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学生适应与心理健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存法则。就人而言,能否适应环境的改变,已然成为首求生存、再谋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从高中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学习、了解有关适应的心理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人生发展的规律,将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第一节 适应及其重要性
从中学走进大学,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都经历过一系列从不适应到适应的生活事件。适应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之一,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家珍妮特认为,人的整个一生是一系列的适应阶段,而每一阶段都会对个人的长期调节产生影响。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如何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是莘莘学子们需认真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什么是适应
心理学认为适应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由此可见,适应现象是伴随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由于人们的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经常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所以,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就会遭遇适应问题。
(一)适应是一种放弃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我们如何努力、坚持与永不言弃。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放弃,因为我们经常面临很多冲突与选择,有时是双趋冲突(几个目标都想得到,但只能选择其一),有时是双避冲突(几个目标都不想要,但必须选择其一),有时是趋避冲突(一个目标有利有弊,即想要又怕要)。要想适应环境,我们在面临各种冲突或矛盾时就必须做出选择,聪明的人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选择利大的,放弃利小的,在放弃中生活与成长。这是适应环境与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二)适应是一种接受
接受,就是在心理上认同,在情感上接纳。由于我们老爱依恋昔日的安逸,怀念过去的清静,当客观现实发生变化时,我们便不愿走出昨天,直面现实,接受变化。不愿接受,其实就是不愿失去曾经拥有的工作、恋人、亲人、地位、优势等。然而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生活下去,就必须接受环境中种种不愿接受的变化。因此,要适应环境,就需接受新的目标,抛弃“怀旧”情结,重振旗鼓,重新上路。
(三)适应是一种改变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可以说,生活中一切成就都是从观念开始,成功源于正确的观念,而一连串失败,往往都是从错误观念开始。要适应社会,适应变化,就得改变自己,特别是改变自己的观念。柏拉图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于是纷纷请教其方法,柏拉图笑道:“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不禁哑然。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够移动山的秘诀就是:山若不过来我便过去。同理,在生活中我们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四)适应是一种挑战
每一次适应,必然就是一次严峻的自我考验和自我挑战,甚至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整合,一种脱胎换骨的磨砺。如果我们不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调适,就无法挣脱负性情绪,它是对一个人的意志、性格、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阅。往往此时,我们必须学会挑战自我,挑战自己的各种弱点和缺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当我们每取得一次挑战的胜利,实际上也就实现了一种“适应”。
二、适应的心理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适应,可以看到适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必须有一种需要(或动机)的存在;其次,在需要满足过程中出现了阻挠,并使个体产生压力与焦虑情绪;再次,个体为克服阻挠而作出了各种行为反应方式;最后,有一种反应导致了问题的解决,个体实现了环境的适应。
(一)需要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主要有五种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各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心理就会平衡;反之,就会产生紧张、失望、恐惧、不安等情绪。
(二)阻挠
阻挠是指个体如果不能利用其现有的习惯机制来满足它已产生的需要(动机)的情况。比如,一只猫饿了的时候,他只需吃掉面前的食物就可以了,这是它的习惯机制。但当把它关在迷笼里,它不能直接吃到食物时,已有的习惯机制不能达到对问题的恰当解决,这就要求它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来减轻它的饥饿以恢复身体的平衡。对人类来说,如果对某种环境已经建立了某种可以适应的机制(即习惯性机制),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一套习惯机制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这时就出现了阻挠。面对阻挠,人们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焦虑。
阻挠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大体有三种。一是环境的阻挠。例如,想正常骑车上学,可天空下起了大雪,路非常滑,于是使正常上学活动受到了阻挠。又如,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人员特点都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还用以前的生活方式就很难适应了。二是个人的缺陷,即个人生理上、智力上、能力上的某些缺陷。例如,一个个子矮小的中学生想要报考外交学院,身高不足的生理缺陷使他想当外交官的动机受到了阻挠。又如,一位大学生很想竞选学生会主席,但表达能力欠佳,使他的动机实现受到了阻挠。三是一些相反需要的冲突。例如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一方面需要马上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另一方面又非常思念父母,这两种需要相互冲突,使他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他需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机制来适应大学的新生活。
(三)反应
当人面临一种新的情境,用以往习惯反应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失败时,就会主动寻找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方式,这就是寻找成功的适应。人适应环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断变更自己的反应,直到取得成功为止。当人们还未能找到一种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时,常常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焦虑、沮丧的情形。因此,需要帮助人们在面对不适应时,一方面积极尝试,寻找成功解决问题的反应方式,另一方面要保持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消极的心态不利于思考新的解决问题方式。
(四)适应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构成一个问题解决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够减轻紧张。只要任何一个反应能够减轻个体内驱力所引起的紧张,原来的活动就要结束,这就算是一种适应问题的解决。如行军途中干渴的战士,他们在喝到了甘甜清凉的泉水后,消除了由于干渴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从而使问题得到了适当的解决。但如果行军途中始终没遇到清泉,那么讲一段小酸枣的故事,也能缓解由干渴引起的内驱力的紧张,这也是一种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非常渴望分到住房,但此次房源有限,不可能解决某位老师的住房困难,领导一席温暖关怀的话语也能缓解他的紧张情绪。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帮助人们达到他实际生活中某一具体事件的问题的解决,但可以提供给他一种新的适应心理,减轻他的冲突与紧张,这也是一种解决方式。
小活动
换位置的思考
目的:感受变化带来的不适,认识适应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操作:请同学离开自己现在的座位,换到另一个远离这个位置的座位上去,请大家谈谈换位后的感受和思考。
三、心理适应的标准
在生活中,我们以什么作为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适应的标准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心理学派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定论,也很难从单一的维度去界定。
有学者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提出了八条标准:
(1)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我;
(2)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
(3)能够确立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必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能够对自己的身体发育及其变化充分理解,能够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5)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能够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6)具有成熟的心理理解能力去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7)有较充分的心理鉴别能力,去做职业选择和就业的准备;
(8)有一定的心理能力准备结婚和过家庭生活。
也有学者主张,应从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和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心理适应与否。
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讲,社会适应就是用社会常模来衡量人的心理和行为,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常规。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如果个体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能够接纳和认可,并能够融为一体,那么他与环境是适应的;反之,如果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压抑,在心理和行为是不能认可社会所公认的规范准则,便视之为不能适应。
从生活适应来讲,是指个体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顺应客观环境,或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使之符合或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经验的角度来讲,经验标准是指个体凭借以往积累的、经过系统整理的知识经验,来验证和鉴别对象的心理是否适应现实环境。这一标准因受到已有经验、水平和能力的制约,难免有失偏颇。
总之,企图确立绝对客观的心理适应标准是困难的,其实心理是不是适应,其标准界限只是相对的。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将上述标准综合运用来鉴别适应与否。
知识窗
要适应环境,就要变通,有时甚至要放弃自己原有的东西,才能适应环境转变的需求,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人认为,要适应大学生活至少应该有“四变”:
“心变”:转变对人对事主观的、天真的心态;
“脸变”:担任多种角色,少点娃娃脸,多点成人颜色;
“向变”:调整或改变原来的奋斗目标;
“法变”:转变自己的学习、生活、交往的方式方法。
四、适应的心理学理论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同时他还认为“智力就是适应”,而且“智力乃是一种最高形式的适应”。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作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公式。他提出S→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展开了这个公式:T+I→AT+E,公式中的T指结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因此,S→R变成了S→AR→R,这就是说,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另一个是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在智力活动中,同化和顺应是互相补充、同时存在的,其结果产生了两者的平衡,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化和顺应是认知结构发展的两个机能双翼,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矛盾是心理发展的不间断的内部根源。总起来说,智力发展是在主体与客体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同化和顺应平衡发展的过程,即客体之同化于主体活动与这种活动之顺应于客体二者之间的某种平衡促进了认识和智力的发生与发展。
(二)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尝试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来解释人类的心理起源和本质。该理论范式旨在分析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的认知加工机制是如何指导社会行为的,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综合观点。
进化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进化的心理机制是如何在行为与进化之间起中介作用的。进化的心理机制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适应性和领域特异性。这两点也就成为了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心理机制不断进化的目的在于适应,而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领域特异性是必然的结果。
1.适应性
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的自然法则,而进化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也是信息加工的功能,即心理的适应性。也就是说,(虽然不是全部)人类行为的目的在于生存与繁衍。正是这种适应性让我们的祖先得以处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比如妊娠反应就是一种适应性行为,为了保护发育中的胎儿的健康,避免摄入抗生素,在怀孕前期头晕、恶心和厌食的行为就逐渐进化出来了。又如某一男性觉得其他男性进入自己的“领地”时,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适应性行为。
2.领域特异性
达尔文的自然法则只影响一些非常特异性的认知操作,比如面孔识别、语言习得或某种社会性交互,而不影响一般的智力。也就是说,那些在我们的种系发生史上十分重要的领域通过自然选择被内嵌入我们的脑中,用以快速解决那些重要而计算复杂的生存问题(如觅食,躲避天敌)。我们的心智被组织成模块或心理器官,特定设计的每一个模块在与世界交互的某一个方面是专家。模块的基本逻辑是由我们的基因程序所特定的。自然选择塑造了这一过程来解决我们祖先所遇到的狩猎和收集食物等生活问题。换句话说,那些在进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生存和繁衍的复杂问题解决过程被模块化了,而其他不太重要的问题解决过程,则没有被模块化。婴儿和灵长类动物在领域特异性的区分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能够区分出对进化重要的范畴(如动物)和对进化不重要的范畴(如非动物),这就证实了进化的心理机制的领域特异性。进化的心理机制的领域特异性并不排除人类大脑认知的弹性,因为只有在进化上十分重要的领域被模块化了,这才可以使婴儿迅速习得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行为。
进化心理学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方法于人性的理解,其中心论点认为心灵是一种进化的、适应的器官,而不是一块白板,心灵由进化形成的各种先天倾向组成,如语言学习倾向、鉴别不同面孔的倾向、喜欢甜食的倾向、厌恶粪便的倾向等等。这些先天倾向都是由于种系进化史而形成的。”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生物学和心理学,为一些现代心理学理论难以理解的方面或机制以及人类本质的深层结构提供了可检验的解释,使得心理学特别是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五、适应、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适应最初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随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冲突进行调节的过程,所有生物有机体都以适应作为生存的基本任务。人自视为万物之灵长,具有高超的智慧,创造了高度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成就辉煌的物质文明。但是,人类高超的智慧并不能改变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类必须尽最大努力去适应环境,否则生命一天都难以维持,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适应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前提。
从不适应到适应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心理调整。调整包括外部调整和内部调整。外部调整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造环境来优化环境;内部调整就是调整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受,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接纳自己。从调整的功能意义上看,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发展。
适应、生存与发展,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适应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与超越。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够抓住机遇,就能有效地促进个体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适应、生存与发展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
第二节 大学生适应不良的表现与应对
每个人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都会遇到一些事情让他产生某种不良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惑,我们把这种常见的、人人都会遇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自动解决或缓解的一系列问题称为“心理适应不良”。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面临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许多发展课题,但由于他们的准备不足、经验不足、能力不足等原因而经常出现各种适应问题,因适应不良而导致心理失衡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他们的不良心理反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长期积累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发展为心理疾病。因此,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
一、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改变时,常常由于经验与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在生活、学习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不良,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生活环境适应不良
在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和老师的特殊照顾,从离不开父母的家庭生活到事事完全自理的大学生活,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单独处理。他们要住集体宿舍、去食堂排队吃饭,要自己洗衣服、自己买日用品等,很多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间生活不能自理。还有的学生因为南北地域差异,不适应当地的水土、气候,不习惯学校的饮食、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而心理失调。也有部分大学生理财能力欠缺,开支无计划,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一进入大学就置办电脑、手机等昂贵物件,同时也不懂得“开源”,没有勤工助学的意识,因此时常陷入“经济危机”。
(二)学业地位适应不良
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是比较看重学业的,而且都有过辉煌的过去,因此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而大学是人才荟萃的地方,所谓山外有山,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里将失去学业上的优势,从优秀生变成普通生,甚至差生。为此,有些大学生无法接受自己成绩不优秀的现实。经常有大学生反映,自己在大学里受到的第一次打击是某门功课不及格,自己成长的历史上出现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自信心明显降低,自尊心受挫,甚至“破罐子破摔”。
(三)学习方式适应不良
由于学习环境及大学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学习要求、评价标准的变化,一些大学生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角色地位的改变和学习模式的变革,不能及时调整自身角色心理和行为,不习惯大学的理论性、跳跃性、选择性、创造性及自主性学习模式,产生对自我评价的困惑和学习适应不良,表现为学习上的厌倦、盲目、无序、应付,心态上的烦躁、郁闷、空虚、迷茫;加上专业选择盲目、专业兴趣不足和目标规划的缺失,导致一些学习能力与专业适应不良的学生对专业前途与未来就业的消极预期,不能通过积极的自我调整达到与学习环境的平衡,引发消极情绪及怠惰行为,造成学习适应不良。
(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人际关系紧张或人际交往困难是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最常见应激源。由于缺乏交往意识及交往能力不足,一些大学生不善交往、不敢交往、不愿交往甚至不屑交往,造成人际沟通困难和孤独苦闷体验,影响了学习生活。一些大学生个体存在着个性缺陷(如孤傲自负、自我中心、多疑偏执等)易引发人际冲突,或因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导致人际关系失调,使个体难以与周围同学相互融合,和谐交往。此外,在恋爱关系中,由交往动机、交往态度、交往行为和角色变化,导致心理适应问题的发生,包括因恋爱受挫或遭意外伤害而产生的严重情绪及行为反应。也有因单相思、暗恋、人际矛盾、异性交往困扰等引发适应不良。还有评优、选拔、竞聘、贫困生救助机会和岗位分配等事件中产生的人际矛盾导致的人际适应问题。
小活动
当我刚入大学时
目的:压力的释放与分担。
操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10人。请组员谈谈刚上大学后的不适应情绪,然后全班分享。同时用“脑力激荡”讨论法,找出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途径与方法。时间为15分钟,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评选优胜。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小组讨论的意见。
二、大学生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一)对环境的适应
上大学后,大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离不开父母的家庭生活到事事完全自理的大学生活,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真正的生活独立性的训练。那么,大学生要想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能对人的未来发展有间接的作用。大学生精力旺盛,又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他们顺利、成功度过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
1.理财方面
(1)钱要花在刀刃上。很多大学生用钱比较忙乱,总是稀里糊涂钱就没了。对付乱花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记账。每天临睡前花几分钟记一下当天的所有开支。一个月下来,就很清楚哪些钱花得不应该。对症下药,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达到控制的目的。
(2)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原则。花钱不能一味追求档次讲究攀比,更多地应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
(3)不随便办信用卡。现在信用卡热已经席卷大学校园,虽然透支额度不高,但对大学生而言,仍旧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信用卡理财并没有错,但它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冲动地用信用卡消费,不但使得生活成本增加,而一旦还不上钱,还将影响你一生的信用记录。
(4)节流不忘开源。如果学习之余有足够的精力,而且你也不甘于完全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可以通过从事某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来增加你的收入与提高生活质量。如家教、推销、兼职等都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开源方式。
2.时间管理方面
(1)做好大学四年总体规划。通过与老师和高年级同学交流,提前了解每学年和每学期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这样可以保证自己在制订计划时与学校的教学秩序不相冲突。
(2)分清“重要”和“紧急”的事情。有些同学总是在抱怨时间很紧张,一天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事情。任何事情不分轻重、缓急,一齐抓,既浪费了精力,又影响效果。学会分清生活中“重要且紧急”的事情,然后集中精力去做好;剩下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可以缓一下做;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可以请同学朋友帮忙去做;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干脆就不做。
(3)抓住“零碎”时间。有些同学总认为学习需要某个环境,却忽视了身边很多可以利用的“零碎”时间。每天清晨起床时可以背几个外语单词,去教室的路上可以听外语磁带,中途下课可以阅读时事新闻,中午午休前可以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晚上睡觉前可以回忆整理一天学习的内容,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只要你善于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你将会收获许多意外的惊喜。
(二)对自我的适应
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适应新的环境还是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面临着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确定新的自我形象。生活中许多因素都会阻碍一个人正确地认识自我,其中学习成绩相对下降则是主要因素。在新的环境中,大学生多数实力相当,其中还不乏优秀者。因此,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若不能及早地正确认识到这个问题,进行心理调整,并发展自己的心理优势,建立自己的自信支点,就将引起强烈的自卑感。
高尔基曾说,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着自信深入生活,并实现自己的意愿。增强自信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向发展,寻找自信的多个支点。自信作为一种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一个人如果找不到自信的支点,是很难自信起来的。这里所说的“支点”就是指自己突出的长处和优势,而且这个突出的长处和优势主要不是和其他人相比,而是和自己比。在自己所有的各项指标中,自己认为最优秀的方面,并能通过恰当方式表现出来,展示给大家,得到众人的认可,只有这样,长处和优势才能成为自信的支点。
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尔·拉依涅尔提出了10条帮助你增强自信心的规则:
1.每天照三遍镜子。清晨走出宿舍之前,对着镜子修饰仪表,整理着装,务必使自己的外表处于最佳状态。午饭后,再照一遍镜子,修饰一下自己,保持整洁。晚上就寝前洗脸时再照照镜子。消除对自己的仪表的不必要的担心,更有利于你将注意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上。
2.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体缺陷,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对自身的缺陷不要念念不忘,其实,人们往往并没有那么在意你的缺陷。只要少想,自我感觉就会更好。
3.你感觉明显的事情,其他人不一定注意得到。当你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面红耳赤时,你的听众可能只是看到你两腮红润,令人愉快而已。事实上你的窘态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其他人发现。
4.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如果你常在心理指责别人,这种毛病就可能成为习惯。应逐渐地克服这种缺点,总爱批评别人的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5.多数人喜欢的是听众。当别人讲话时,你不要急于用机智幽默的插话来博得别人对你的好感。你只要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你。
6.为人坦诚,不要不懂装懂。对不懂装懂的东西坦白地承认,这不仅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还会给人以诚实可信的感觉;对别人的魅力和取得的成就要勇于承认,并致以钦佩和赞赏。
7.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患难相助、荣辱与共的朋友。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感到孤独。(www.daowen.com)
8.不要试图用酒来壮胆提神。如果你害羞腼腆,那么就是喝干了酒瓶也无济于事。只要你潇洒大方,滴酒不沾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9.拘谨可能使某些人对你含有敌意。如果某人不爱理你,则不要总觉得自己有错。对于有敌意的人,不讲话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唯一的方法。
10.一定要避免使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环境中。否则,当你处于这种不利情况时,虽然人们会对你表示同情,但他们同时也会感到比你地位优越而在心理轻视你。
(三)对学习的适应
大学学习方法与高中相比存在很大差异。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在大学的学习中,老师既不会督促,也不完全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们更多以自学为主,这就需要同学们尽快建立自学的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继续沿用旧有的学习方法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美国人类资源心理学家赫伯特说,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很多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因此,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特点并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学生异常重要的任务。
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在有限的一生中向无限的知识海洋进军,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就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创造最佳学习方法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以提高学习效率为标准。掌握学习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获。究竟哪种学习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其二,要因人而异。有的方法适合于别人,并非适合自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都可能不一样。
1.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人们欲求获得的成果或将要达到的标准,它是行动的指南。合理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大学生在制订目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目标的期望值,目标要高低适度,同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适当调节。
2.持之以恒。很多同学在制订学习计划时,热血沸腾,但一遇挫折,便锐气大减,“激流勇退”。要知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的。对自我的监督与修正,需要意志的力量作为保障。“自胜者强”,大学生应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耐力和控制力,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排除各种干扰,实现自己的理想。
3.主动学习。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
4.合理运筹时间。伟大的科学家告诫我们: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大学与中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量增加,时间的利用对大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学习就是和时间赛跑,谁能驾驭时间,谁就赢得了学习的主动权,谁就能奔向成功的彼岸。要有效地利用时间,必须科学地运筹时间。每天干什么,每个月或每年要达到什么目标都要科学地统筹、合理地安排。
5.劳逸结合。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大学生,他们有良好的学习愿望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从早到晚不停地看书做作业,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长期这样甚至可能酿成疾病,这就是不注意劳逸结合的结果。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一是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二是要注意锻炼,每天要安排1个小时的文体活动。无数事实证明,虽然体育锻炼占去了人们一定的时间,但它却帮助人们赢得了更多的精力、活力和生命,从而使人们情绪饱满、精神愉快地工作和学习。三是乐观而开朗的性格,适当注意饮食营养,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四)对人际的适应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单独生活的人,不是上帝就是野兽。的确,谁都不能长久地不与周围的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的健康。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而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在校园中能够协调好人际关系,就为他们真正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上中学时,人际关系比较单纯,每个人都可以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自己看不惯或者是不想交往的人可以不去交往。但是成为大学生后,交往的范围扩大,住校的生活使人际关系问题不再那么简单了。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面对的新型人际关系,并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1.学会微笑。微笑是人体肌肉群的柔软体操,它能使塑造你整体形象美的诸多因素协调一致地处于一种平和状态,导演出一种动态的、善意的心灵场景。微笑传达的是:我喜欢你;见到你,我很高兴;也体现着:我“活得”很好,对自己充满自信。微笑会增添你的魅力。而且,你的微笑会从别人那里换回微笑,而别人的微笑又会令你的心情变得更加明朗。因此,以真诚的微笑与他人沟通感情,这是建立并保持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2.适当的自我暴露。从心理学角度讲,为了让他人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或者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感情,自我暴露是必要的。但自我暴露要适度,不要把全部的个人信息和盘托出,只需要暴露让人了解或理解的有关方面信息。全部暴露自我,有时并不一定都能被人理解,既容易使他人产生误会,也会使自己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3.相容但不要无间。相容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矛盾、遇到冲突时有耐心,能宽容他人,包括容忍对方的优点、缺点和个性。因为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是可以沟通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别是不可能消除的,这就需要求同存异,相互容纳,才能正常交往与相处。相容的基点是尊重差异,容纳他人的个性。大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朝夕相处,更要求同存异,彼此宽容,不但要容纳他人的个性,还要容忍他人的短处,谅解他人的过失,对他人不要求全责备。做到宽容就要善解人意。善解人意是人际交流的“黄金法则”。其奥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亲密不要无间,美好需要距离。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往往适得其反。距离的存在是一种有魅力的客观状态,是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相处的一种美学。
知识窗
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自我调适方法
1.顺其自然法。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特别是要坦然接受适应过程中的各种困难问题,不抵制、不反抗、不回避,而是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它,努力克服、解决它,形成与大学相协调的生活态度,使学习、生活的个体安排与学校的整体进程保持一致。
2.积极暗示法。暗示是通过语言、表情、体语以及符号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3.参加实践法。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交往、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因而新生多参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等,往往有利于锻炼心理,增强意志,丰富经验,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与发展。
4.交流沟通法。当个体在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主动与父母、老师或师兄师姐交流、沟通,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他们的支持。
5.情绪宣泄法。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困扰,应及时宣泄负面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
6.心理咨询法。当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和消极心理,在经过自我调适、交流沟通后仍无效时,应主动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求助,以帮助自己尽快恢复正常心理。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人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它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一般而言,能力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其一是被动形成,其二是主动形成。但从根本上讲,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主要是个人自觉主动的过程。大学生在年龄上处于青春后期,他们的思维比较成熟,自我意识发展也比较完善,且已具备较好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的过程中重点应强化其自我教育机制,引导他们理解适应能力的形成于自身成长与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做教育的主人,这样形成良好适应能力的目标才能实现。
小活动
我的一次适应成功经历
目的:学习适应经验,提升适应能力。
操作:分成若干小组,请组员谈一次适应成功的经历,然后小组总结,归纳本组同学适应成功的经验、方法,请代表汇报,全班总结归纳适应成功的经验、方法,将其写出,供大家学习。
一、自我认知能力的自我培养
1993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福勒博士与希拉里谈到心理学的发展、个人成功问题时说到,“成功=自我认识+动机”。当一个人从根本上了解了自己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一种真正的内在力量,也就会感受到那内在力量的引导、鼓励和推动。在当今时代,大学生只有对自我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存价值以及自己生活的意义,才能为自己量身制作出适合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目标,把自己打造成高质量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最终自我实现呢?
1.通过比较认识自我。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从自己与他人及自己的比较中来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以及自己的发展变化法。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就会觉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而找到差距,激发自己的动力;而与不如自己的人比,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当然,自己与他人比较的时候,切忌单向比较,既要和比自己强的人比,也要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我们在和他人比较的时候,也要和自己对比,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把自己的目标和现实状况比,这样才可以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我。他人评价即通过别人的评价反映来认识和了解自己。自己做某件事,若总得到别人的肯定,那么自己在这方面就是比较优秀的。相反,就是比较差了。当然,对他人的评价,我们也不能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但要注意:首先要特别重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他们对我们比较了解,评价也会较为全面与客观;其次,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重视人数众多、异口同声的评价。有时,别人的意见我们的确难以接受,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所以,许多时候,自己要多听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同时也应对别人的评价客观分析,虚心接受。
3.通过内省认识自我。内省是指通过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来了解自己。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反省自己对认识、把握自己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可以通过回答“我是谁”(即“我是……”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来反省、分析,并进而认识、了解自己。原则上说,写的句子越多越好,如果写出的句子少于7句,则认为是比较压抑自己,自己未能对自己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4.通过成果分析认识自我。这是通过活动的效果来了解自己的一种方法。例如,自己参加歌手大赛得了一等奖,则说明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确有一定的能力或特长。但假如说,自己在某项活动上屡遭失败,但也不能轻信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心理学上“自我意象”的研究表明,自己在某个方面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不是你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是你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
5.通过专业测量认识自我。通过生理的测量,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生理状况;通过心理的测量可以了解自己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像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等等。通过一些较为成熟的、信效度较高的测验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是一种比较科学、准确的方法。但选用心理测验时必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测验并解释结果。
二、人际关系能力的自我培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适应与发展的支柱。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使自己在相互理解中体验积极情绪,而且还能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与发展。但在发展友谊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因此,学习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程。
1.发展自己的人际魅力。只有自己能够先成为别人眼中的良友,人们才会愿意接近你。因此,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乃是先使自己拥有成为他人人际关系的价值。如果自己本人无法让别人感觉“和他在一起心情很愉快”“可以听到有趣的事”“可以学到有益的东西”“常有妙点子”,是很难交到朋友的。因此,在哀叹自己周遭缺乏良好人际资源之前,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培养自己本身的魅力为一大要务。如果想结识风趣的朋友,自己应该先变成风趣的人。因此,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培育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便是培育自己本身。
2.积极进行交往。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朝向内部,朝向自我。自卑的人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就会变窄、变小,就会使自己陷入更深的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大学生只有主动与人交往,心理活动才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才能逐渐改变人的自卑心理,寻求友谊,拓展生活的舞台。
3.把握好交往的度。(1)交往的广度要适当。既不要过广,也不要过窄。过广则容易滥,过窄则容易形成小圈子,妨碍正常交往。(2)交往的深度要适当。对交往的对象、层次要慎重斟酌,有的浅交,有的深交,有的拒交,要心中有数,不能混淆。(3)交往的频率要适度。即使是好朋友,交往也不能过从过密,天天在一起难免会感到腻烦,唯有保持适当的时间距离,双方才有新鲜感、愉悦感。(4)交往的空间距离要适度。就是在交往中要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以及类型来调整空间距离。
4.掌握语言的艺术。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交谈的效果越好,人际关系越理想。倾听,不单是用心理解,还需要积极地作出各种反应。在别人讲话时,要全神贯注地倾听,最好伴以专注的眼神、赞许的点头或鼓励手势,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应让人把话讲完,不要急于插话或争论是非。我们要想取得交往的预期目的,就要掌握讲话的技巧。讲话时要语言精炼,条理清晰,要真诚、热情,既不要过分恭维别人,也不要盛气凌人,而要推心置腹;讲话要掌握分寸,对于不同的谈话对象要区别对待,另外,讲话要得体,合时宜,这样才能适应对方的心理需要,产生积极作用。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作为一种能力,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受益匪浅,而且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人类学习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婴幼儿时期自发地自主地学习,到中小学时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到大学时期逐步走向自觉独立自主地学习,人的自主学习的程度是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积累、知识智能逐步提高、文化程度提升而不断提高的。在大学期间,一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他走入社会时自觉独立、自主学习的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主动驾驭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且有利于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1.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内因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学习内因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包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己确定学习目的,制订具体的、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等。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问题上,内心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带着疑惑进入新课,从而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业成绩,而且可以让我们学习得更轻松。但习惯形成与个体自制力强弱关系密切。在自己自制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在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不去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等游乐场所。
3.充分了解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了解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特征等。个体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也可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还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
四、情绪管理能力的自我培养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对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论是生活和学习都带有情感色彩。考试取得好成绩,会感到喜悦;失去珍贵的东西,会感到惋惜;愿望一再受妨碍而达不到,会失望甚至愤怒;在陌生的环境里,则会感到局促不安甚至产生恐惧等等。这些喜悦、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活动,都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对大学生特别重要。
1.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和挫折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从而勇敢面对现实。持有这样的乐观态度往往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2.适当宣泄不良情绪。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否则积累过多,容易导致精神失常。比如可以向知己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忧伤等等。这样做有助于消除心中的烦恼,从而达到心平气和。
3.保持适当的紧张情绪。紧张是一种情绪,它能维持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如考试时产生的紧张情绪,能使大脑功能达到最高效率的状态。平时上课或做某件事,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张弛调节适度,就会使生活更有节奏和情绪。
4.善于理智控制自己。我们的种种要求和愿望,都应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不能要求社会与他人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这样做对维持心理平衡,培养健康情绪都有好处。
五、生活耐挫能力的自我培养
耐挫能力是指个体应付挫折的能力。巴尔扎克曾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害怕他的人是一块绊脚石,对健康的人是一块垫脚石,让人看得更高、更远,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良好的耐挫能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基础,也是个体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1.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大学生应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练。大学生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大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对学习和生活难免抱有较高期望和较高要求,但由于对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计不足,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
4.创设条件,改变环境。情绪反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产生。因此改变挫折引起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就可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
测一测
大学生心理适应性自测
本测验共20题,每题均给出5个备选答案,请你从中选择一项最适合你的答案。请您不用犹豫它们没有对错之分。
1.假如把每次考试的试卷拿到一个安静、无人的房间去做,我的成绩会更好些。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2.夜间走路我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3.每次离开家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爱闹点毛病,如失眠、拉肚子、皮肤过敏等。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4.我在正式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常比体育课或平时练习的成绩好些。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5.我每次已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却总要出点差错。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6.开会轮到我发言时,我似乎比别人更镇定,发言也显得很自然。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7.在冷天我比别人更怕冷,热天比别人更怕热。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能集中精力学习、工作,效率并不大幅度下降。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9.每次检查身体医生总说我“心跳过速”,其实我平时脉搏很正常。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0.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熬一个通宵,精力充沛地学习或工作。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1.当父母或兄弟的朋友来我家做客的时候,我尽量回避他们。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2.出门在外,虽然吃饭、睡觉、环境等的变化很大,可是我很快就能习惯。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3.参加各种比赛时,赛场上越热烈,群众越加油,我的成绩反而越上不去。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4.上课回答问题或开会发言时,我能镇定自若地把事先想好的一切都完整地讲出来。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5.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比大家一起干效率高些,所以我愿意一个人做事。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6.为求得和睦相处,有时我放弃自己的意见,附和大家。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7.当着众人和生人的面,我感到窘迫。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8.无论情况多么紧迫,我都能注意到该注意的细节,不爱丢三丢四。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19.别人争吵起来时,我常常哑口无言,事后才想起该如何反驳对方,可是已经晚了。
A.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20.我每次参加正式考试或考核的成绩,常常比平时的成绩更好些。
1.很对 B.对 C.无所谓 D.不对 E.很不对
记分方法:凡单号是1、3、5……从A到E这五种答案依次记1、2、3、4、5分,即:很对(1分)对(2分)无所谓(3分)不对(4分)很不对(5分)。凡双号是2、4、6、……从A到E这五种答案依次记5、4、3、2、1分。
适应能力很强:81~100;适应能力较强61~80;适应能力一般:41~61;适应能力较差:21~40;适应性很差:0~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