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心理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教师心理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时间:2024-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第二章教师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品质正是对这一理论基础的阐述。其次教师行为科学基础知识和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性知识,也是教师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教师的心理教育有着重大的实践研究意义。应当说,教师是凡人,教师的心理感受和教师的行为挫折,教师的自尊和教师的“进门看脸色”处境,都迫切需要有心理教育的知识或心理防范、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的心理教育是社会心理教育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教师心理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四、教师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心理教育作为一个准确的科学概念现在还不可能下好定义。其原因在于心理教育本身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以及心理教育概念的演化使人们不得不根据一定的心理教育内容去定义心理教育。

中国古代的心理教育绝大部分是人格教育,所谓人格教育也就是人性或人心的教育,有学者把它简称为心育。孔子是人格教育的倡导者,他在《论语》中规范了一种人格的典范“君子”:“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感而不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老子也是人格教育的思想家,他在《道德经》中描述了一种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渔;飘兮若无止。”(释义为:慎重、警惕、感仪、融和、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

现代西方是心理教育的发源地之一,17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带来了西方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的进步,中世纪的“魔鬼说”被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所冲击,菲利普·皮内尔成为了巴黎妇女疯人院的院长,他把疯人院变成了仁爱关怀的医院,树立了精神病治疗的新的形象和新的态度,使得社会能够有机会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精神病患者。1908年美国的比尔斯(C.W.Beers)出版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发现自我的心灵》,更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导致了心理教育走向现代心理科学的道路。1909年美国普遍兴起了心理卫生运动,相继有65个“心理卫生学会”在美国各州成立,1917年美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出版了《心理卫生》季刊,从而推动了世界性的心理卫生科学事业的发展,心理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理论基础,按照联合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即“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化的、教育的活动。尤其是关于世界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等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及全体人类幸福的增进”,[6]有心理教育家把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涉及的方面用一个公式表现出来为:

作者认为心理压力和身心疾病是心理状况的消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它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心理教育理论上要认识和研究心理压力和身心疾病,它们是心理教育理论基础的一个方面。对于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三个方面作者认为是心理状况的积极因素,是可以通过心理教育来形成、增强和获得的,所以它们也是心理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当然,教师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还有更广阔的领域。

首先对于教师的角色心理地位、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示范方面的教师心理分析,我们认为是教师心理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本书第二章教师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品质正是对这一理论基础的阐述。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群体和个体必然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心理品质,而这正是提高教师心理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出发点。

其次教师行为科学基础知识和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性知识,也是教师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本书集中了第五章教师的社会行为示范内容和第六章教师酌教育机智、第七章教师的成功教育、第八章教师的性爱教育、第九章教师的适应能力内容来讨沦教师心理教育的相应理论基础。

最后,我们认为未来学知识、人的现代化知识、美学知识、伦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及“旧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等方面也是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师的心理教育,有极为广泛的理论源泉,正是由于这一优势,教师的心理教育才可能成为21世纪教师素质提高的基础性学科,才能对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增添新的篇章。

教师的心理教育有着重大的实践研究意义。哥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教师的心理教育,其生命力是同它的实践研究意义或价值不可分割的。教师的心理教育在实践研究意义上至少有五个方面是可以肯定的。

(1)教师的心理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心理教育。一个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状况优良的教师,必然会影响到千百个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带来千百个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良好。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有资料显示有20%—30%的中小学生达不到应有的心理成熟水平和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不能不说是与长期来中小学忽视心理教育,尤其是忽视教师的心理教育分不开的。教师一方面是“君子”,但“小人”的见识不乏表现,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社会变革,也在内心深处池塘里荡起了微波。应当说,教师是凡人,教师的心理感受和教师的行为挫折,教师的自尊和教师的“进门看脸色”处境,都迫切需要有心理教育的知识或心理防范、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的心理教育,实践上正是提供这些知识的基础。

(2)教师的心理教育是社会心理教育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则在教师传递的文化中,不仅是有形的文化,而且更是精神文化。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科技工作者要做“进行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教师是科技工作者的一员,教师的心理教育是自我修养水平提高的教育,是自觉做好传播者、开拓者、培育者和生产者的积极主动的教育。

(3)教师的角色地位中要求教师要成为人际关系艺术家的角色,而似乎在教师的天性中往往缺乏人际关系的因子,多数教师较为“清高”,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岗位,不善于同社区其它人进行交往,因此不少教师在自己的天地中生活,还不知有井底之蛙之嫌。教师的心理教育,把教师的人际关系教育视为重要的内容,我国第一个比较有系统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主张教师负有重大的政治使命,教师要关心政治,要了解政治环境与经济情况,要从学校讲坛上解放出来参加社会民众运动。本书最后一章教师的经济心理学试图对教师的社会交往作出探索,也就是对教师人际关系教育的一个侧面反映。(www.daowen.com)

(4)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也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当前教师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全面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焦点,教师的现代化水平偏低已严重地影响到教育“三个面向”的工作。教师的现代化在我们的理解中应是“三化”——思想现代化、科技知识化、心理健康化。教师的心理教育,主要目标是使教师更好地心理健康化,因此它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实践活动,是教育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础性工作。

(5)教师不仅需要教学问,而且要做学问,学者型教师是未来社会对教师的更高要求。做学问的教师是不断地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是运用现代科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总结新经验的教师,现代心理科学原理和方法,尤其是教学心理原理和方法,已为大多数有成就感的教师承认是做教育科学学问的有用原理和方法。

教师在清楚自身的角色心理地位和心理教育作用的情况下,就会更加重视自我的心理教育。教师要“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家庭、大众的心理教育,本身也就要接受教师的心理教育。

【注释】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106页。

[2]《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73页。

[3]《应用心理学》,盛忠兴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0页。

[4]《教师心理》:张承劳、程学超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目录。

[5]《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任顺元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6]《心理教育》,申荷永、高岚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l版,第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