查,发现从气窗里根本看不到楼下的情况,又经过深入询问,终于完全否定了那个女同学的话。核实以后,毛老师上课时当众宣布了事实真相。小侯高兴得眼睛都湿润了,激动地对毛老师说:“我清白了,叫我怎么感谢你呀!”当然,对他的过火行为,毛老师也作了严肃的批评。
[评析] 对学生产生的激情与冲动,毛老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以民主、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产生的过错不是主观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弄清事实真相,然后当众宣布,还了小侯的清白,从而使小侯更加敬重毛老师,什么心里话也都愿意讲给毛老师听。如果对学生的激情与冲动感情用事,采取“硬碰硬”的办法,进行强制性“热处理”,就会火上浇油,甚至造成师生“顶牛”的局面。因为学生在产生激情时,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力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显著降低,有时明知不对,也不肯当面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往往是无效的。相反,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让学生冷静下来再进行教育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案例2】 沉着冷静,因势利导
一位语文教师,有一次上作文讲评课时,他拿了一篇写得很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去宣读,没料到他刚读完,就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这篇文章是抄袭的,我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看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这位老师有点懵了,开始他还不相信是真的,因写这篇作文的那个学生平时作文就很不错,但当他问那个学生时,他自己也承认了。这时这位老师心中涌起了一种蒙受欺骗的感觉,他十分生气。可他冷静一想:学生毕竟是学生,是需要我们去教育的。于是他克制了自己,没有将怒气流露出来。只是平静地说:“××同学,其实这样的文章你自己也能写出来的,又何必去抄呢?我之所以会拿这篇文章当范文宣读,是我相信你完全有可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这样吧,下去你重写一篇交给我,要认真地写,争取比这一篇写得还好。”一番话说得那个同学心服口服,第二天果然写了一篇高质量的作文交给了老师。
[评析] 这位老师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保持沉着冷静,采取灵活机智的办法,因势利导,巧妙处理,收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即使那个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写作积极性,增加了信任,融洽了师生关系。如果这位老师在发现自己受了欺骗之后不是沉着冷静地分析,而是勃然大怒,要么大声训斥,要么冷嘲热讽,恐怕这个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说不定永远也与写作无缘了。
【案例3】 宽容体谅,泰然处之
上课铃响过,新来的女教师推开教室门。突然,从门的横框上掉下一个饱含粉笔灰的黑板刷来,不偏不斜落在她的头上,粉笔灰撒了她一身,顿时哄动了整个教室,有人述吹起了口哨。一股无名的怒火,从她的心头直往上涌。但是,女老师控制住了自己。她弯腰拾起黑板刷,轻轻地放到讲桌上,然后掸掉身上的粉笔灰,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立在中央,严肃地宣布:“上课!”……肇事的“淘气包”原以为教师一定会手忙脚乱,甚至停课追查,他们顶住不认账,从此给老师一个下马威,掌握“制课权”,今后语文课就成了他们的“自由课”。怎么也没想到老师不动声色,如此处理。新老师这种出乎意料的举止反而使这个“淘气包”内心十分不安。心想老师肯定不会轻易饶恕他,有朝一日,新账、老账一起算。但以后他看不出老师对他抱有什么偏见,更没有整他。相反还多次表扬他语文学得不错。这时候,再想想开学初企图掌握“制课权”的举动,他心里充满了内疚、后悔,终于向这位老师认了错,道了歉。
[评析] 面对学生粗暴无礼的行为,缺乏修养的老师,可能大发雷霆,严加训斥,停课追查,或退出教室,拒不上课,请领导解决。结果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师生关系恶化。而这女教师处于那样十分尴尬的境地时,不是“大动干戈”,揪住不放,而是采取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先使事情冷却下来,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而后弄清情况,耐心地进行教育。她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做法,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有时以调皮捣蛋、恶作剧的方式争取老师对他们的注意,渴望老师发现他们的优点,期望老师了解、尊重、鼓励、喜爱他们,这正是学生期望上进的表现,如果教师能理解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宽容体谅的态度,耐心、平静地对待,积极启发诱导,逐渐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理解,教师的威信也立在其中。
【案例4】 循循善诱,正面引导
一位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他躲在窗外观察班上学生上课的情况,发现一个女同学与同桌正在讲话,他火了,立即走进教室,当众批评这个学生。谁知学生一口否认。他恼羞成怒,把学生带到办公室勒令其认错,可学生还是拒不从命。办公室的其他老师看到这个学生与班主任顶牛,就纷纷前来帮助“端正态度”,学生在老师们的七嘴八舌的批评、指责下,低头不吭声了,满眼是泪。老师们认为她的态度“端正”了,刚松了口气,不料,她猛地一扭头冲出办公室,“扑通”一声跳下了河。
教育真是一门特殊的、微妙的艺术。同样是学生做错了事,教师处理得当,就能把他们一步一步引上正路。一位特级教师有一次出色的教例:一个学生交来习字本,老师发现是家长代写的。她没有简单地去指责、训斥学生,而是和颜悦色地说:“啊,这字写得多好,多精神,比老师写得还好!”小学生一听老师称赞,颇为得意地说:“那是我爸爸写的!”老师高兴地说:“你爸爸的字写得这样好,一定是经常练字的。我们一起向你爸爸学习,认真练字好不好?”学生高兴地说:“好!”
[评析] 同样是处理做了错事的学生,一个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在学生产生严重对立情绪时,不是冷静沉着,而是以激情对激情,不顾学生面子,当众严厉批评、指责,并群起而攻之,严重损伤了她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使她面子丢尽,终于把她“赶下河”,老师好心办错事,教训深刻;第二例中的特级教师则机智地通过和颜悦色的谈话,充分顾及小学生争强好胜,爱面子的心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自觉积极地习字,这是多么巧妙的教育艺术,多么可贵的匠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