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

大学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

时间:2024-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能背离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完全走西方式或者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

大学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传统起着孕育、促进、定位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是中国现代化可资利用的深厚资源与赖以生存的土壤家园。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能背离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完全走西方式或者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特殊了。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代的国家,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给中国积淀了厚重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管在中国进行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建设,传统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这使得中国文化对外有自己的张力,对内有自己的合力,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民族心理结构。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历史是被时间尘封了的一种过去的客观存在,它缄默不语,却凝聚着不朽的精神智慧。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言尤其如此。令人深思的是,在当今这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中,人们有足够的宽容与善意来看待形形色色的外来文明与思潮,却难以平心静气地正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文化,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几乎只是一种空洞的口号与形式。而且,传统文化动辄得咎,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处于被批判的地位,甚至被看做是封建余孽的主要来源。因此,面向本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开放,反而是难能可贵。中国社会普遍有一个共识,儒文化经过几千年历史的风雨沧桑,已广泛扎根在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人们灵魂之中,成为最有社会历史基础和人民群众基础的社会文化;儒文化中的精华,代表并反映出了人类的最本质的需求和人伦关系,揭示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对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和建设仍有重大指导和启发意义。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巨变之中,又处于进化过程的曲折复兴之中,因而在进步与落后的抗争中,曾被激烈批判过的东西在审视之后常常又获得了可以说明的合理性,理论朝着国情回归。这一过程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牵缠纠葛。这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也反映了历史前进的迂回性。世易时移,白云苍狗。传统文化、儒文化不是潘多拉的盒子,也不是聚宝盆或者万验灵丹。以往对传统文化、对儒文化的猛烈批判未必尽然合理,而今天对它们的吸纳、研究、应用也不能兼收并蓄,全盘继承,应根据现时代的需要进行整合与扬弃。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运用上所作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的。

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极力保护和弘扬它们。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时,许多人的回答是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www.daowen.com)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唯一标志。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民族性的消亡,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性,确认传统文化的民族身份就显得日益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泽惠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对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种种困惑能够提供有益有价值的帮助。

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社会,困扰者我们每一个人。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我们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可以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因此,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如关于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认为富与贵,都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但是,对待物质利益,不可放纵欲念,没有节制,而要做到“欲而不贪”,要掌握中和适度的原则,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大思想大智慧,它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传统哲学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不在于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换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刚刚走过人类文明史中令人最为惊心动魄的20世纪。面对这个世纪人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人类自己造成的危及自身生存根基的种种困境,我们不禁共鸣于19世纪英国文学家狄更斯对他所处时代的精彩描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的时代”;这是一个“理想的时代”,也是一个“迷惘的时代”。尽管人类19世纪的状况与20世纪的发展不可同日而语,但是20世纪的“好”与“糟”,“理想”与“迷惘”的矛盾更为深刻,更为强烈,更令人忧虑与思索。这些矛盾隐含着深刻的人类性问题与危机,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提升,人们开始从自身生命本性及其生命精神的立场反思自己的矛盾与危机,自觉意识到失落自身本性,远离自己生命精神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为致命的问题。

生命精神的沦落与精神家园的失却,是当今时代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命问题。这个问题使得人们对生命精神及其意义的意识日渐匮乏和肤浅。精神的这种状态使得人类愈是凭借“物”的方式与手段去解决我们时代的各种生命问题,这些问题反而愈加深重,愈发难以自拔。为什么人类凭借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物”的能力和成就,仍不能走出生命的危机与困境,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真实方式与力量,这种方式与力量原本就根源于人的生命本性,尤其是生命精神之中。这不仅是因为精神的力量在人类历史的一切时代都有极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一切文明的事物都体现着人的生命精神,一切有价值的事物及其意义必然在生命精神面前获得根本的确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