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个人职业生涯
一、个人职业生涯概述
个人职业生涯又称职业计划(Career Planning),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传入中国。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简单地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具体来讲,职业生涯是以人的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过程。
我国农村有一句谚语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里的“算计”,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规划”,包括人生的设计、人生事业活动的规划。
当然,设计不是凭空进行的,不是空想,不是胡思乱想,它是有条件的,有根据的,有制约因素的,其中有个人出生家庭、出生地的影响,有自己成长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家庭成员的状态、脾性,所认识和打过交道的亲戚、朋友和同学的状况,一起所经历的事件和活动,活动之后在自己心灵留下的积淀、感受和刺激,从而使自己对人生形成带有个人经验主义的理解。上述这些都属于历史性的影响,形成自己目前考虑问题的条件和起点。
在自己由一个孤立的自然人来到这个世间,并与周围环境通过一系列交互活动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对自己的判断和估计,并逐渐形成一种类似于习惯的稳定的轻松的、成本较低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
每个人每天总是遇到好多人、好多事,并且会在自己的意识中形成刺激、判断和认识,同时又会与自己相联系、相结合,产生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这便是机遇或者困难,一系列新的事件,刺激个人进行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路径、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心理感受。
因此,自己经历过的历史在影响自己,自我认识在影响自己,自己每天的选择和机遇在影响自己,影响自己的发展路径,影响自己的发展过程,影响自己的发展效果,影响自己的心理感受。
任何人只要希望改变,就能够做到。对自己生活中某些方面做一些改变,这需要你作出决定,包括你的人格、信念、梦想、野心和想像力。如何从实现个人目标的角度出发确定上述内容,将决定你能够拥有的成功形象。很多时候,人们没有实现目标的理由仅仅是他们失去了勇气并最终放弃。当然,更多的人没有实现目标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预先设定目标。
没有轻而易举的解决方法和唾手可得的成功。改变需要时间,只要有时间,改变就能够发生,我们不必拘泥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生涯设计的核心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专 栏
搜寻最佳个人职业生涯的好处[2]
1.帮助您实现生活目标
2.减少在生活中不知该干什么的挫折感
3.帮助你更好地利用您的天赋、潜质和能力
4.激励您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学习机会
5.最终增加您的收入
6.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您是谁”
7.美化您的生活方式
8.使您自我感觉更加良好
人生稍纵即逝,可以用于成就事业的光阴则更屈指可数。从20岁到60岁,从事职业的时间最多40年,大约1.4万多天,而其中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不足1万天,不足8万小时。
职业生涯在人生中占有重要的时间比例。从20岁至60岁,一天24小时,一个人用于吃饭、睡觉、洗澡、上厕所、买菜、做饭等的时间属于生理活动时间,每天约占10~11小时;其余的13~14小时称为社会活动时间。
每天用于工作、上下班路途所占时间,大约为10~12小时,也就是说职业生涯时间占可利用社会活动时间的71%~92%,有的人甚至更多。即使在周末或节假日,用在与职业相关的时间常常也超过50%。所以说,职业生涯时间在人生占有很大比例,而且这是决定一个人人生质量的重要保证。这是一笔资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需要好好规划,不同的规划,会有不同的结果,会形成不同的人生历程。
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
人生发展既有其生物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并且在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内容。下面介绍几种个人职业生涯划分的研究成果,供同学们在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参考。
(一)孔子人生7阶段划分法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1-1 孔子人生7阶段划分法
(二)斯蒂芬·罗宾斯职业生涯5阶段说
分析和考察职业历程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它视为一系列的阶段。下面是斯蒂芬·罗宾斯的5阶段模型,他对于大多数的成年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可普遍适用。
大多数人在一生中将经历5个职业阶段:探索期、建立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和衰退期。
(1)探索期(25岁以前)。人们往往在开始工作挣工资前就对他们的职业作出了关键的决定。亲人、老师、朋友以及电视节目和电影录像的影响,使人们在生命的很早时期就逐渐缩小了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并指导他们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职业探索期会在他们20多岁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时结束。职业探索期发生在就业之前。人们在这一阶段形成了对其职业生涯的一种预期,其中有许多预期是很不现实的。
(2)建立期(25~35岁)。建立期开始于寻找工作和找到第一份工作,包括被同事所接受、学会如何做工作,以及取得在现实中成功和失败的第一次真实体验等历程。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逐渐改进工作表现,不断发生错误,也不断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3)职业中期(35~50岁)。许多人面临第一次严重的职业危机是在进入职业中期阶段以后。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绩效水平可能持续改进,也可能保持稳定,或者开始下降。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职业中期的人已不再是一个学习者,错误容易使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成功地经受住这一转换阶段挑战的人,可能获得更大的责任和奖赏。而其他的人可能要面临自身能力再评价和变换工作,以及重新安排优先考虑的事项或者寻求另一种工作方式(如离婚、重返学校念书、迁居到外埠等)。
(4)职业后期(50~70岁)。对于那些通过职业中期阶段继续发展的人来说,职业后期阶段通常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阶段。这是他们可以有所放松,并且扮演一种元老的角色。他们以自己多年日积月累并经过多次验证的判断力,以及与其他人共享其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向组织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对于在前一阶段绩效水平已经停滞或有所下降的人,在职业后期阶段将会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对于现实世界将不再拥有曾经想像的那样一种持久的影响或改变能力。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会意识到需要减少工作的流动,从而可能安心于现有的工作。
(5)衰退期(70岁以后)。职业历程的最后阶段对每个人都是艰难的,但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于那些在早期阶段持续获得成功的人来说,它可能更为艰难。伴随着几十年的成就和高水平的绩效表现,现在猛然间就要退休,被迫退出这个充满光辉的舞台,容易使人感到失去了一种重要的认同感。而对于早年绩效表现一般,或已经看到自己的绩效水平在下降的人来说,这或许还是一个令人舒心的时期,他们将远远的把工作中的烦恼抛在身后。
(三)沃特恩的人生10阶段划分法
沃特恩(Watering)按希腊人的观点把人生分成10个阶段,每阶段7年。
1.0~7岁:充满幻想的天真时代,敢于表达心中的愿望;
2.8~14岁:想像时期,开始谋划未来;
3.15~21岁:进入青春期与青年时代,身心均得到迅速发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4.22~28岁:在社会实践中,开始发现人生的意义,把握人生的机会;
5.29~35岁:积累社会经验,证实和强化已发现的人生真谛;
6.36~42岁:进入第二青春期,按照内心召唤重新调整人生方向,许多人在这一时期重新思考职业定位,争取找到后半生的事业;
7.43~49岁:许多人进入狂躁抑郁期,人生过半,青春不再,在家庭里可能上有体弱多病的老人,下有未成年的子女,如果事业仍没有成就,甚至还在为基本生活问题操心,则更加表现得忧心如焚;
8.50~56岁:身体方面出现衰老征兆,进入更年期,开始与自己的衰老搏斗;
9.57~63岁:思想成熟、做事稳妥,沉淀成一樽生命美酒;
10.64~70岁:第二个童年期,心理上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现象,如能有意识地接受这一转变,它将把人生引向新的起点。
(四)我国人才专家王通讯职业生涯6阶段说(www.daowen.com)
表1-2 王通讯职业生涯6阶段说
三、现代社会人才种类的划分
明确现代人才的分类,便于同学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定位,下面对这一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社会人才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形成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两种转化:一是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另一个是将工程原理应用到实际之中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与此相关的社会人才需求,总体上讲也是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一般称为学术性人才,后者称为应用性人才。在应用性人才中,又可根据不同层次或工作范围分为3类。整个人才结构类型,大体可分为4类。实际上,社会人才的分类结构是相当复杂的,在这些人才类型之间,往往没有明确严格的界限,存在着过渡性人才。
(一)学术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又称为学科型、科学型、决策型、理论型人才,是指从事发现、研究客观规律工作的人才,如物理学家、化学家、语言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随着生产的发展,理论研究目标向实践领域趋近,于是产生了应用科学。它介于社会实践与基础科学之间,但仍以客观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向实践提出新的设计原理和框图,而不以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为目的。
(二)工程型人才
工程型人才又称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有关事业的设计、规划、决策工作,即在工作或生产活动之前进行预先考虑并做出全面安排工作的人才。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产销决策、农业种植规划、森林采伐规划、城市规划设计、电信网络规划、电信工程设计、农田水利设计、土木及建筑工程设计等。
(三)技术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又称为工艺型、执行型、管理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这类人才的努力,才能使学术型人才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这类人才国际上通称为“中间型”人才(Middle Man)或“桥梁式”人才。技术型人才分不同类型(如生产类、管理类、职业类等)和不同层次(如中等和高等),分别由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培养。其中能够从事较高智力含量、能将掌握的理论和技术能力用来进行创造性实际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
(四)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又称为技艺型、操作型、职业型人才,也是指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这类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技术工人属于这一类。在我国,大部分技师也属于这一类人才。在一些现代行业或企业中,技师劳动组成中智力成分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因而这些技师应归于技术型人才。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虽有操作能力,但不能简单地归入技能型人才,尚需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以决定其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
四、策划自己的未来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从选择一种职业,为这种职业准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到走上岗位,这个过程需要求职者按照岗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充实、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否则就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或在工作中被淘汰。在校生更应未雨绸缪,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自己的未来需要好好策划。
策划自己的未来是一门科学。自从人类产生,世世代代以来,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舞台,经历了各种人生风雨,尝遍了各种酸甜苦辣,感悟了各种人世真谛,体验了各种喜怒哀乐,积累了各种经验教训,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这些都成为人们在设计自己人生生涯的重要参照,尤其是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人生生涯设计的核心内容,世界各国的职业生涯研究专家,为我们总结了这套理论和方法,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个更美好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体验。
美好的职业生涯和美好的人生要由美好的愿望开始,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美好的愿望需要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人生的目标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策略、路径和方法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好好地规划、认真地策划。
“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要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这一点对自己今后发展非常重要。有了人生的职业策划,相当于我们头脑中装了一个自己一生的微缩模型,有了一个指引自己人生方向的蓝图,有了一个指引自己前进的旗帜。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美好的人生愿望、明晰的奋斗目标和积极的策划意识,会使我们的学习更有动力,效率更高,心态更积极,心情更开朗,待人更友善,对自己更负责,对人生更珍惜,也会得到一个更加满意的未来。
本教程后面的章节,将在同学们对职业和个人职业生涯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围绕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同时寻求一个与自己价值观、个性、兴趣、能力相匹配的职业生涯来展开。后面的内容本质上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向同学们介绍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在认识职业、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的基础上,寻求在特定环境和机遇条件下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何就业、如何从业以及如何创业。
“谁也不能改变你,除了你自己”。职业指导也是这样,教程只能提供工具,教师只能提供辅导,对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效果,差别就在于自己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以及对这门课程发自内心的参与程度。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有了积极的态度,才能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才能够积极与其他同学讨论相关问题,才能够积极观察思考周围的职业人群,才能够积极地进行职业准备,不断改善自己的职业态度,不断积累并扩大自己的职业知识,不断提高并强化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学习的效果都在同学们的掌控之中。
专 栏
未来学家的建议
许多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以实际的态度构想未来,这显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不过,为了帮助我们构想未来,未来学家已经确定了许多有效的技巧:
趋势分析。首先系统收集周边世界实际情况的信息,诸如老龄人口、生活水平和大气污染等指标的可测算数据。这些数据通常会标明特定的发展方向或趋势,如果把趋势延展到未来,我们就能做出初步的预测。
先兆分析。其基础是观察多种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例如,人从妊娠、胚胎期到出生、婴儿期、童年等所要经历的一系列生理阶段。技术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模式。通过了解此类现象的不同阶段,我们往往能预料未来的发展。
情景分析。这使得我们能够考虑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例如可以为企业设计一种情景(一系列可能发生的未来事件)。这种情景表明我们预料企业未来将如何发展。接着,可以再设计两种情景:一种设想利润将比目前的预计高20%,另一种设想利润将比目前的预计低20%。然后可以考虑每种情景会带来的后果。
提示: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一下策划未来的意义,试着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策划。
案 例
一个人的目标阶梯
这个人名字叫蚯蚓。
18岁,高中毕业典礼上:“我发誓要当李嘉诚第二!我要当中国首富!”
20岁,春节老同学团聚会上:“我想创立自己的公司,30岁之前拥有资产2000万元。”
23岁,在某市工厂当技术员,第二职业是炒股:“我正在为离开这家工厂而奋斗,因为在这里工作太没有前途了。我将全力炒股,3年内用5万元炒到300万元。”
25岁,炒股失意而情场得意,开始准备结婚:“我希望一年后能有10万元,让我风风光光地结婚。”
26岁,不太风光的结婚典礼上:“我想生一个胖小子,不久的将来当个车间主任就行,别的就不想了。”
28岁,工厂效益下滑,偏偏正是妻子怀胎十月的时候:“希望这次下岗名单里千万不要有我的名字。”
提示:不少过来人经历了“雄心壮志——怀才不遇——满腹牢骚——撞钟混日——担心下岗——走投无路”这样一个职业历程,问题就在于:分不清美好愿望与目标的区别;没有处理好自己与企业的关系;总是抱怨,不懂得适应、利用和改变环境;只有良好愿望,没有好的职业生涯路径;只有好的愿望,没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支持。
小故事
选 择[3]
有三个人要坐三年大牢,监狱长答应满足他们每人一个愿望。美国人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要了一位美女,犹太人要了一部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塞满雪茄,大喊到:“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怀里抱着一个孩子,美女手里牵着一个孩子,肚子里还怀着一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仅仅握着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司莱斯。”
提示:三年前的选择与今天的结果有何联系?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正如现代京剧《红灯记》所言:“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学校学习是我们人生的播种期,您围绕自己的职业生涯打算栽什么“树苗”、撒什么“种子”?
思考与练习
1.请列举您所熟悉的职业类别,不要少于25种,并请描述您特别熟悉的2~3种职业的详细特征,分析您喜欢什么职业,为什么?同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2.请以“职业生涯是可以设计的”和“职业生涯是不可设计的”为辩题,举行一次辩论会。
3.请以文字形式总结一下自己的父亲、母亲或者自己熟悉的亲人的职业生涯经历,并按照自己的认识进行点评,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可能需要改进之处。
【注释】
[1]何保胜:《技工短缺激变上海人才制度》,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版。
[2][美]Elwood N.Chapman著,韩经纶,曾辉译:《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时勘,何向荣主编:《职业指导》,浙江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