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提升职业能力-职业指导教程

如何提升职业能力-职业指导教程

时间:2024-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一项职业必须具备其所需要的能力。而职业工作正是最能发挥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如何提升职业能力-职业指导教程

第三节 职业能力

专 栏

SCANS提出的就业人员应具备的“五大能力”和“三大基础”

五大能力:

1.统筹能力——具备统筹人员、资源、时间、财力及物资设备的能力。

2.合作及交际能力——具备团队精神,作为团队一员,对团体负责,能与之共努力、为之奉献;能给他人传授新知识、新技能;能为顾客服务,并令服务对象满意。

3.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能获取信息、评估信息;能组织信息、保持信息;能诠释信息、交流信息;能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4.系统运作能力——能认识社会系统、组织系统及科技系统的运作机制并有效地支配;能辨别动向,预测影响系统运作的因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能对现有系统提出修正建议,或开发新系统以改善运作。

5.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能选择适当的步骤、工具或设备,包括计算机及其相关的技术;熟悉设备的装置调试、设备的运作内涵及适当的工作程序和步骤;能防止、识别并解决设备故障问题,及时保养设备,包括计算机及其他技术设备。

三大基础:

1.能力基础——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的能力。

2.思维基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像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

3.素质基础——有责任心和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一项职业必须具备其所需要的能力。能力指的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能力就是实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有必要的能力作保障。

知识和能力是一种辨证关系,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是知识的重要体现方式,有了能力才有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能力比知识显得更重要,多一种能力就多一份求职择业成功的把握。

一、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获得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手段

人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有一份能保证自己和家人正常生活的稳定收入。因此,大家都要靠自己从事具体职业工作来取得报酬。如果没有一份取得适当报酬的工作,连“养家糊口”的生存条件都保证不了,那么其他的任何事情就无从谈起。

(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

只有通过工作获取报酬,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生存,因为人享受着社会给予的一切——衣、食、住、行、医、教育和娱乐等等,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这种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只有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拼搏,做出创造性的优异成果,才能受到社会的肯定和人们尊敬,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三)个人素质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的基础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青少年学习阶段是为将来从事的职业进行准备的,只有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才能有条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职业工作正是最能发挥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干自己喜欢的职业,并能挥洒自如才是其乐无穷的。因此,有了正确职业定位和职业平台来发挥自身才能,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二、职业能力准备

培养毕业生实践能力,达到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轨势在必行。那么,应准备哪些职业能力呢?

(一)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它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关键,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一种实践能力。无论从事任何一项职业工作,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怕不会取得什么成绩,“高分低能”现象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从事直接生产和一线管理等职业技能性较强的工作。专业操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因此,只懂理论知识不行,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体现在操作的快捷性、准确性和灵活性上。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逐渐锻炼、培养起来的,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关键在于多看、多练,熟能生巧,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思不如一练”。看得多、练得多,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动手技巧和实践操作能力。(www.daowen.com)

(二)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各种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表达思想的能力。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式表达能力等形式。表达的关键是要准确、鲜明和生动。没有准确的表达,信息就不能如实传递出去,也就失去了表达的目的。只有鲜明、生动的表达,才能更好地排除人们接受信息带来的其他障碍,才有助于表达目的的实现。因此,表达能力要努力实现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心理学家曾对交谈中言谈与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过因素分析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中言辞只占7%,声音占38%,而体态竟占55%。

(三)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即生存能力。当在现实生活的激流中奋进时,往往会发现不尽如人意,发现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如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和畏难的情绪。

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是与他的思想品质、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讲,一个人的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就能很快适应环境,胜任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生存,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成绩。

但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积极主动的适应,不是消极、被动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现实、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与创造联系起来,如果只讲适应,不思进取和创新,那么社会就不会进步,个人也不会成功。

(四)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互协作的能力。有人做过估计,人们除了8小时的睡眠时间外,在其余16小时中,约有70%的时间都在进行交往、沟通信息。

一个人不论成就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是个人行为,通常是团队协作行动,所以,不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有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凡是成功人士,都注意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建立友谊。这种友谊就是人生发展的一种资本,朋友越多,资本越厚,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选择朋友,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就是选择自己的命运”。初涉世事,阅历较浅,缺乏经验,往往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恍然失措,无法适应,常常感叹“工作好搞,关系难处”。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做到四条:

一要积极大胆的参与。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结晶,大学校园是优秀青年聚集地,宽松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同龄人交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种社团活动活跃,各种社会实践机会繁多,要珍惜并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大胆参与。

二要诚实守信。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以诚相待,以诚取信。俗话说“人无信而不立”,在处世过程中不诚实的行为,可能导致自己终身的遗憾。

三是要平等待人。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只有职务职业分工不同,无人格高低贵贱之分,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培养与人平等合作、团结共事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平等待人观念,就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更不用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是要顾全大局。在利益面前要低头“三思”,不该得到的不去争、不去抢,培养集体观念和顾全大局的大度性格,这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五)组织管理能力

任何一项工作离开组织管理工作都是难以做好的。纯“书生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重视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校生活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机会很多,要积极主动、抓住机遇,可以毛遂自荐担任学生干部和各种群众活动的组织工作。从学生干部到社团组织者,任何一个职位都可以使你的组织管理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六)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使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型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型、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是以技能为基础具有一定科学根据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表述:E=mc2,创新能力就相当于这个公式的c。这就是说,只要有创新,即使物质载体质量很小,也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创新优势可以弥补资源、资本上的不足。如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他的微软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他的成功就在于不断创新。

(七)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对未来行为的决断和选择能力。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以较少的代价取得成功和进步。

在未来的工作中,各种问题及它们的发展变化都需要迅速决断,及时予以妥当处理。因此,培养自己的决断能力十分重要,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要事事都请别人拿主意。当然既要善于征求他人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的主见,逐渐养成多谋善断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在以后职业生涯中遇到大事情时,才不致于无所适从。

(八)学习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美国一项统计指出,一个人一生中至少会换五种以上专业工作。宋代朱熹说过:“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经营人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且要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学以致用。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才和事业的成功,是极为重要的。事实上,一个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仅表现为有较强获取新知识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对文献、资料查阅和检索的能力;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有较强的外文阅读和语言交流,以及思辨能力;要有克服被动、迟钝的学习倾向,不断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