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论:追寻精神家园

大学论:追寻精神家园

时间:2024-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追寻我们的精神家园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但人们都忘记了在这100多年中中国人失去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东西——精神家园。近代中国是一个民族涅的过程,文明在寻求着工业化的道路的同时,也寻求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人再一次陷入到精神失恋中。毛泽东,一个人,承担了一个数十亿人口民族的精神图腾。

大学论:追寻精神家园

第一节 追寻我们的精神家园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这里所谓的“诗意”当然不是指事物中蕴涵着的诗歌的精髓与意蕴,而是指人应该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而“大地”则是指人们赖以建立精神家园的根基。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觅,是一代又一代先哲们苦苦思索的话题。综观人类历史,从古代到近代,直到科学发展的今天,人类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命运,追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当我们跨进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时候,昔日滋养着我们精神,滋润着我们灵魂的乡村农业文明已成为遥远的梦幻随风而去,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到何处去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呢?所谓家仅仅是自己出生或者成长的那个地方,那几间房子吗?是孩提时呵护与疼爱自己的长辈和玩得不分你我的小伙伴吗?还是其他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是,但又不全是。从根本上讲,家在这里应该是一种文化,一种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文化。然而当政治的风暴扯断了自己赖以存在的文化联系之后,要想再续上这样的脐带又是谈何容易!而这就注定每个精神还乡者在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充满着艰辛。

中华民族素以天人合一、率性直觉的思想文化著称于世,五千年没有断代的文明,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坚韧、善良、和谐、容忍的民族心理结构。以儒、佛、道为主流思想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构建了一个厚重的精神家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命精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了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然而一切都从1840年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兴起,殖民主义和铁血政策称霸世界,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古老封建帝国的覆亡和一个支离破碎的残梦。文明一般说到中国近代史,往往想到的都是物质的丢失——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3亿两白银,哭泣的敦煌,圆明园的残砖断瓦……废墟上哭泣的民族灵魂不知如何是好。但人们都忘记了在这100多年中中国人失去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东西——精神家园。

近代中国是一个民族涅的过程,文明在寻求着工业化的道路的同时,也寻求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经历了如此复杂和痛苦的否定和自我否定。农耕文明的辉煌使得中国自己以“天朝大国”自居,其他的民族皆蛮夷戎狄、么耳小夷。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向来自认为“天朝大国”的中国被自己看不起的么耳小夷打败了,中国人开始承受了第一次的精神失恋,开始了自我的沉沦。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由过去的俯视开始变成仰视,随着咸丰皇帝自毁长城,逃到承德避暑山庄,中国人对西方旧有的自信、自尊、自立也随风而去,留下了痛苦的欷在废墟上不停地哭泣。但是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寄希望于以物质文明为核心的西洋文明臣服于以精神文明为核心的汉唐文化。但当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八国联军的铁蹄碾碎京师时,夷夏之变使国人逐渐把自己的愤怒转向自己过去的精神图腾——封建制度和皇帝。1911年,武昌城清脆的枪声注定一个划时代的时刻的到来。孙武、刘复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创造历史,钻在床底下的黎元洪也不知道自己在创造历史,但历史还是被创造出来了——民国,这个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楚望台的枪声埋葬了世界上历时最久的封建制度,也重启了中国人追寻自己精神家园的希望,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民主共和,一切都是那样的诱人,那样的热烈,那样的让人期待。辛亥革命的胜利无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注入了一线生机和希望。然而正当一个欣欣向荣蓬蓬勃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昭示着这个古老帝国的前途时,老袁称帝、张勋复辟、武夫当国、党派林立,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没有了,新的道路却不知在何方,精神图腾丢失了,精神家园又一次坍塌了,希望在现实面前戛然而止。中国人再一次陷入到精神失恋中。王国维先生感慨“虚度五十,只欠一死”,沉湖自尽,鲁迅先生寄居乡下,拓魏碑、读佛经、抄嵇康度日。“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呐喊》)呼唤起“许多熟睡的人们”,改造国民性。成为了当时中国精神引领者的首要任务。陈独秀承担起来中国人精神家园构建的重任,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开始了。当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高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闭锁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主张。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强,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五四运动后,启蒙和救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双重变奏后,救亡开始替代了启蒙。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开始了自我构建的漫长过程。蒋介石的自我异化最终导致了国民党败退台湾,而毛泽东的自我同化赢得了全中国。南湖的小船,大革命的旌旗,井冈山的烽火,长征的瘦马,延安窑洞的土炕,西柏坡的小米,鸭绿江的寒潮,中南海的灯光,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把毛泽东铸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也铸造成了中国人民对他不可动摇的信仰——中国人把所有的感激、景仰化做了对毛泽东人格的崇拜和依附:“紧跟毛主席,热爱毛主席,崇敬毛主席,誓死捍卫毛主席”,成为几代人发自心底的真实心声;“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毛主席万寿无疆”成为几代中国人最真诚的祝福。毛泽东,一个人,承担了一个数十亿人口民族的精神图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被构建起来了,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尽管新中国屡遭困难,但中国人民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人的人生有快乐,活有目标,行有规矩,立有方圆,精神的充实使得国人“与天斗争,其乐无穷;与地斗争,其乐无穷;与人斗争,其乐无穷”。雅尔塔体制下的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按照自我意志来发展的国家。

然而,一切都在1976年9月9日这一天发生了改变。中国人带着28年的奔突,55年的厚积,3000年的宿命都在这一天成为了不可磨灭的伤逝。人世间所有的悲剧和喜剧、痛苦和幸福、沉沦和拯救、幻灭和希望、罪恶和纯真、卑微和高尚,便统统在这轰然命定的刹那间开始和结束。

毛泽东离开了挚爱他的国民!

一位伟人的撒手人寰,一个民族再次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中国人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真空!

1976年,中国人在精神上承受的地震远远地大于自然的地震,中国人的精神在这一年彻底地失恋了。

或许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曾遭遇过这样巨大而彻底的自我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没有,因为希特勒是在大日耳曼种族主义的旗帜下对他国进行侵略与征服;战败后的日本也没有,因为麦克阿瑟保全了日本最高精神权威的象征——天皇;即使斯大林的前苏联也没有,因为列宁才是苏维埃的精神象征。然而只有中国,只有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才有这样彻头彻尾的自我否定,才有这样彻头彻尾的精神崩溃,才有这样继之而来的“三信危机”。(www.daowen.com)

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邓小平的引领下,解决了“文革”的困厄,走进了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用了60年的时间完成了欧洲社会300年的物质积淀,但是精神的复兴却遥遥无期。全球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生活在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社会中显得那样可怕,现时的社会完全陷入到一个严重的道德的二律背反当中。“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的仓廪实了,而礼节没了。30年的改革开放,古老的中华大地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和动力的,市场经济的改革必然并且已经导致人们精神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心理结构和整体嬗变,在精神、文化领域,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领域与社会心理不得不面临现实生活的强烈冲击,这种现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当前,我们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个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社会心理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各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各种“新潮”生活方式的渗透中,出现了心灵的“困惑”与“不安”,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浮躁”情绪乃至精神的“错乱”。

应当讲,当今社会的精神现状,是与物质的繁荣也许并不那么相称。尽管我们一再努力高扬时代的主旋律,但是,我们仍处于价值观念的新旧交替之际。那种脱胎于战争年代,以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已随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崩溃。狂热的经济躁动使人们来不及重建和调整已经破碎的价值观念体系。那种新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体系,需要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需要人们的头脑逐渐从经济的躁动中冷静下来之后,才能逐渐明晰,逐渐健全起来。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精神代价,也是一种大时代转折的精神阵痛。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一些规则废弃了,新的规则没有及时确立起来。正如美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所说,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世界已经死亡,而另一个世界尚无力诞生。那些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曾经都面对过类似情况。社会转型肯定是有阵痛的,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增进人民幸福等都是从这个特殊时期考虑的重要对策。但是,最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还得靠自己。越是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就越需要精神支撑。拥有精神家园,就会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固守着人的尊严和人格,以理智和从容的态度对待名和利,洒脱地看待得失,平和友善地对待他人,从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成败所惑,不为苦难所惧,不为磕绊所羁,不为情爱所困。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更加快乐和幸福。

价值观的倒错、混乱和精神迷惘,是随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价值观的衰微所产生的精神焦虑和躁动。我们面对的是没有宗教传统的社会,但却不能没有精神归宿。在传统文化衰微,革命战争年代远逝,以政治为中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又不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样一个精神天空群星寥落的转折关头,追寻跨世纪的精神家国,重建人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体系,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进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越来越精彩的物质生活。然而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污染、欲望的不能满足、道德的滑坡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不安、困惑和痛苦。当尼采宣布了上帝的死亡,基督教传统意义上的精神之厦瞬间倾颓了,人们发现自己成为无家可归的孤独存在。面对困境,海德格尔让我们明白:“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而这诗意的栖居来自于“构造”,来自“诗化”。筑造理想的精神家园成了解决人类无家可归的唯一途径,也成为我们心灵深处的真实冲动和追求。我们无数次地在心里告诉自己,只有追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的人生才会获得意义,我们的生命才会实现价值。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至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80年代初所说的信仰危机、文化危机,90年代所说的人文精神危机、诚信危机,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庭危机、道德危机,正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土崩瓦解过程的写照。不过,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开始寻找重建精神家园的途径。

建设精神家园,就要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建设的基本前提。人的素质除先天决定那部分以外,主要是社会的产物,又会给社会以巨大的影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既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任务,又是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科学、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属于认知范畴,有文化懂科学标志着人摆脱了无知和愚昧。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因为文化是根,是灵魂,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根本。没有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全面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协调的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可持续的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精神支撑。为此,我们应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努力培育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理的现代公民;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城市广泛开展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在社会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树新风、除陋习、讲文明、促和谐。

建设精神家园,就要大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在我国,只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必须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为我们提供了两者结合的历史前提和广阔空间,认识历史的必然,把握历史的契机,创造新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是我们的立足点。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的观念市场化,也必然导致人的观念市场化。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既有切合精神家园建设要求,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一面,又隐含着背离精神家园建设的自发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观念市场化的自然加以辨析、约束和引导,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市场观念、市场精神,使之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优势,运用法制、纪律和道义的力量限制和化解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使市场观念、市场精神在全新历史条件下得到升华,从而整合创造一种新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

建设精神家园,就要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建设的内动力。理想代表着美好的前景,它能激发人们在事业上奋斗的欲望。崇高的理想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去战胜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崇高的理想是人事业上的精神动力、人生旅途上的发动机。精神生活充实,主要表现在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我国半个世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精神家园里的主宰是崇高的信仰。当然,信仰并不是唯一。凡是对美好事物的精神实质的向往和追求都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信仰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那份信仰。如果我们还没有确立起信仰,那就应该有人生信念。确立和追求这样的信仰、信念,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人生的灯塔。

建设精神家园,就要吸取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主流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我们要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以推进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要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意义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