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心理健康与情绪稳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心理健康与情绪稳定

时间:2024-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绪 论心理健康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学业、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一种观念,认为找心理老师就是心理有毛病,因而不敢主动寻求帮助。第一节概述在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个初步的了解。情绪稳定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心理健康与情绪稳定

第一章 绪 论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学业、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我们经常可以从网络上看到这样的例子: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这个例子说明即使你是读书很好的人也不可避免产生心理的不适应。当然也有不少大学生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现、如果出现心理不健康该怎么办……这些基本问题不知道。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一种观念,认为找心理老师就是心理有毛病,因而不敢主动寻求帮助。现在绝大部分高校设有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并且免费提供咨询服务。国家之所以这么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那是由于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祖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当中相当一部人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另外,大学是年轻人集中的地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大众及其媒体的广泛关注,似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一般的人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前忙于考大学,许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有大学生是比较有理想有抱负的一群人,这样就容易出现受挫的心态。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件大事。学校需要重视,大学生本人也需要认真对待。

第一节 概述

在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心理学大辞典里面的定义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的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关于其正常状态,有四种含义:(1)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2)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3)正常即理想状态,用于评价行为而非描述行为;(4)正常即适应过程,把正常视作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者能不断学习有效技巧应付紧张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比较流行的有四个观点:

1.社会比较的观点。所谓社会比较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健康,主要是看其思想与行为是否与大多数人一样,如果是一样,那你就是健康的。如果你的思想观点、言谈举止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别人就会认为你的心理不健康。这种标准很简单,也比较容易判断。但是有的人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那些思想的先驱者,总是与其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在他活着的时候其观点往往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认可,所以有的人活着时穷困潦倒,在他死后却声名远扬。这样的人未必就有心理问题,所以用这种标准判断,对于这些人就会出现偏差。

2.心理测量的观点。目前许多大学,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测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能够在短时间内测量许多人;并且量表是经过标准化之后,能够对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量化评价。但是由于测量需要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我们对于潜在的自我与自我的盲点是无法清楚了解的;更何况还有社会赞许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把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测量出来。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测量没有问题的,你的心理也不一定就是健康的。

3.自我感觉。心理学认为自我感觉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好的时候,心理往往就比较健康;而感觉自己不好的时候,即使没有问题也会不舒服。但是,人的主观感觉有时候会有偏差,那些缺乏自我认识的人,其感觉就不会客观反映他内心的真实体验。特别是患有精神病的人,由于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是脱离的,这样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真实情况。

4.社会适应。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现实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准。不能适应就会产生情绪的困扰、能力的退化等心理问题。但是,什么是社会适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在老师看来,一个人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完成是学习不适应的表现。而心理学家则认为:情绪悲观、行为退缩、过于内向是心理不适应的表现。这类人容易陷入闷闷不乐的心境之中。

总之,我们很难用一种简单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所以大部分人主张采用综合标准来评价人的心理健康。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适应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我们认为应该把心理健康的标准与成功心理的条件区分开。成功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但是它不是必要的条件。许多人生活得很平常,照样心理很健康。比如较强的意志品质是成功必备的条件,但不是心理健康必备的。一个人只要能够完成其生活中的任务,就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挑选的,因此智力正常与否也不应该成为评价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综合国内外的观点,我们提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1.正确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会使自己产生盲目自信,也不会陷入过于自卑。正确的自我观念还在于悦纳自我,不管自己长得怎么样、是否富裕、是否有足够的优点,都应该学会悦纳自己,这样才能有基本的自信心。自我的统一性也是健康心理所必须具备的。所谓自我统一性是指对自己的认识不矛盾,既看见自己存在的优势,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不会因为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看见自己的缺点而郁郁寡欢;或者有时候觉得自己很能干,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很笨。对于不可克服的缺点,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与接纳。

2.情绪的稳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情绪稳定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健康的情绪是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当喜则喜,该怒则怒。但是,如果一个人喜怒无常说明其心理波动比较大,无法处理内心的矛盾。好的情绪当然是主导心境比较愉悦、比较平和。

3.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心理健康就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当你有烦恼的时候有人倾听、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这样你就能够很好地战胜各种可能,顺利渡过生活中的困难。经常与人闹矛盾,会使自己的心情不好;同时难于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可能没人帮助你。我们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非常需要别人的宽慰与帮助。孤独在平常也许你能应对,但是在遇到大的困难的时候,没人帮助,许多人会难以承受。

4.善于自我控制。大学生离开家长的监督,老师也不像中学时给予我们那么多的关照与指导。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保证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身体健康的基础。很多大学生不能完成学业,往往是由于网络成瘾、或者因恋爱失败而闷闷不乐,有的人甚至会为此而轻生。不善于自我控制,还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但是它却容易导致心理的不健康。

5.人格统一。所谓人格的统一是思想观点与行为基本一致。人格不统一甚至人格分裂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会影响人的学习与事业。有相对一致的观念,并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是人格统一的保证。人格不统一表现在:说一套做一套;出尔反尔,表现出极端矛盾。中国文化要求我们有时候需要进行行为的掩饰,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习俗,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积极的社会适应。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人的一生都处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需要我们与之相适应的过程。大学生需要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实有较清楚的认识;思想与行动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当发现自己的需求与社会发生矛盾时,能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与社会协调一致。

(三)如何理解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两个不同的集合,而是一个连续的线段,每个人都能在这条线上找到一个点。这意味着有的人比较健康,有的人比较不健康而已。没有一个人是很纯粹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状态,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就像人的身体,也许你现在很健康;而在某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不健康,甚至会生病。这告诉我们:要保持心理的健康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调节。

3.不是所有的标准都达到我们才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标准的组合是很灵活,因人而异的。某些方面不够好,可能有某些方面比较突出而弥补。上述的六个方面不是都必须具备才健康。人的心理有很强的代偿性,一方面的薄弱会有另外较强一方面来加以补偿。

(四)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及其表现

没有满足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可以划分为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进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发展。心理不健康有程度上的不同。根据问题产生的时间、对生活的消极影响程度和处理问题所需采取的方式、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可以将心理不健康划分为心理困难、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困难。由于经验不足或者教育不当,造成轻微的心理问题,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产生局部的影响。不良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媒体、人际环境等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心理困难。心理困难一般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与人格偏差。社会适应不良分为:环境适应困难、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跟不上等。人格不健康表现为:自卑、偏激、神经质、暴躁等。

这种心理困难一般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与自我调节而自行解决;或者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得到较快的解决。

2.心理障碍。由于心理的创伤造成局部的心理失常,表现为神经症与身心障碍。如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疑病症、癔症、神经衰弱等。这类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心理咨询,而且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也就是说解决这类的问题,不仅需要提供信息,进行方法的指导,还需要应用一定的心理矫正技术进行矫正。

知识窗

各种神经症的表现与原因

焦虑症:指面对重大事情希望做好而又没有把握所产生的过分的紧张。焦虑症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事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成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患有焦虑症的人,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患有焦虑症的人,常感到无明显原因、无明确对象、游移不定、范围广泛的紧张不安;经常提心吊胆,却又说不出具体原因。患者过分关心周围事物,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自卑、自责等,把外界的一切都看成“灰暗色”的。有的大学生对枯燥的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对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厌烦,为自己学习或社交的不成功而灰心丧气,陷入抑郁悲观状态。长期的忧郁状态会导致思维迟钝、失眠、体力衰退等,对个体危害是很大的。大学生抑郁症比例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他们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想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复杂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了解得不够深刻,加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建立,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与心理防卫机能不成熟、不完善,因而很容易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和心境。产生抑郁症的原因是重大生活事件的打击而无法应对。如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学习中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在公共场合中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等。该症的发生与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自尊心一向很强的人,在受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失望;自卑心一向很强的人,在受到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失望、自卑而发病。性格不开朗、多愁善感、好思虑、敏感性强、依赖性强的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也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法摆脱,因而非常痛苦。有的抑郁症的产生是由于持久的精神因素及情绪体验诱发而来的,与患者以往的生活经历、精神创伤或幼年时期的遭遇有一定的联系。

强迫症:明知不必要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例如,反复洗手、反复强迫联想。患强迫症的大学生多与其性格缺陷有关,如缺乏自信,遇事过分谨慎,生活习惯呆板,墨守成规,常怕出现不幸,活动能力差,主动性不足等。有理论认为,强迫症的产生是生活中遇到重大问题不能解决而产生的一种替代反应。

疑病症: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这是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身心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持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患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疑病症患者病前常有过分关注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或固执、吝啬、谨慎等性格特征,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约1/3患者是由躯体疾病所诱发,多数患者可能是医源性。心理社会因素的强化作用在疾病持久方面起一定作用。

癔症: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病前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亦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

神经衰弱: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并常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是长期存在的某些精神因素引起大脑机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使精神活动的能力减弱。有易感素质和不良性格特征的人,更易患神经衰弱。大学生神经衰弱的发生,主要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个体自我调节失灵,对社会、对人生思虑过多,在家庭问题上、恋爱问题上犹豫徘徊等。所有这些,在患者头脑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使得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本身的张力所能忍受的限度,从而引起崩溃和失调。

上述的介绍表明,心理障碍的产生往往以一定的人格为基础,也就是说不健全的人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要预防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3.心理疾病。由于严重的心理创伤无法承受或者心理障碍没有及时解决,逐渐地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它表现为精神分裂与躁狂等。这种病人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与现实是脱节的,把想象当真实,出现幻觉:听到别人听不到的,看见病人看不见的;妄想: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解决这类心理问题需要药物配合心理治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人的身心是交互影响的,身体不健康会影响心理的健康,而心理的不健康会反作用于身体健康。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许多身体的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例如高血压、心脏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系。

(二)促进大学生的成才与幸福生活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才、幸福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幸福的生活不是一定要有多少钱,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或者是得到多少人的赞誉。它是对自己生活状态满意的一种自然反映。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高质量生活的保障。

心理健康保证有效率的学习,学习是需要集中精力才会有效率。如何让自己集中精力呢?如果心理不健康,往往很难让自己集中精力去学习。比如,如果患有神经衰弱,晚上睡不好,白天就会头昏脑胀,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如果出现抑郁的情绪,会使自己变得懒散,不爱动、不想学,这样效率也就不高。如果有强迫行为出现,那就要花很多时间去重复一些无效的行为。这样学习效率就不高。

心理健康能使情绪保持良好状态。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意思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反过来说,长期不良的情绪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情绪不好,会影响一个人愉快的生活、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愉悦的心情、与人为善有助于你获得别人的好感。而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让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了充分的社会支持,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会有人帮助你;在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有人倾听与安慰你,帮你度过情绪的低潮期。

(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是家庭的未来希望,你们的心理健康、能够成才,这是每个家长最大的心愿。如果大学生不健康,会让家长产生很大的负担,甚至会对未来失去信心。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祖国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有理想的年轻人参与建设。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正确认识发展趋势、确立人生目标、认真刻苦学习、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为每个大学生面临的挑战,也是国家发展的保障。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属于青年中期,作为青年一般具有什么特点?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理想,正是理想引导了台湾的大学生吴静吉在其《青年的四个大梦》一书中指出:青年人有四个大梦。第一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在寻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年轻人需要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在我们看来:人生的价值是为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人类是这个星球最美丽的奇葩,而你的存在是无数人为你而奉献。因此,只要有可能你就应该为别人的存在做出你的贡献,你能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反过来社会给你的回报也会越多。第二是良师益友的肯定。初入社会的时候,你对周围世界的一切都觉得陌生而令人生惧,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这时候,你可能希望有一位长辈或好友鼓励你、指引你,他能够告诉你更充分、更确切的资料,让你去选择,鼓励你去尝试。第三是职业的选择。年轻人在肯定人生的价值的时候,往往必须寻求一个工作或职业,一方面满足基本需要,一方面也可以透过工作寻找人生的理想。因此与就业有关的一切准备和心理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这个讲究多元智力的时代,年轻人更应展开脚踏实地跨领域的学习成长之旅,让自己成为T型甚至A型人才。第四是爱的寻求。心理学家认为,爱情有三个共同因素:一是思念,二是奉献,三是亲密的行为。当爱情发展到配偶的抉择时,往往又受到以下一些观念的左右:有一种态度是为了满足安全感或者经济的需要;另一种则是为了满足心灵的需要,追求男女之间的和谐与和睦。前者称为“工具性”的选择标准,后者则称为“表达性”的选择标准。

一、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大学生的心理也趋于稳定。随着经验的丰富、辩证思维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与社会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也逐步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与高度。

(一)个性初步成熟

个性初步成熟表现在个性趋于稳定,个性化比较明显,个体的差异性加大;还表现在对自己与现实世界开始有比较成熟的看法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客观的分析与长远的规划。

(二)情绪比较稳定,能够更好的自我调节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情绪比较稳定,能够考虑行为的后果。大学生能够自我调节,比较不那么任性、不那么冲动。

(三)人际关系较为广泛,社会接触面也比较大

许多大学生在搞好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担任学校里的干部、勤工俭学等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为未来走上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网上经常在讨论80后90后的问题。这是由于成人社会用上一代人的经验、表现来评价80后与90后。其实,80后与90后也有很优秀的人,不能笼统的谈论一代人的特点。当然,80后与90后所遇到的问题会比上一代人更多。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好的时候,许多人在家庭中得到过多的溺爱,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些因素累加在一起,使现在的大学生面临需要调整的方面会更多。

二、具体的一些优点

(一)要求独立自主

随着身高体重的增长与性的成熟,他们也强烈地要求社会把他们当成人看待,极力摆脱成人对他们的约束和干涉,强烈地要求独立自主。媒体的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新的思想,也比较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有理想、有热情

大学生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要努力适应快节奏的时代,敢于投身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不少大学生,总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能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能响应学校和政府号召。想成就一番事业,也有众多新的需要,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要。成为有作为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独特贡献的人是许多大学生的追求。这也使得大学生显得很有朝气、很有活力。

(三)乐于接受竞争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当代大学生,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改革时期,从小受父母、社会影响,都愿意在公平的环境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并想成为竞争的优胜者。年轻人是天然的改革派,只有改变现存的秩序,年轻人才有出头的日子,才有立功的机会。如果一切按部就班,那只能熬年头、比胡须的长短。这是年轻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不能接受的。

(四)崇尚自由、公正

民主生活逐渐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作为对新思想比较敏锐的一代青年,也会崇尚自由与公正。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在积极参加活动的同时,也强烈地渴望公正、公平,包括评优、干部竞选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就业公平,社会公平,追求自由。

第三节 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原因

一、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www.daowen.com)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

心理的不健康表现在:自我中心化、行为情绪化、思维幼稚化、性别异性化,特别是男性女性化。

自我中心化表现在总是要求外界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这个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从小被家庭娇生惯养,家里最好吃的优先考虑,得到优先照顾。久而久之就认为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很少为别人考虑。

行为情绪化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做事缺乏周密的思考,而是随着情绪的冲动而盲目行事。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

思维幼稚化表现在行为缺乏周密的思考。有个大学生听说熊嗅觉很灵敏,但大家又都说笨狗熊。到底是笨还是很灵敏呢?于是他就拿硫酸去泼狗熊,结果把动物园里的狗熊烧伤了。这种缺乏对后果的思考本不应该出现在大学生中,而且这个大学生还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读书好并不能说明考虑问题就周密,更不能保证心理就一定健康。严重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

性别异性化表现在许多男孩子阳刚之气不足。这是由于从小由母亲带大,幼儿园都是女教师,而小学女教师也比较多。这样在男孩子的前十几年中,主要是与女性打交道,男孩子的社会化没有很好地得到男性的引导。现代社会生活已经不像以前过分强调男性与女性的区别,心理学研究也发现男女兼具性更有创造力,更容易和谐相处。但是男性还是要有男性的阳刚与力度,女性要有女性的温柔体贴才会更容易受欢迎。

(二)具体的心理问题表现

1.心理适应性差。初进大学,环境陌生,同学之间也不熟悉,学习生活习惯都有较大变化,过去的自我往往会受到冲击;加之新的自我位置无法摆放,往往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由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动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学生感到缺乏知心朋友、感情不纯而不愿交往,产生烦躁、孤独的心理情绪。

有些大学生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果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有位大学生自己说: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

2.学习存在的问题。没有学习目标,大学生变得空虚无聊。在中学时代,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考大学。现在考上了大学,下面的目标在哪里呢?没有告诉大学生,而大学生自己也不懂得如何来规划自己的未来。网络成瘾与恋爱成风就是空虚无聊的产物。

学习优势的丧失,他们产生了自卑甚至是绝望的心理。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在中学里老师会告诉你重点,帮你解决难点。到了大学,老师一节课讲了很多内容,不划重点,也没有多少作业。这使许多大学生很不适应、很不习惯。有的人就放弃了努力,等到期末才匆忙地复习。准备不足就容易在期末产生考试焦虑,有的人会因此挂科。当挂科太多的时候,有的人就会放弃学习。实际上这是学习无助的表现。

3.大学生耐挫力比较差。大学生是比较有抱负的,也会给自己定位比较高。但是人不可能总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往往一个人想十件事情,能够做成两件就很不错了,所以才有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因此,挫折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的。

挫折感的产生,往往是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和失意;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期望值的绝对化、过分化、无限夸大后果,从而拉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同时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完美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挫折来临之时,束手无策,痛苦不堪。有的学生一旦遇到小失败、小挫折,就把后果想得非常糟糕。这种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愈加消沉,情绪也愈加恶劣,心结难开,难以自拔。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4.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大学生渴望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做事的成与败,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人际交往。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或者一些自身的人格缺陷,大学生存在许多人际交往的障碍。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以下几类: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处事常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想法,还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多疑型,与人交往时有所怀疑和顾虑是正常之举,但是,防备心过重,怀疑一切,这就是多疑了,多疑不但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挫伤别人的感情;自卑型,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不仅会严重阻碍其交往活动,使人性格孤僻,而且还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发展,抑制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5.自我意识不统一。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大部分学生忙于学业,其他方面经验很少,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发现“天外有天”,尤其是学习、社交、文体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在饮食、穿着方面比不上其他学生,但又不甘心不服气,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再加上美术专业收费高,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失眠,最终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相当部分人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许多方面不如别人”。他们正处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缺乏生活的磨难,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功利意识和知行背离等倾向。

6.感情脆弱。近年来,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不少学生独立性差,缺乏进取精神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加之大部分学生一般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很少接触社会,因此不能将理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两者的冲突就在所难免。现在大学生中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恋爱的动机也比较复杂,一旦在恋爱中遇到挫折、爱情中断或破裂,因大多数独生子女情感比较脆弱、抗挫折的忍耐性差,当他们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就会产生苦闷、痛苦、失落、抑郁甚至会产生报复或绝望心理。

由于经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比较好,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肯定,有较高的成就感与自尊。但是到了大学,大家都是比较优秀的,以前的优势荡然无存,许多人产生自卑心理。由于自己是独生子女,许多需要自己决策的、动手的事情都由别人代替了,这样使一些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耐挫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一些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沮丧,甚至会一蹶不振。

二、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独生子女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我国在80年代以后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很多孩子成为家庭的宝贝,全家人都围绕孩子转。好吃的孩子先吃甚至独占。家里一切好的东西都优先满足孩子,这样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惟我独尊,产生自我中心化。考虑问题以我为中心,很难顾及他人的情绪与感受。家人很怕孩子发脾气,所以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造成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冲动,动不动就使性子、发脾气。即使不是独生子女,有很多家长也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总是用自己的价值来要求与衡量孩子,结果家长与孩子很难沟通。而有的家长是没有时间顾及孩子。

(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作用,许多学校并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以为考上大学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特别是有的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次,还按照成绩来重新编班。这对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极大的伤害。中学的教学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读书、如何自学的习惯与能力。尽管有的人以很高的成绩考上大学,但是自学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更为薄弱。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许多学校为了安全取消一切外出活动,这样的后果是学生的视野很狭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三)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于接受学习,习惯于安于现状。独处的能力及自我选择、自我设计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与锻炼。在大学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之中,有的人没有了学习的方向与学习的动力,沉迷于网络;而有的人则忙于恋爱,以为自己很成熟,能够处理恋爱中出现的问题,结果有的人一旦失恋就会陷入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有的人习惯于安逸的环境,不能吃苦,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这样大学生在离开家庭的呵护之后遇到一些困难就难以应对,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第四节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

(一)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与保障,身体如果不健康,就容易产生心理的不健康。要保持身体的健康,首先就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生活,不熬夜。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很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活方式也产生很大的变化。但有很多变化却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必然带来体质的增强。其次,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合理。身体的能量是需要通过补充食物来获得的,没有足够的营养就难以精力充沛地学习与工作。生命在于运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与各种活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第三个基础。许多大学生由于不注意锻炼,反而体质还不如以前的年轻人。坚持锻炼也是培养毅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坚持做一件有益的事,就能够促进一个人毅力的提高。第四,保持愉悦的心情。身体健康是愉快情绪的保障,而愉悦的情绪对身体健康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一个人是否健康,会在情绪上反映出来。努力向上的生活方式、丰富的生活内容是保证情绪愉悦的基础。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学会自我调节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

(二)促进心理健康

1.争取成功。虽然成功的人未必心理就健康,但是成功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容易自我肯定。为此,大学生要注意了解社会的要求,了解自身的特点,为自己设立确实可行的目标。特别是要发现自身的优势与潜在的优势,让自身的优势变成一种积极的力量。物理学家法拉第有一句格言:拼命地争取成功,但不一定成功。你不努力就不可能成功,但是努力了也未必成功。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努力之外还需要有合适的目标、具备成功所需要的能力,还要善于抓住机会,有时还需要有人的帮助。当不成功的时候就要及时总结经验,或者调整目标。不要因此放弃,一个人只要不放弃就没有失败。社会评价一个人往往不是看你失败了几次,而是看你最后是否成功。你最后成功了,就是成功人士。

2.树立正确观念、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成功心理是一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成功强调的是瞄准目标勇往直前,而健康心理学强调的是内心的平衡与和谐。青年人需要去努力建立自己的事业,但是还要学会看淡一些事,善于平衡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快乐的追求者。

3.面对现实、调整心态。现实社会与我们自身的理想往往很难相吻合,当我们的理想不能实现时、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都需要我们学会积极地自我调节,切不可自暴自弃。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有两种处事的方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矫正心理问题

全面的发展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的产生。但是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在进大学之前或者之后会产生一些心理的不健康。

自我分析:分析自己所走过的路程,主要经历愉快不愉快,印象最深刻的、影响最大的人;通过分析这些人与事给自己的性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还要进一步分析自己希望具有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才能够拥有。许多人对自己不仅盲目,不了解自己的特点,也不知道自己所需要培养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就难以准确地定位与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向人倾述:当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的时候,有的人会及时找人帮忙、倾述、希望获得帮助。而有的人则把自己的问题压抑着,深怕自己的弱点被人知道。这样积压的结果会导致有问题更难解决。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当你觉得自己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学会寻求帮助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这是灵活应变的一种能力。我们在生活中很难做到不要别人的帮助独自一个人解决所有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一)大学生自我的调节

1.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初入大学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离开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何让自己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要搞好宿舍同学的关系。一间宿舍要住四至六人,在这狭小的空间之中,总会出现一些小的矛盾,生活习惯、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等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要学会求同存异,学会礼让、关心别人。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没有必要斤斤计较。当然出现问题及时寻求解决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你在心情难受的时候有人倾听、在你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也许在平常的生活里,你没有感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在你遇到困难,比如生病、与人闹矛盾、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此,你要学会选择朋友、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关心与帮助别人。我认为在促进人际关系中有两句话也许对你有帮助:帮助别人完善自己,宽容别人松绑自己。你能够帮助别人,说明你的能力比别人强,通过帮助别人会完善你的能力、完善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在与别人闹矛盾的时候,如果你不宽容别人,难受的是你自己。也许对方已经忘记了你们当初闹矛盾的事情,而你还在耿耿于怀,那就你自己一个人在难受。

3.搞好学习。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你会觉得生活很充实,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增长。在学习上多数人最大的压力是学成以后的就业问题,其次才是如何完成好学业。因为随着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也不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使他们的心态有所改变,一方面要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努力为了以后能找份好工作。调查显示,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有很多人加入了“考证热”,目的是让自己在未来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但是也有的人考研目的是想逃避“残酷”的现实压力,把深造考研作为“避风港”。

4.注重自我完善。关注对自我的分析,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努力使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能够和谐统一。

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你的长相如何、成绩如何、能力水平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应该学会悦纳自己,肯定自己。因为长相、成绩、能力、家庭背景都不能决定你自身的价值。只要你肯努力、能够为社会做出你应有的贡献,你就是一个很有前途、很有价值的人。

当然,为了使自己更有价值,你还需要努力学习,不断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能力更强,能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你就更有价值。

5.安排好业余时间。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在时间上统筹安排,做到既能促进自己全面发展,又能不影响学业。尤其是要善于利用网络,网络是学习的好工具,但是很多大学生把网络当成娱乐的工具,甚至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

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现代的生活丰富多彩,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吸引你的东西,我们如何把握自己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让自己在多彩的世界里迷失自己?这需要我们学会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规划自己的生活目标,抵制各种诱惑,战胜自身的惰性。

6.保持良好的情绪。所谓良好的情绪是指积极的、正向的情绪占主导地位,同时不会让自己陷入过于低落的情绪困扰之中。为此,你除了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会调节自己(及时整理情绪,合理地宣泄情绪),还要能适时、适地、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7.处理好恋爱问题。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所以性意识的明朗化与进一步发展都是正常的。又由于大学校园是年轻人的世界,每个大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与同龄的异性接触,因而意识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带来强烈的按照性别特征来塑造个性和形象的精神向往,每个大学生都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愿望,即:成为什么样的男子或女子;另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也带来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这是每一个青春萌动的大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而这种愿望,会与大学生还不善于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或者他们的经济地位与心理成熟度还不足以应付这种问题相矛盾,从而带来种种不安和烦恼。

8.加强实践,为择业做准备。大学生要丰富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建构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有一定的综合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实践,实践具有使知识结构化、模块化、操作化的作用,同时实践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另一方面,要了解职业对人素质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做到个人能力、兴趣、性格与职业的要求相匹配。

9.努力实践,健全人格。所谓人格是与概念相一致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有的人认为人应该相互帮助,所以乐于助人。而有的人则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因此他就不愿意帮助别人。有的人认为应该勤俭节约,所以在生活中处处表现为节省。而有的人则认为钱是用来花的,所以有钱就花完。人格是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行事风格。人格是我们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我们的生活经历累积演变而成的。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很难摆脱生活环境与个人经验的影响。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没有到外面去,就会说一口地道的家乡话、按照家乡人的思维方式来行事。反之,如果能够到外面走一走,那你的口音就可能不那么纯正、你的行事风格也会与周围的人有所不一样。个人经验是一个人在其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当遇到新的情况时,我们往往会按照我们过去的经验去处理新的问题。如何摆脱人生的这两个束缚?古人为我们开了两个处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很好地补充自身经验的不足。培根讲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逻辑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会扩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经验,促进自身的人格完善。行万里路就是到各地走一走,有可能到外地生活一段时间,对于扩大一个人的阅历与眼界,让我们增强不同的生活体验,克服生活环境所产生的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还需要增加一句话:做万件事。由于独生子女很多事情家里人都代劳了;还由于学习紧张,很多家长也舍不得让孩子把时间用在非学习的事情上。这样导致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往往有很多想法,但是执行力却很弱。通过做万件事来增加个人的体验,积累个人的经验,了解自己的潜力与不足,这样我们就更能把精力花在更为有用的事情上,使自己更容易成功。人的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验,没有经过自己体验的知识是不完全的知识,你很难有深刻的印象,更难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与经验。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你是很难有深刻的体会的。

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问题的保障,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不良的人格为基础。那些心理有问题的人,在矫正心理问题之后,还需要针对人格进行培养,这样才能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健全的人格也是职业成功的保障,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往往有比较优秀的人格品质。

(二)学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1.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为心理素质培养提供依据。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系列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板报与广播宣传、小册子等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建立健全心理朋辈辅导体系。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面向全体、预防为主。

知识窗

什么是朋辈辅导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简称“朋辈辅导”)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由于具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较快的特点,朋辈辅导在心理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朋辈辅导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相对专业心理咨询而言,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非专业心理咨询”。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朋辈辅导实施的重点步骤和关键环节是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培训体系成为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依据国外相关研究和临床经验,设计了较完整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并通过评估培训效果探索其有效性,旨在为高校朋辈辅导的培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有研究认为,朋辈辅导是社会工作模式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运用,推动了高校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

2.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的特点是面向多数、预防为主,强调发展性、体验性。

知识窗

自信心团体心理辅导举例

活动1.优点轰炸:小组成员轮流坐到中央,其他成员从他身上找特别的地方,然后用发自内心的语言赞美对方。团体分享:当别人赞美你时,你的感觉如何?你赞美别人时,通常赞美哪些地方?你能给所有的人不同的赞美吗?你在赞美别人时,感到自然吗?为什么会这样?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活动2.认识自己的特点:苦瓜向来喜欢抱怨自己,抱怨老天,因为不仅生就一张凹凸不平的脸蛋,味道尝起来更是苦呀!所以它平日就是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夏天来了。苦瓜遇见甘蔗,它对甘蔗说:“老天真是不公平,你的脸长的这么平直光滑,汁液又这么甘甜可口,人人都喜欢,而我,咳!”

甘蔗经他一说,只是谦虚地点点头,若有所思的说:“是阿!天生的我就是讨人喜欢的甜味,和你是相反的,不同型的。可是如果没有你的苦,人们怎么知道我的甜呢?再说,你天生的苦,并不坏呀!只有你才能让大家从小记得这种‘吃苦的滋味’,吃下了你,也就不怕吃苦了。还有,从小也会记得摆一副苦瓜脸是不好看的,这可是你与众不同的特色呀!瞧!你是多么特殊!”

苦瓜心想:“我比别人特殊多了!”从此他总是高高兴兴的展现自己,劝大家别怕吃苦,吃下它也就不怕吃苦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一种性格都有其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性格本身无所谓好坏,环境不同,同一种性格特征带来的结果截然不同。所以,只要能在适当的场合恰当地应用,任何一种性格的人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活动3.积极赋义:分小组(5~6人)围成圈坐好,对每个成员写下的不好的性格特征进行积极赋义,如:多疑——积极赋义就是自我保护意识强;竞争意识不强——积极赋义就是不争强好胜;鲁莽冲动——积极赋义就是勇敢积极;畏首畏尾——积极赋义就是小心谨慎。每组一人作记录,将小组所作的所有积极赋义的例子进行团体分享,并讨论某些性格特征什么情况下具有积极作用,什么情况下具有消极作用,如何避免其消极作用。

3.心理咨询。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交谈与接触,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一缓解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冲突,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使来访者受到启发,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适应能力。心理咨询的理念是助人自助。

心理咨询的方法有倾听、理解、支持等。心理咨询有两类即发展性咨询与矫正性咨询。所谓发展性咨询是帮助一般人深入地了解自己、开发内在的潜力、增强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自我完善的功能。大学的心理咨询主要是保证大学生正常地成长,促进他们充分地发展,因此发展性咨询是大学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我们许多大学生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找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问题。另外一类是矫正性咨询。工作对象是那些心理有问题需要帮助的人。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工作和朋友的劝慰。它们有一整套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并且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是保密,所以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找心理咨询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曾经有个美国心理学专家在80年代初来中国讲学,会上有人问他们国家的人如何看待心理咨询。这个美国心理学专家说,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年轻人约会,其中一个迟到了,对方问你为什么迟到?迟到者告诉对方:自己去找心理咨询而迟到。那等待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人很有钱(在美国做一次咨询要花几十美元)和素质很好,懂得及时寻求专家帮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个美国心理学专家反过来问:那在你们的国家,人们是怎么看待心理咨询呢?国内的专家说:在中国就会觉得你去找心理咨询,说明你有心理问题,那会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对方就会提出分手。尽管经过快三十年的发展,心理学在中国也得到很大的普及,但是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并没有很大的改观。许多大学生还是不敢去找心理咨询,怕别人议论。

4.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治疗心理障碍与疾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所依据的理论是一致的,在处理人的心理问题过程中,它们常常是相互结合,很难截然分开。但是他们是有区别的,心理咨询的对象不一定是有心理问题的;例如辅导员来咨询如何帮助学生,那来咨询的辅导员就不是有问题的;还有,有的学生不知道是考研究生好还是找工作,这种咨询就属于发展性咨询,来咨询的就不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而心理治疗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心理咨询的方式多样,可以电话咨询、通信、网络咨询等;而心理治疗需要面对面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