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读意志及其相关理论
意志,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孟子早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清代蒲松龄也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而革命战争年代,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涌现出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和平年代,许多平凡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毛泽东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生坚持下来,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做到的。雷锋为人民服务,坚持了十几年;李素丽数年如一日“岗位做奉献,热情为他人”;掏粪工人时传祥以“一人臭换来万人香”数年如一日地勤勤恳恳工作,服务他人。在平凡的社会各领域中相似的情景比比皆是,科技人员苦战攻关,工人、农民辛苦生产劳作,运动员在各种比赛中顽强拼搏,学生们解开了一道道的难题,获得了多项奖项,这些都是坚强的意志在支撑每一个人,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有了坚强的意志,就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甚至身处逆境,仍能战胜困难,自强不息,有所作为。
张海迪小时候患脊髓血管瘤,自第三根脊椎以下全部丧失知觉和功能,造成三分之二的肢体瘫痪。但她凭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自强不息,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自学了大学的全部课程,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学会了5门外语,并翻译编著了几十万字的中外文资料,从学习针灸到为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尤其是她在文学的田野里辛勤地耕耘,收获了常人难及的成果,从《轮椅上的梦》到《生命的追问》,她出版了8部著作。记述个人生命体验的散文集《生命的追问》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她被人们誉为“现代中国的保尔”。她的格言是:“活着,并且对别人有用。”“轮椅叫我矮三分,我叫人生步步高。”“是颗流星,也要把光和热留给人间。”
张海迪的事迹激励着几代人,她用坚强的意志谱写了生命历程中最华丽的乐章。当人们崇拜和敬重她或者看到更多其他一些成就非凡的人的时候,内心的激动是无法抑制的,而这一切来自于人生命体验中,要想活出生命的精彩,最关键的是坚强意志力的支撑。
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意志
认为意志是人自觉地按照既定的目的,并根据目的需要随时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一种意向活动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情绪发展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盲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都不含有或很少有意志的成分。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和持之以恒。从意志的这个含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意志”作为一种“意向活动”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意志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并千方百计的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意向活动。大凡有“意向”的活动,都是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只不过是意向不同,其活动的目的不同罢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意向活动”,自然也就有它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犹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不知所之,也就不可能存在意志。而且这个目的还影响着意志——目的性越强,意志就越强;目的性越弱,意志就越弱。所以,大凡要进行一项意志活动,就必须首先要考虑其目的,并且同时还要考虑目的的“高尚”与“远大”,然后在此基础上去组织自己的行动,激励自己的行动。
第二,意志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意向活动。关于这个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它包括情感调节控制和行为控制两个方面。二者在实际行为中的关系是,人们往往是通过情感的调节控制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其中,从情感调节控制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调节和控制激情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通过调节不愉快的情绪来调节自己的心情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服从理智。从行为的调节控制来看,最明显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是克服困难的行为调节,即个体在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时,特别是极度困难时,个体能否自觉地及时地科学归因,并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战胜困难,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换句话说,意志的强弱与自我调节是呈正比的。意志坚强的人,其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强,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意志较差的人,其自我调节和控制度的能力就差,其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小。
第三,意志是一种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向活动。人们在确定了目标之后,随之而来的行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达到这个目标;而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就可能遇到很多的可能,而要战胜困难,就需要坚强的意志来发挥作用。所以,意志与困难又紧密联系,没有困难无所谓意志,没有意志也就不可能战胜困难。人们公认,意志是战胜困难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顽强的意志是人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法宝。意志的强弱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是成正比的。意志越坚强,则克服的困难就越大,而意志越软弱,则克服的困难就越小,甚至不能克服困难。
第四,意志“意向活动”的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决定阶段指选择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动机作为行动的目的,并确定达到该目的的方法。执行阶段即克服困难,坚定地把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意志的调节作用包括发动与预定目的相符的行动以及抑制与预定目的矛盾的意愿和行动两方面。如一个人想锻炼身体,决定采取游泳的方式来提高身体素质,他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夏天,天气比较热,于是,在这个夏天的身体锻炼中他一直在坚持,而到了冬天,天气转凉,随着他的身体进入较冷的池水中,他的想法或者说最初设定的锻炼身体的目的发生了动摇,并慢慢减少了锻炼的时间,直至不再去游泳。当外界环境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在达到他锻炼身体的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执行阶段出现了抑制意愿,这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个人有意但无志,因而注定他的身体在这种心理意愿的支配下,并没有为自己的意志而继续坚持下去,抑制意愿导致他只进行了他的行为而没有实现提高身体素质的根本目标。
人的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通常总是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先在头脑里确定行动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选择方法,组织行动,施加影响于客观现实,最后达到目的。例如考进高等师范院校学习,立志从事教育事业,这首先要确定行动目的,然后根据这个目的顽强地刻苦学习,参加体育锻炼,积累实际的教学经验,克服各种困难,争取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以此调节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并且在实现预定目的时所表现出来的表象是不达到目的不放弃的一种状态,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从意向活动的深度来说,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两个方面。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感性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体力劳动需要克服机体在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血管扩张、神经紧张等感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通常情况下,这种感性意志的持久性和耐受力是比较弱的,一旦困难和障碍稍有解除或缓和,人的感性意志也就随之减弱。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脑力劳动需要克服大脑皮层在接受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时所产生的思维迷惑、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信仰失落等理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相对于感性意志来讲,理性意志则是在人的意识深层次领域形成的,它不容易发生变化,持续时间较感性意志长,对于人克服困难和挫折来说是最强有力的,也是最关键的武器。(www.daowen.com)
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意志
意志的本质就是:意志是人对于自身行为的客观需求、欲望的实现程度或者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而意志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个相反的方面:一个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另一个是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共同发展。价值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过程,行为关系则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过程。行为关系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反映了主体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对客体施加反作用力,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是行为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根本差异之所在。任何价值关系既需要进行消费,也需要进行生产,才得以存在和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价值生产,价值关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价值消费,价值关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人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价值生产,使实践活动具有价值增值的特征,行为关系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价值关系,它是一种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和主体的生存与发展联系起来的价值关系。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价值增值极大地满足了自身的客观需求与欲望现实,这就是意志,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三种基本形式。
先了解一下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这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认知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性(外部联系)和内在规律(内在本质),即首先了解事物“是什么东西”,才能对它进行其他方面的深入了解。
二是评价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人只有了解了事物“是什么东西”以及“对‘我’有何价值”,才能知道如何对它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三是意志(决策)阶段。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就是针对事物的品质特性以及每一品质特性对于人的价值,人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行为,以便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事物的价值特性,从而达到人对于该事务或者该行为的需求或者欲望,实现其价值需求。
如上所述,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认知,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知、情、意(认知、情感与意志)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客体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是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其他关系属性区别开来,因此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本质力量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一般的价值属性区别开来,因此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意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从广义角度来看,知、情、意都是一种认知活动,只是各自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情感侧重于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认知,意志侧重于从行为效应的角度进行认知。
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区别。其主要区别是:认知一般是以抽象的、精确的、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情感一般是以直观的、模糊的、非逻辑的形式出现,意志一般是以潜意识的、意向的、能动的形式出现;认知主要是关于“是如何”的认识,情感主要是关于“应如何”的认识,意志主要是关于“怎么办”的认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没有客观依据而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失去公正性而变成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把情感与意志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成了空洞的情感;如果把情感与意志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成了糊涂的情感。
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没有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价值关系,行为关系也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认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事实关系以价值关系为导向,价值关系又以行为关系为导向,因此认知以情感为导向,情感以意志为导向;情感最初是从认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意志最初是从情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情感的发展;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