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心理卫生活动要求:心理教育之道

教师心理卫生活动要求:心理教育之道

时间:2024-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心理卫生活动的一般要求有:1.养心为上原则养心为上,即心理卫生应以精神的自我保养为主要措施,努力避免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出现。养心最根本的就是顺其自然,即保持心理的自然平衡。

教师心理卫生活动要求:心理教育之道

二、教师的心理卫生活动的要求

教师的心理卫生活动的要求也就是进行心理卫生活动的原则及做法,掌握这些要求,对心理卫生活动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帮助你分析心理问题,选择卫生保健的方法,以保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卫生活动的一般要求有:

1.养心为上原则

养心为上,即心理卫生应以精神的自我保养为主要措施,努力避免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出现。所谓养心,就是顺其自然,善于体验,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和丰富心理生活。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明确指出,养心之法在于心的扩充,即充分地扩充人的本心。而本心即指善心和良心。孟子认为,当人有了仁义礼智的良心并得以扩充的时候,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不可扑灭,像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河;如果得到应有的发展,便足以定天下,若不让其发展,让其泯灭,就是爹娘也无法赡养。道家更是这样,它把养心作为终极目标,把养心悟道作为人的终生追求。他们提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通过修心养性,使人真正与整个大自然合而为一,成为超脱尘世的“圣人”。

养心最根本的就是顺其自然,即保持心理的自然平衡。任何企图摆脱自然,违背自然而人为地制造精神刺激的做法,都不利于心理健康。当一个人在情绪上受到挫折,精神处于焦虑状态时,就是割断了自身与大自然的联系,把本来正常的现象,看成是与自己作对,与自己过不去。由于人的心理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因而同一事物,同一事件,在各自不同的心理需要和心境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春天的清晨,当看到外面正下着大雨时,农民会高兴地说:“太好了,上天有眼。”而对准备外出的人来说:“真讨厌,早不下雨,迟不下雨,偏偏今天下雨,老天真是在与我作对。”天晴或下雨本是自然现象,不同的人为何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呢,关键是在于人自身的态度。

在学校生活中,经常存在着许多正常的变化,如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表彰奖励、教师的调动等,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心理上,产生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某教师近来被校长提名为教导主任或副校长,这种现象从组织龟度讲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对这一现象的心理反应则各不相同。有的教师能够认识到被提拔者的长处,认为他确实适合这一职务,并将他的长处与自己短处比较,虚心向他学习,在接受这一事实的同时,得到一定的教益而积极向上。也有的教师漠然处之,认为这是领导的安排,不管谁担任这一职务都一样,消极接受这一事实。还有的教师可能总抓住某人的缺点不放,并将别人的短处与自己的长处比较,对这种提拔耿耿于怀,甚至在言行上恶意攻击,这样会造成个人心理压力重,人际关系紧张,心理方面严重损伤的局面。

用现代观点来讲,“养心”的过程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过程。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就不会总跟自己的心理闹别扭,过不去,而自觉维护其健康的心理状态。

2.清心寡欲原则

清心寡欲即是排除内外各种心理纷扰,克制不正当的精神和物质欲望,以保持平静、稳定的心理状态。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就应努力做到心静少思,寡欲专心。

我国古代医学界认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除了顺其自然外,“少思寡欲”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少思,决不是不动脑筋想问题,而是尽量不要胡思乱想,只有不胡思乱想,才能做到心静。朱熹曾说:“仁者静而常故寿”,即是说那些行为端庄,性情平和稳定的人,一般都会长寿,而那些心术不正,整天想投机钻营的人,心理上决不会处于平静状态,这种人就是那种心不静者。“寡欲”即消除对不正常欲望的追求。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心养性最佳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若一个人的欲望不多,善心即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太多,若欲望,k多,那善心即使有所保存,也不多了。只有清心寡欲,除去私心杂念,才能心理平静,胸怀宽广。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对人的欲望进行系统研究后指出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即欲望),且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敬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从低到高,在最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上升到较高层次钓需要。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始于需要,并由需要引起动机,事实上,人的需要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状况。由此可见,完全排除个人的欲望去追求心理健康是不可能的,若一味排除个人的任何欲望,那倒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若一个人单一停留在较低层次或某一层次需要的追求,那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个教师若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正确认识各个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努力促进自己向较高层次的需要上升。无庸讳言,当今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仍未得到保障,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是,有的教师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人或利用手中的权势,或钻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空子,大把大把地捞钱,成为富翁、阔佬,十分羡慕,进而产生物质需要的恶性膨胀,导致脱离实际的盲目追求,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因为,作为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你不可能成为企业家、银行家,更不可能因教书而成为富翁、阔佬,若离开现实一味追求金钱、名利、地位,必然产生非分之想,这种妄想不但无法实现,而且只能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而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

3.精神放松原则

精神放松即运用有效方式,努力减轻精神压力,让个体心理处于轻松自然、协调稳定的状态。不健康的心理往往是由于超负荷的思想压力所导致的,没有适当的放松,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是不可能的。

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新要求,时时处处须为人师表,约束言行,人际交往受限,家庭负担压力重,难免出现躯体化、强迫症及焦虑、疲劳、紧张、抑郁、怠倦等不良心理。消除这些不良心理的最佳方式是进行自我稳定疏导,让压抑的情绪得以放松,用教师的话说是自我意识中的“阿Q精神”。

从本质上,精神放松是使受压抑的心理恢复到自然状态,从生物学上讲,是让失常的生理活动恢复到正常指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讲,是通过心理调节,使心理保持健康水平。心理上的精神放松,与个体的肢体放松具有密切联系,它们之间既可同步进行,也可异步发生,还可逆向发展。

精神放松的主要途径是形成稳定的乐观情绪和张弛有序的工作、生活秩序。心理卫生保健的关键在于掌握身体松弛的技巧,而放松的方法很多,如凝神、按摩、爱抚、幽默、嬉笑、痛苦等都具有放松效果。(www.daowen.com)

促成个体身心放松,除有意识加深个人的积极性情绪体验外,和睦的家庭、恩爱的夫妻、真挚的朋友等因素都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因心理压力步履沉重地步入朋友家,与朋友开怀畅谈一次后,一定会有如释重负之感;当你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或在人际交流中遭冷遇后,回到温馨的家中,顿时有一种宽慰、安全的感觉。经验证明,身心放松莫过于在心爱的人身边。在心爱的人身边,无须任何心理上的防范,可以造成愉悦的情绪,使人体的生理系统和免疫系统处于完好的状态。因此,和睦的夫妻是双方互为最有效的心理医生,温馨和睦的家庭,是最完美的精神诊所。

当然,精神放松不是无休止的,更不是那种不作思考,无所事事的碌碌无为之辈的放松。它是紧张之后的放松,是压力过甚的释放,是心理压抑的调节。

4.循果究因原则

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内部原因及外部原因。心理活动也是如此。个体心理障碍的出现,无论是轻的如情绪紧张、疲劳现象,还是严重的焦虑、恐惧、抑郁等症状,都是一种外显现象,均是不同的原因所致。循果究因,就是透过心理问题的外显现象,找出其原因,绕过心理障碍的当前表现,究其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卫生保健治疗活动。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经常生气、着急、心绪不宁、心境不佳固然是导致病态心理的主要原因,但疾病本身、精神创伤和环境因素也不得不考虑。除家庭气氛、夫妻关系、工作情况、环境影响、人事变迁等正常因素外,许多突如其来的事件往往是产生病态心理的直接原因。

“人吃五谷生百病”,一生中任何病都不生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生病以后心理非常复杂,或顾虑重重,或疑神疑鬼,或悲观失望,或吃不下、睡不稳;形成自我精神压抑。这些压抑又进一步导致机体调节失衡,内分泌紊乱,从而造成严重疾病。巴浦洛夫曾说过:“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寻找病因防治病态心理产生的方法很多。自我意识控制力强的人,可运用自然回忆法、逻辑推导回忆法、自由联想法、情境诱导法等方法来分析回忆。一般情况,可以借助他人进行分析诊断。

5.自我疏导方法

“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结成的心理疙瘩还得自己来加以化解。所谓自我疏导,就是通过自我解释、自我想象、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等手段来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

自我疏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它可利用各种各样理由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常用的自我疏导方法是“合理化”和自我想象两种。

6.群体交流方法

个体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是个体的大家庭。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必须进行人际间的交往,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若一个终生都不与他人交往的孤独人绝不会有正常人的心理,一个极少与他人交往,或根本不合群的人,也肯定在心理上具有某种障碍。

群体交流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它包括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组织的关系。最多的是夫妻、情侣、父母子女之间的交流。心理健康的一对夫妻,关系一般都能处得比较融洽。在包括性生活在内的全部家庭生活中能够互相体谅、谦让、补充,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这除了各自的心理调适外,相互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花下、枕边的交心换心,绵绵情话或山盟海誓,固然是一种有益的交流,灶前桌旁的闲言碎语,谈天说地,打情骂俏也是必不可少的调节。夫妻间毫不隐讳的相互交流和协调融洽的关系,又保证了夫妻双方的心理健康。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难免不遇到令人烦恼、愤怒甚至失望之事,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家中,如果能得到夫妻另一方的理解、开导和安慰,不良情绪就会“不翼而飞”,满腔怒火也会“冰消雪融”。由此可见,夫妻间的彼此关照、体贴,是烦恼和忧虑情绪的缓冲剂,是治疗病态心理的灵丹妙药。

朋友间的交流,也是其他各种关系所不能替代的。朋友关系不受家庭组织中角色地位的束缚,彼此间可进行平等的心理交流,因而,在心理卫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集体中的一般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可能彼此相容,也可能彼此排斥,还可能“互不相干”,故不可能与每个人都有深交,正确的应是:了解别人、尊重别人、热情诚恳地对待别人,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不因非原则问题与别人造成矛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总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靠逢迎谄媚,更不是靠物质金钱,而是靠诚实、热情、友善和信用。靠先他人后自己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在人际关系中,最容易发生冲突的是上下级关系,除因工作关系外,心理上的不平等是其主要原因,作为上级,易于产生高人一等的错觉而妄自尊大;作为下级易产生低人一等而妄自菲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情感冲突。事实上,这种“上下”之分,只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务分工不同罢了,并非存在高低贵贱的本质差异,只要能正确认识分工问题,相互以诚相待,上下级关系也是能处理好的。

此外,心理卫生活动的开展还须因人而异,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