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就业信息-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信息-毕业生就业市场

时间:2024-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就业信息一、就业信息的内容毕业生就业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它是为实现毕业生选择理想工作,经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各级毕业生就业机构进行搜索、传递、加工后,为各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利用的信息。就业市场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进行联网,定期举办人才交流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对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下一步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就业信息-毕业生就业市场

第一节 就业信息

一、就业信息的内容

毕业生就业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它是为实现毕业生选择理想工作,经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各级毕业生就业机构进行搜索、传递、加工后,为各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利用的信息。它具有目的性、价值性、时效性和可控性。

(一)就业政策信息

在求职择业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掌握、正确运用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政府贯彻执行国家就业政策的具体规定。

(二)法律法规信息

如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原则,就业工作程序,政府、学校和中介机构的职责,用工单位、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公开公平竞争,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行为方面的内容等。

(三)社会经济发展信息

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措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新工业区开发、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等。

(四)社会职业变化信息

主动了解社会职业需求信息,根据社会职业热、冷变化特点来确定自己谋求的职业是很重要的。

(五)用人单位的信息

(1)单位性质和法律地位。

(2)单位的工作和业务内容,生产项目或主要产品。

(3)单位知名度和发展前景。

(4)单位的地理条件、工作环境。

(5)单位的管理体制及其组织机构。

(6)单位的岗位需求、人才结构、规格、分工程度。

(7)单位工作的紧张程度、学习晋升机会。

(8)单位的效益、福利、工资、资金、住房、生活设施等。

二、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运用

(一)收集的要求

就业信息的收集,是指就业信息需求者根据实际需要,对分散的就业信息进行找寻、聚合、集中的活动。收集就业信息的基本要求:

(1)主动及时。

(2)真实可靠。

(3)目的明确。

(4)全面而适用。

(二)渠道

(1)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同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每年会及时地向有关劳动人事主管机关和用人单位发函征求用人信息;有的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与有关单位长期合作,已形成人才供需网络或稳定的关系。这类机构每年会定期举行“供需见面”洽谈会,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各方面择业信息的各种资料,按时公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2)各地人才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这是各市、区、县劳动人事部门设立的专门从事人才交流、职业介绍工作的服务机构。在那里既可以通过咨询获得当地就业的规定、实施办法等,也可以了解当地的用人需求和职位。

(3)就业市场。就业市场主要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地方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进行联网,定期举办人才交流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进入就业市场,不仅可以收集到有关的就业信息,了解许多不同的机构和职位,而且还为毕业生提供极好的锻炼面试技能和增加面试自信心的机会。

(4)传播媒介。关注每天日报上的招聘广告,从这些广告中不仅可以了解工作需求,也可以发现招聘类型的变化趋势。不要忽视这些广告。这类广告主要由雇主刊登并支付费用。如果广告中出现的一个职位并不完全与你所寻找的工作相同,但只要有所关联,且认为这个职位具有发展前途,就可以深入地了解这个职位。不要为了那些你根本不适合的职位而浪费雇主和自己的时间。要确保迅速地深入了解广告中所出现的职位,任何耽搁都会使机会从身边溜走。(www.daowen.com)

(5)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走向社会的前奏曲,是参加工作的预演,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是一段非常难得和有价值的经历。通过实习,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对你有所认识、了解;另一方面也使你对用人需求、择业范围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6)电话联系和登门拜访。一般地说,电话簿上的分类目录,收录了一个地区的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电话,可以从中找到有关企业的名称和地址。当你获得有兴趣的单位地址或电话后,不妨向其人事部门去个电话或者亲自到单位去拜访一下,也许能弄清单位是否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并获得单位的交通、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有关信息;还可以获得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劳资关系、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意外信息。

(7)人员联系。你所认识的人可以向你提供特殊的帮助,因为他们关心你和你的未来。让每个人知道你对招聘感兴趣,告诉每个遇到的人你正在寻找工作。你把这个信息通知的越广泛,就可以发现更多的信息和指导。而且鼓励别人告诉你他们的工作经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当需要做决策时,你可以认真考虑上述信息。

这个分享和交换工作信息的过程是形成网络。你可以积极参加社区中的服务性团体,这样可以扩展你的网络联系。查阅当地的日报,看是否列出了拓展网络的机会。公众图书馆不仅是提供网络信息非常好的场所,而且可以提供其他重要的指导和工具(图书、音像、上网)帮助你搜寻工作。

老师。学校不少老师与外单位有工作联系,老师的同窗学友中有的从事领导管理工作,有的在单位劳动人事部门供职,通过老师特别是自己专业课老师,可以获得不少信息。

校友。从学校有关部门或通过班主任那里寻求到前几届毕业生的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可通过联系,认识一些自己的“学兄”、“学姐”。由于校友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他们提供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比较接近本校,尤其是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其在具体行业中的实际工作、发展状况。

家长、亲戚、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等。家长亲友提供的就业信息与本人职业、经历、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因此,毕业生由家长、亲友提供的就业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个人差异。对有些毕业生来说,家长亲友提供的就业信息是其主要的选择,对有些毕业生而言,则可能只是聊胜于无。对此,毕业生还应加强同学、校友间的沟通,互相“调剂”家长亲友提供的信息,使之产生更多的效益。

(8)信件询问。可向若干家感兴趣的单位邮寄个人求职信件、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或个人简历,以期某个单位邀其去面试。

(9)互联网。人才市场的工作方式,已从传统的组织摊位向组织岗位信息和个人资质信息转移,并通过电脑网络提供服务。人才交流正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延伸。

专 栏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遇到的骗局及应对办法

1.合同骗局。对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下一步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然而许多用人单位通常会与毕业生另签一份工作合同,而且这种合同一般都是格式合同。有些用人单位的合同条款对毕业生明显不公平,而且不允许更改,用人单位往往以不签就不录用要挟毕业生签字画押。

对策:国家法律规定,带有明显不公平和对合同制订方具有免责条款的合同无效。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同时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既要有恪守合同的责任,也应该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同时在签订合同时应当征询学校老师的意见。

2.试用骗局。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一般都需要毕业生在到工作岗位之后有一段2~6个月的试用期。然而有一些单位正是钻了这段不短不长试用期的空子,在求职者上岗后,要么说你不合格,要么少付工资,或者在到期后故意找茬辞退,总之就是让求职者白干活。

对策:国家规定毕业生在试用期间应该获得相应的工资待遇。毕业生最好是在工作开始前就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合同,对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法律上的规范。

3.宣传骗局。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都会对自己进行一番宣传,然而有些企业的宣传资料中含有很大的水分。要么夸大企业规模,要么给毕业生到公司的工作前景“画饼”,总之以相当美好的前途和待遇相诱,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对策:毕业生在求职时以及在就业合同书签字前要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最好实地进行考察,不要偏听偏信。

4.承诺骗局。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有时会口头承诺毕业生薪酬、住房等方面的一些要求。但当毕业生到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承诺并不能兑现,找单位领导理论时,往往得到的答复是“谁承诺你找谁去!”

对策:口说无凭,以合同为依据。在签订合同时应该附加上当初达成就业意向的条款。

5.职位骗局。大学生求职时除了选择单位外还要选择符合自己的职位。然而有的单位虽然在招聘时按职位招聘,但在毕业生报到后并没有按招聘职位安排毕业生上岗,使得毕业生学非所用,甚至安排做一些劳动强度相当大的体力活。

对策:就业协议和工作合同是对毕业生的合法权利进行保护的最好武器。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有点“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勇气,不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6.地点骗局。有的单位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分部,而参加招聘会的往往是总部的人事机构。因此,许多毕业生在应聘时会产生错觉,以为是在总部所在的城市就业。另外有些单位也故意不讲明这一点,等到毕业生上岗时才发现自己工作所在地并不是当初自己所想的。

对策:在面谈时应该向企业咨询清楚,同时在签定就业协议或者工作合同时应该明确写上工作地点,以免出现理解上的异议。

虽然在求职过程中有很多陷阱,要小心防范,但也不可过度谨慎,坐失良机。只要增强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就可以顺利实现就业。

(三)就业信息利用的原则

(1)注意时效性。由于报纸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因而应聘的人多,竞争激烈。求职人员应尽可能早的买到报纸,早作准备,早点去应聘,以增加就业机会。

(2)注意广告刊登次数。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刊登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待遇不很好,很难招到人或招到人后留不住人,求职者应三思而后行。

(3)理智看待高薪广告。目前许多广告打出的工资高得惊人,如年薪十万、百万。这些单位大多对学历、经验、能力、社会关系要求较高,一般不适合刚毕业的学生,而且许多广告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起促销作用,大可不必理它。

(4)充分利用缓冲期。许多广告都列明见报3天后现场招聘。求职者可利用这段时间打电话或实地考察招聘单位,了解经营和福利状况,作好思想准备,把握主动权,做到正式应聘时心中有数,增加成功机会。

(5)注意选择对象。目前广告上最多的是招营销和寿险人员。这些工作一般没有底薪和劳动福利,按销售提成,工作辛苦且有一定风险,选择时宜慎重。

(6)留意附加条件。许多招聘广告都注明年龄、学历、职称等,这是硬条件,活动余地较小。也有的广告注明某些条件优先,求职人员可针对自己的特长大胆应聘。还有的广告有“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等字样,求职者应抓住机会,集中推销自己的长处,争取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